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3
2011年10月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陳德陽前人 講述 陳樹旺點傳師 整理
白話淺釋
35
(接上期)
是以聖人抱一為天下式。
抱一的「一」,是萬德之元和成聖之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谷
得一以盈,神得一以靈,萬物得一以生。」一為萬物之本始。「一」就是理,此
「理」在人心本無不足,因自己不能「盡其當然」,所以私意橫生。「曲」者不
能全,「枉」者不能直,「窪」者不能盈,「弊」者不能新;「少」私得者鮮
矣,「多」學而不惑者亦少矣,此皆是不能得「抱一之道」而然也。「是以聖人
抱一為天下式」,聖人指誰?指的即是各位前賢,今天所修的都是聖人之道,也
願意做聖人,為天下人行事的模範。
不自見故明。
.
自見:
自我表現,自我炫耀、作秀。
.
明:
寂然不動,感而遂通,自性明了。
不固執自己成見的人,他的內心才是真明。因為修道不在理論上的認知,而
是默默地做,默默地踐行,在日常生活中的舉止行為很真率,所以說不自見方算
是明理的人。
不自是故彰。
.
是:
執己為對。 .
彰:
顯揚,盛德顯於外。
「不自是」就是不自以為是、不自私。一個人若能常常認為別人對、我錯,
別人都可取、自己只是過多,而沒有私見,他的德性才能夠彰顯出來。
不自伐故有功。
.
伐:
爭功奪果、誇功。
不自我表揚、不誇耀自己功德的人,才是最有功德。功成、名遂、身退,這
是天之道也。不自誇、無私、無我、無妄、無執,將功德保全於心性之中,沒有
遺漏,故不自伐有功。
pg_0002
基礎雜誌274期
4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不自矜故長。
.
矜:
持己之能、驕傲。 
.
長:
才能;長久。
做了很多慈善、功德的事情,仍能不驕傲、保持謙虛;什麼事情都是別人
對、我錯;功勞都是別人的,過失都是我的。不驕傲誇功,所以人家會懷念你。
夫惟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聖人效法天地──天地與萬物無爭。聖人也與眾生不爭,來到世間,什麼東
西統統禮讓給別人,別人所愛的就都給別人。所以聖人與天地為一體,與萬物為
一身,曲成而不遺,愛育而不棄。因為聖人抱一為天下式,已達聖人無名、神人
無功、至人無己的境界,人我俱泯。所以天下人與聖人合其德、同其心,人人心
悅誠服,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古之所謂曲則全者,豈虛言哉?誠全而歸之。
.
誠:
誠心不二。 
.
全:
完善。
上古聖人所說的「曲則全」等六句話,難道是虛妄不實的空話嗎?其實它
蘊藏無窮的玄理──修道要誠心不二,好好的修,才能曲己以從人,受其枉而不
辯,陷於窪而不辭,少私不惑,自弊不新,不自見,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
最後才能誠全而歸之,有這種至誠之心,最後才能歸根復命。
同道章第二十三
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孰為此者?天
地。天地尚不能久,而況於人乎?故從事於道者,道者同於道,
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道者,道亦樂得之。同於德者,
德亦樂得之。同於失者,失亦樂得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
pg_0003
5
2011年10月
(續下期)
道德經章章不離道,修道人也不可以離道。道對我們最重要的
就是性命、就是靈性,靈性不可以離開身體。不但靈性不可以離開肉
體,肉體也要遵循道而行。這點道心要永久保存好,同道就是要與道
長久。我們跟道相同,就可以與道長久、與天地長久;與聖人同就可
做聖人,心與仙佛相同就可做佛祖,這就是同。同道相成,大家同樣
修大道,道是出於好生之德,人人各有惻隱之心,用惻隱之心配合好
生之德,這就是同於道。
大家都是得道之人,應該互相鼓勵成全。修道的過程中,同伴目標一致、一
心一德、同親相愛;同樣是道親,更要彼此互相照顧。上天對於天地萬物是出於
一點自然,人也應率性而為,不用勉強分彼此,否則會產生很大的災難。人若離
開天理,會受到天理的責罰,天理好比是一國的法律,犯法就需受法律的制裁。
修道人非常的敏感,若做錯了一點事,違背了自性良心,心裡就會很難過,這就
是同道章要研究的課題。
希言自然
.
希言:
寡言。就是少說話,少出聲。
.
自然:
不造作,不牽強,應時順理。
希言就是少說話,你看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有說話嗎?地有
說話嗎?但萬物仍生生不息。只有人一直在說話,卻行得不夠。道不貴多言,前
賢說:「吉人寡言,躁人多言,聖人無言。」道德經也說:「
多言數窮,不如守
中。
」成聖、成佛不是講出來的,是行出來的。
所以「希言自然」提醒修道人:不是光用說的,要做出來。天不言、地不
語,但萬物生育從不間斷。所以聖人效法天地,都是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
少說多做,以身作則,順應其理,不造作,一切合乎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