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六條訓文
此深入佛海者,不可與之談有為之法(1),有象之法。若談有為,彼曰:「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與之談有象,彼曰:「凡所有象,皆是虛妄。」
必與之談「西來大意」(2),「音前薦取,語後當承;說話當人」,此三義,與之講明。
過去、現在、未來,一合理相,真如佛性;自爾豎窮三界,橫亙十方,而超出威音那畔(3);為永劫常存,永不退轉之金剛體、般若性、菩提子、無上正等正覺之正法。
知法相無相,妙無不無,卻有實在;方可高不入於頑空,下不流為執相。擔荷正法(4),大振宗風,而為通宗合教,辭理兼優,隨方演教,無量渡人,天人師表,大覺法王。
再為之講明:「六字真言」(5),及「觀音」(6)之大用,「常」「變」方可以度佛門高僧。
【註釋】
(1)有為之法:是有因緣造作,包括有情、無情,都是夢幻、空花夢境,都是虛妄、不真實的。如法術、風水、地理或改運、算命、求財、求壽、求保佑等。
(2)西來大意:即達摩祖師西來傳道的真義。《達摩寶傳》云:「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見性一轉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經。」
又云:「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
又云:「人人有卷無字經,不用紙筆墨寫成,展開原來無一字,晝夜四時放光明」。
(3)威音那畔:威音即威音王,是空劫初成之佛;威音那畔就是指雖然以前沒有說道,事實上「道」已存在,即實際之理地也。換言之,是先天先地之先,不為先;後天後地之後,不為後。所以道是不生不滅的,而天地萬物,一切有形有象的輪迴生滅的轉換,物質都有成、住、壞、空或生、老、病、死的變化,週而復始的交替著,這樣一生一滅,一生一死的過障,即稱為劫,而道是歷永劫而不壞不滅的。
(4)擔荷正法:即《金剛經》所說的「荷擔如來」,荷者背負也,擔者肩持也,如來者即證得如來之道法也。因為如來之道法,本來尊貴無比,一旦道由人宏,廣開普渡之機時,則負此宏道責任的人,必然要命嚴任重,如果能夠不辭艱苦,毅然負起此宏道之責任者,即是荷擔如來。換言之,如能「荷擔如來」所以才能成就大功德也。此在今日言之,即是獻身於宏道事業上之受命者也。
(5)六字真言:即紅陽期,傳道時之口訣真言「南無阿彌陀佛」,其意為;「南」者,乃先天乾位,乾為天,天則大無不包;一氣流行寒暑代謝,此變易之易也。又為後天離位,離為日,日則明無不照,朔望盈虧,日月週轉,此交易之易也。
「無」則無微不入,無聲無臭,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在而無不在,此不易之易也。
(一)佛門欲渡避有為 彼以泡影虛妄回
敘論西來玄意對 音前語後當人追
(二)一合理相知真如 三界十方廣佈施
(三)荷擔正法振宗風 體理兼優隨教從
王覺一夫子原著
忠恕學院整編
「阿彌陀佛」則造詣之次第也。
「阿」則積精自心,凝聖堅固此初乘法也。
「彌」則直養無害,充塞周遍,此中乘法也。
「陀」則神化自然,圓通應感,此上乘法,也是最上一乘之法也。
「佛」則上述三者成就具備也。
只此六字真詮,會通三教,貫徹人天,虞延一十六字、《中庸》三十三章、《道德經》五千言、《南華》十萬字、《釋典》五千四十八卷,皆不出此六字之外矣。
(6)觀音:為觀眾生之苦音,聽眾生之憂心,無緣大慈,同體大悲,慈悲拔眾生之憂,予眾生得樂,能以此慈悲心懷,救眾生脫離生死輪迴,使人人之佛性,得以回歸本位,離苦得樂,以真常之理為依歸,以生滅消長之變化為印證,此即為觀音。
