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77期
2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德
經
道
白話淺釋
38
38
(接上期)
位於東海的海濱有一座古老的寺廟,有一尊菩薩端坐在大雄寶殿內,法相莊
嚴,令人肅然起敬,由於菩薩有求必應,因此前來膜拜的善男信女非常多。有天
來了一位流浪漢,他好奇地看著許多人祈求菩薩,心想這大雄寶殿內的菩薩每天
要應付芸芸眾生,那麼多的要求,怎麼受得了呢?流浪漢覺得於心不忍,他暗自
希望能為菩薩分擔辛苦。意外地,他竟聽到由上天傳下來的聲音說:「好啊!我
們輪流一下,你上去坐看看吧!但是,不論你看到什麼事情,聽到什麼聲音,都
不可以說一句話。」流浪漢覺得這個要求很簡單,於是菩薩從佛桌上下來,換流
浪漢坐上去,像菩薩般端坐在佛桌上,慈悲俯瞰眾生。
奇妙的是,此時流浪漢看起來彷彿是尊佛,所以來膜拜的信徒虔誠依舊,流
浪漢也依照與菩薩的約定,默默不語,聆聽信徒們的祈禱聲。來往的人潮絡繹不
絕,他們的祈求,有合理的,有不合理的,千奇百怪,不一而足。但無論如何,
流浪漢都強忍下來,沒有出聲,因為他必須信守與菩薩的承諾。快到中午時分,
來了一位富商,當富商祈禱完後,竟然忘記手邊的一袋錢便離去,流浪漢看在眼
裡,急著想叫這位富商回來,但是他憋著沒有說話。
接著來了一位三餐不繼的窮人,窮人祈禱菩薩能保佑他渡過生活上的難關。
正當窮人要離開時,忽然發現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開一看,裡面全是
錢。窮人高興得不得了,連聲說:「謝謝菩薩!菩薩真靈,有求必應!」,便萬
分高興地拿著錢離去。端坐在佛桌上、變身為菩薩的流浪漢看在眼裡,很想告訴
窮人,那不是你的,但是因為與菩薩約定在先,流浪漢只能閉著嘴不說話。
接下來,有一位要出海遠行的漁夫到來,他是來祈求菩薩保佑他在海上行船
能平安。正當要離去時,富商衝進來,抓住漁夫的衣襟,要他還錢,漁夫覺得莫
名奇妙,兩人便吵起來。這個時候,端坐在佛桌上、變身為菩薩的流浪漢終於忍
不住,就開口說話排解了糾紛;既然事情清楚了,富商便去找窮人,而漁夫則匆
pg_0002
3
2012年1月
匆離去,生怕搭不上船。
這時,真正的菩薩出現了,對著佛桌上的流浪漢說:「你下來吧!現在你
成佛的機緣還未到。」流浪漢說:「我把真相說出來,主持公道,難道是不對
嗎?」菩薩說:「你可知道,那位富商並不缺錢,他那袋錢不過是要用來嫖妓
的,可是對那位窮人而言,卻是可以挽救一家大小的生計。最可憐的是那位漁
夫,如果富商一直糾纏下去,延誤了他出海的時間,他還能保住一命,而現在他
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從以上的故事中,這位三餐不繼的窮人所祈禱的話,假菩薩「應該聽」,就
可以幫助這家人生活安定;而這位富商他要求菩薩給他賺更多的錢,但他的錢是
要去嫖妓及享受的,這位富商的話,假菩薩「不該聽」,如果不聽就不會開口說
話了,也就不會造成漁夫的死亡。別以為這世上祇有對與錯,許多事情都有其因
因果果,只因為我們智慧不夠,所以不能以自己的角度、眼光來看萬事、萬物。
自是者不彰
自己認為對的就一定是對,代表主觀意識太強──自己對,別人都不對。修
道過程中也會責備別人不對;在路上若有二台轎車發生車禍相撞了,也許兩方都
有不對,可是第一句話往往就脫口而出:「是你不對!要賠償我。」所以主觀意
識太強的人,常常自以為是,偏執己見,因此容易激起別人的反感,這樣他的德
就沒辦法張揚起來,而變成失德。
自伐者無功
好自大、誇功的人,對有功勞的事情就說是我做的,邀功、借花獻佛,借別
人的花獻給佛祖,這是奪功。道場有時會發生這樣的情形:辦道時壇主、道親也
有辦不清楚的地方,不是他度的,引師卻寫他,這也算自伐;上天明鑑,也不會
pg_0003
基礎雜誌277期
4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算給他,因為上天知道是誰度的,就該歸誰。所以喜歡四處邀功的人,行善似乎
只是為了讓人知道,往往自吹自擂,甚至強奪他人的功勞,人必厭惡他,就算有
功德,亦因使人厭惡而變成無功德了。
自矜者不長。
自恃其才能,有優越感,驕傲自滿,滿易招損;太過炫耀自己的長處,太過
於驕傲的人,因驕者必敗,也是不會長久的。
其於道也,曰餘食贅行,物或惡之,故有道者不處。
.
其:
是指自見、自是、自伐、自矜的四種人。
.
餘食:
是貪吃、多餘的飲食。
.
贅行:
附贅之形,多餘之物如贅瘤,也可說多餘的行為。
.
不處:
謂去心中之貪與私也。
這句話就是指自見、自是、自伐、自矜這四種人對道的體悟和表現,就如
同吃了過多的飲食,做了太多累贅的事情;原本飲食和做事,都是自然而然的事
情,太過於強調和表現,貪多務得,反而顯得虛假不實,容易惹人討厭。因此餘
食贅行之病,不但己之所惡,物亦惡之,故曰物或惡之,有道君子應引為戒。所
以有道之人,抱道養德,盡己盡人,以順其自然的方式,守住自然的常道。
混成章第二十五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
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
中有四大,而王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
然。
pg_0004
5
2012年1月
宇宙:上下四方是宇,古往今來是宙,合起來就是指「世界」。
修道只有修這點虛靈不昧,這點氣若離開,相信天地萬物一切化為虛
無,「道尊德貴」即此理。道的尊大和德的貴重,就可以使世上每個
人、每一株草木可以生存,所以人類、草木、山川、五嶽、五湖四
海,全靠道的氣來助長。古人說:「三寸氣一斷,江山美人落他人手
中」,修道就是要有這股「浩然正氣」,故老子說混成,混就是渾渾
沌沌之中有一樣東西,就是主宰天地萬物的大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
物:
指「道」,借物以形容,道非實質卻是實有。
.
混成:
渾然而成。
大道雖不可名狀,但是其中卻有各種原素之物存在,故有物的物並不是有形
的,也非眼前所能看到的物質,而是指無物之物,是暫借一個名詞來形容。宇宙
之中除了天地,還有一樣東西的存在,這句話證明天地是有形有象。究竟天地從
那裡來呢?大家應該追究源頭,所以人相遇常常會問:「你是誰的小孩?」你會
回答:「我是媽媽的孩子。」這是世上常問的問題,就知道肉體有一位母親,那
麼肉體的根源呢?求了道,就知道了人的這點靈性,相信也知道有上天,也知道
有「道」,所以道包含一切。每個人有母親,也知道 上天老
是生天地萬物的母
親,天地稱他為母親,這章的意旨就在此。
「混」可說混合起來,「先天地生」:先是最先,就是比天地還早,沒有道
那有天地!天地大、道更大,道大到無形無象。世俗說天大地大,這是無形中表
達出來的,「
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
物
」,所以天地生成之前,「道」就已經存在了。在人身上,則指人身中「一點
虛靈不昧」,亦生於肉體之先。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