《道德經白話淺釋》(3) /陳德陽前人講述 陳樹旺壇主整理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1美:美好,順情合理。
2為:行為,有為的。
3斯惡已:謂之不妙了。
4惡:不好,迷昧了。

這一段最重要看「知」跟「為」,知就是知「道」,「為」就是要配合這個德。所以「為」就是行為,「道」是絕對之體;落入後天就變成相對的分別心,所以相對之發生,乃是「皆知」這二字,若「不知」則無分別之心了,蓋美善本不易知,但用凡夫的眼光去看,美、善就容易變質,所謂大道不道,大名不名,大德不德,凡所有名相,皆起於心意,識神用事,執物而不能離物,執相而不能離相所致。

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已。

世間上看到美的東西,大家都想要,美是很好,但是不要為美而沉淪下去,美裡面會產生不好的東西,美的東西會壞,所以這個「知」就是要能分辨,分可以、不可以,比如現在我們吃素,吃素對不對?我們有修道的人說對,但是社會的人講我們吃素很笨,對不對?為何如此?
以我們的認知吃葷是錯誤,但他們為何說吃素不對?他說吃葷很好,我們說吃素很好。對「吃」大家都說「知」,但是這個「知」,有沒有不一樣呢?

為何不一樣,有不知「道」或是失了「道」,德就沒有依靠,這就是強調德依道生。所以修道就是修這一點:分得開「可以吃、不可以吃,可以說、不可以說,可以做、不可以做;所以這個「知」是通用的。就用這個「為」來分開,「為」就是行動,就是人為;「知」是先天,「為」是落在後天,那麼現在是真知或假知,是吃「知」(齋)或吃「不知」。

為美分二種︰

一、為這個「有」:美人會變化。

二、為這個「無」:美德,無:不會變化。

我們來到世間是不是為了美,美大家都喜歡。有的愛美人,有的人愛美德。美人老了,七八十歲還漂亮嗎?花開很美,但是凋零、謝了,就馬上丟掉。青山依舊在,人生幾度夕陽紅?你看淡水觀音山,對面大屯山,你看這兩座山,走過多少人,都不見了,那兩座山依舊在,因為青山不管人間事,所以青山依舊在。人生幾度夕陽紅,你看幾次的太陽下山,一年三百六十五次,一百年三萬六千五百次,那請問,你還能看幾次?今天修道,我們行為非常重要,你必須要自己來管理自己的行為,所以必須要來研究道理,「理」:就是分得很清楚。

我們修道,吃素為先,同時以聽道理為基礎,再將道理落實於待人接物的行為上,並要求自己確實實踐於日常生活上,把自己安排好是非常的重要。要成功不成功是靠自己,不是仙佛幫我們安排。仙佛非常的慈悲,但是你沒有做好,仙佛也沒有辦法慈悲。譬如說:我們要把班務做好,就是要以班為務,借班成務,借這個班來完成使命,借這個班來成全道親。人盡其才,要知人善用,不是用命令,是用請求。命令無道,請求有道,成全新道親來上課是很辛苦的,但是在辛苦中你才能有所得。所以「知」「道」就是要充分配合壇主,全力以赴,來帶動道場,「為」道場來犧牲奉獻,這叫做德。真正的修道,上求天道,下渡眾生,做好是我們的本份,做不好是我們對不起上天。

今世之人,迷戀美人的美,世景的美,所以老子說:斯惡已。這個「惡」,就是迷昧,為了這個女孩漂亮,就迷戀在這個女孩上面,那現在我們有迷下去嗎?