【語譯】
途於渡人成全方面,王祖師說:「若是遇到有研究佛家者,不可與其談論有為之法,如法術、算命、改運、求財、求壽、求保佑等等;及有象之法,如風水、地理等之山、醫、命、卜、相,來做為引導之話題」,如果與他們談論這些有為法時,對方會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其意是說:世間一切有為之作法,就像做夢、幻想、水泡、影子等一樣的,在極短暫的時間就消失了,是不能常久的。以此來反駁我們;如果與他們談論有形象之方法時,對方也會說:「凡所有象,皆是虛妄」。其意是說:凡是有形有象可見的東西,都是假相不實在的。也以此來反駁我們。
所以必須與其談論達摩祖師西來傳道的真義,就如《達摩寶傳》所言:「達摩原來天外天,不講佛法也成仙,萬卷經書都不用,單提生死一毫端,見性一轉三千卷,了意一刻百部經」。又說:「達摩西來一字無,全憑心意用功夫,若要紙上尋佛法,筆尖蘸乾洞庭湖」。又說:「人人有卷無字經,不用紙筆墨寫成,展開原來無一字,晝夜四時放光明」。而在談論中的三項原則是:
一、於談論之前,挑選適合之主題,始提出推薦為題。
二、談論之後,要承當所推舉之資料,絕對真實,全無虛冒之舉。
三、所談之話題均為針對人身之修持真義,可超脫生死輪迴,達本還原。
以此原則與對方說清楚。
道是貫通古今,無始無終,所以沒有過去、現在、及未來時空之限制,道能生天、生地,既有天地,道在天地之中;道在於人,稱為本性,《金剛經》說:「一合理相」即是真假合一,本性與肉體合一,體用合一,又說:「真如佛性」,佛陀說:
「大地眾生,皆具佛性」。故真如佛性為人人自有之本性,若能迴光反照,即見自身之真如佛性。道也自此之直方向可通達欲界象天、色界氣天,及無色界理天之三界,而橫的方向,也可窮至十方之遙,故道可說充塞於天地萬物宇宙之中,大無不包,細無不入,所以是超出威音那畔,威音那畔就是指,雖然以前沒有說道,事實上道已存在,也即實際之理地也,所以道是不生不滅的,而永劫常存,更是永不退轉的,可說硬如金剛之體,道的名詞很多,故又稱之為「般若性、菩提子、無上正等正覺之法。」皆指道之寶貴及奧妙。
真性本無體,真佛之法身無形,性與法身本來就無體可見,就如真法是無相。道之至神至妙是常而不變,妙無不無,體雖寂然不動,用則感而遂通,卻有實在,超耳目之外,不可以知識解,貴在覺悟不可言傳,無上菩提不思而得,如此方可高者不著於頑空,下者不流為執相。
故當擔傳承正法之領命者,可振興正教,而為闡揚各教聖人之妙法本心,以其最上乘之道義真理,隨地各方去傳法說教,無限量的渡人化眾,而能成為道中模範,天人師表,最後成就無上菩提,而達歸根復命之大覺法王。
再次為之講明「六字真言」及「觀音」之大用,六字真言即紅陽期,傳道時之口訣真言,「南無阿彌陀佛」,「南」者乃先天之乾位,乾為天,天則大無不包,一氣流行,寒暑代謝。「無」者無微不入、無聲無臭、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在而不在。
「阿」者凝聚堅固。「彌」者充塞周遍。「陀」者圓通應感。「佛」者三項成就,只此六字真詮,會通三教,貫徹人天。「觀音」者觀眾生之苦,聽眾生之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以慈悲拔眾生之苦,予眾生之樂,救眾生脫離生死輪迴,使人人之佛性,得以回歸本位,這種以真常之理為依歸,以生滅消長之變化為印證,方可以渡化佛門之高僧。
讚曰:
超溢威音永劫述 金剛無上正覺儲
無量渡人天下共 大覺沐化法王通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