大家想想看,現在有很多的乾道說:這一世他娶一個醜妻,下世要再來娶一個美女,那樣就是迷下去,世間美景無長久,但是為了這個美景還要再來,所以這一點我們要深思。

我們現在已經在修道了,會聽道理了。現在要趕快分清楚,你現在有沒有換個方向,有沒有改頭換面;為著超生了死這條路,現在大家是不是同在一條路上,這一條路要往那裡,就是要到達理天。

皆知善之為善,斯不善已。

這個『善』是很好,大家也都想做好人,世界上沒有一個人說他要做壞人。但是要看他這個「為」,看他的行為是不是有實實在在的真善,或是用這個善來做外表,裡面卻不是那一回事?這樣可以嗎?我們以一位醫師來比喻,醫師是不是要救病人,救病人是不是很善,所以才叫仁心仁術,但是「為」了這個錢,要動手術,要紅包,沒有紅包就很隨便,這樣有真善嗎?有紅包,藥用好一點的,手術時詳細一點;沒有錢,沒有送紅包,隨隨便便,甚至住院還沒好就叫你出院,這樣就是不仁,這是指極少數的人而言。大部分的醫生都是抱著慈悲救人的菩薩精神,將畢生所學奉獻給苦難的病患,所以「仁」就是不管有沒有錢,看你生命有危險,我就儘最大的力量去醫治。

我們來到世間,相信上天一定有一點「愛心」給我們,天有好生之德,人有惻隱之心。我們到菜市場看到殺雞的人,我們說:你怎麼殺這麼多的雞。他們卻說:雞不殺,有一天會變雞精。又說:他很好心,因為他殺雞好讓雞早出世,哪像吃素的很壞心,都不給牠出世。我就跟他開玩笑說:你趕快過來哦!好讓我把你殺了,不然你變人精。

看看!世間人這麼糊塗,事理不明。所以道理一定要研究,佛堂有課一定要來聽,否則你就沒信心,所以我們看這個善,世間上這個善大家都知道要做,但是為什麼現在卻有這麼多貪污,因為這個善有「為公」跟「為私」二種,要為公才行。

不善:外表說得好聽,心卻在算計人,這是不善。我們修道是認為萬物皆平等才吃素。世間上並沒有說你吃魚、吃肉是當然的。《三字經》說:「此六榖,人所食」,「此六畜,人所飼」,是不是?所以這個「皆」跟這個「為」要分清楚,這二個有一個是對待。所看的都一樣,但是行為不同,有心為善,其善不賞;無心為惡,其惡不罰。有為,無為就在這裡分別,故有無相生,就是開始對待了。

故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傾,音聲相和,前後相隨。

1相形:相互形成。
2相傾:即形勢上的對待。
3音:細聲。
4聲:大音。
5 和:合順。

故有無相生

觀察「有」才有比較,觀察「無」就沒有比較。這個無就是「體」,這個有是「用」。天下間所有一切的萬物,都是由「無」生「有」,再由有還無。比如人之靈性是無形的,生出有形的色身,故無生有;人死之後有形的肉體歸土,有就歸無。你看到外玄跟內玄嗎?這個內玄是「子」來生果,外玄就是果要來生子。這樣他沒有離開本份,這個就是根本,有無相生,相生相成,一世傳一世,孩子不能離開母親,體用不可分。

難易相成

「易」為「本」,「難」為「用」,難作的大事由小事作起,例如:治國平天下的大事,是從修身、齊家的小事做起。我們要孝順父母是容易或困難,我們的良知有沒有具足?有啊!上天給我們就有了,那裡會難。只是為或不為而已,要做就有辦法,如果「不能」是「人為」的,要不要做而已。

當時孟子去訪問梁惠王,孟子請梁惠王行仁政,梁惠王說:我不能。孟子說:我不是叫你挾泰山移到北海,我請你行仁政,愛百姓,這是你本來的一點愛心,我不是叫你把這個泰山移到北海,這怎麼會不能,我只說老人要一隻柺杖,請你拆一隻樹枝給這個老人當拐杖而已,你說不能,不是不能,是不為。

我們修道是容易或是困難,實在是容易,所以才說難易相成,這個難應該放在後面,這個易放在前面,人家說拿毛巾給媽媽擦,說好,容易,好就去拿,是不是?這就是你一念之差,要不要而已。

現代科技進步,飛機載三百多人飛到空中,以前我們看很困難,現在簡單了。電腦,阿公阿媽看得很困難,但是為什麼國中生都會操作,只要肯去學就容易,是不是這樣子。

請你上台講道理,你講沒法度,就是把難放在前面。哦!我無法渡,無法渡叫誰人來渡?叫老師來渡你?不可能,你自己渡自己,這就是難易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