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基礎雜誌260期
52
台北分部 龍貞妃
詩云:「
瞻彼淇澳,菉竹猗猗,
有斐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瑟兮
僩兮,赫兮喧兮,有斐君子,終不可
諠兮,如切如磋者,道學也;如琢如磨
者,自修也;瑟兮僩兮者,恂慄也;赫
兮諠兮者,威儀也;有斐君子,終不
可諼兮者,道盛德至善,民之不能忘
也。
大學章句開宗明義即告訴我們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
止於至善」,接著引用《詩經》衛國
淇奧篇中,記載讚譽衛武公的詩句
來說明有道君子的行誼,是如何被世
人所稱頌。因為自武公即位後,不但
幫助周朝平定犬戎之亂,還修明康叔
所奠立政治的規範,且處事善於遠謀
深算,內慎密,外敬重,有威儀的氣
度,修養以切磋琢磨的功夫,故留給
後人良好的印象,大學章句運用這些
歌頌衛武公的詩句,來作比喻性的解
釋和說明,指出能夠「明明德」的有
斐君子,最終就是要能夠做到「止於
至善」。所謂「有斐君子,終不可諼
兮」,正是說明一個有道君子的道義
涵養已至美盛完善的境界,德澤所被
及,人人將感念其恩惠昊天罔極,無
法忘卻其功蹟。
此外,在這段經文中提到菉竹猗
猗,其實是有深意的。因為蓮有孔,
竹無心,故不沾污穢,君子應當效法
蓮及竹空心,無貪無慾,有容忍的氣
量,能承受風雪而不氣餒,學習大海
不澤細流,故能成其大。正如孟子所
說,人性皆有「四端」,只是由於沉
淪於物欲,而迷失本性;因此,只要
人們存心養性,發揮自身良知良能,
有斐君子如何
做好進德修業的功夫?
pg_0002
53
2010年8月
寡欲、求其放心,不但可以知性、知
天,而且可以成為堯舜一類的聖人,
達到儒家贊天地之化育、與天地參的
理想追求。
《孟子•告子篇》中又說:「心
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
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聖人之所
以為「聖」就在於「性之也」,凡人
之所以為「凡」就在於他們沒有能夠
保持本心,放縱了自己的私欲,未能
發揮先天賦予的良知良能。「人之所
不學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慮而知
者,其良知也。」這種不待學習便能
做到的「良能」,不待思考便會知道
的「良知」,是生下來就具有的「善
性」。人們如果擺脫私欲的干擾,憑
藉良能、良知,去盡其才,求其「放
心」,自然而然就會表現出「善」的
本性。固守這種善性,並將其發揚光
大,則「人人可以為堯舜」。如此則
「知天矣」從而達到「萬物皆備於
我」、「上下與天地同流」人生的最
高境界;反之,如果人們不假教化,
放縱自己的私欲,乃至泯滅四端的人
和禽獸有什麼兩樣呢?孟子說:「非
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
然也。」所以「學問之道無他,求其
放心而已矣」。
《詩經》「
如切如磋者
」,正是
曾子用來讚美君子求學所下的功夫,
由淺而深,由粗而細也。而「如琢如
磨」正是用來讚美君子學道進德的功
夫,是省察悔過,敦品勵行的克治存
養。又「瑟兮僩兮」,正是對其小心
謹慎,戰戰兢兢的態度敬仰,不敢有
絲毫放肆。「
赫兮諠兮
」,則是對其
德高望重,博施於人的行為,使人對
其望之儼然,即之也溫的儀容,感佩
不已。「
有斐君子,終不可諼兮者
」,
正是說明有學問、有道德的君子,他
的修養已經達到完美至善的境界,德
被四方,百姓受其德澤恩惠,益懷思
慕,故終身不能忘懷。
切磋琢磨,皆是進德修業的功
夫。無論研究學問,追求真理,或是
修養德性,皆應由淺而深,由近而
遠,格致誠正,遵循而進,如治骨
角,欲使成器,必先切而後磋,有一
定程序的以琢磨修飾,將品行修得如
聖人一般。修辦道者,如果能依此循
序而進,精益求精,依佛規禮節,尊
師重道而修,明德新民,必可止於至
pg_0003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基礎雜誌260期
54
善。有道的君子,要有周密的思想,
謹慎的言行,流露出正大光明,大公
無私的行為,立己達人,德澤遺留於
天地間,成道後,亦能道成天上,名
留人間。
修道非一日可成,須要謹慎小
心,戰兢自持,如臨深淵,如履薄
冰,恐過錯污染身心,宜守身如玉,
始終如一貫徹到底。《中庸》:「天
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
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
非道也。」為人處事皆應遵循本性,
合於正道,正如曾子所說:「十目所
視,十手所指,其嚴乎!」只要二六
時中不離道,在進德修業的功夫上嚴
密而堅毅,就有可能成為詩經當中所
描述的「有斐君子」。將功德施於一
人,可以得到一人的感激,功德施於
千萬人,可得千萬人的感激。所以,
功勳德澤,遺愛百姓,可達「死而不
亡者壽」的境界。這說明了修道應止
於至善,積極修辦,胸懷大中至正,
內謹慎,外敬慎,代天宣化,宏揚真
理,超九玄拔七祖,使玄祖同沾恩
德,共返理天。
修道十則
編輯部資料室
第一條:佛規禮節要守好
第二條:承上啟下要做好
第三條:毛病脾氣要改好
第四條:入考出悌要做好
第五條:言行相顧要守好
第六條:三教經典究明瞭
第七條:宣揚聖道愿要了
第八條:三清四正謹修好
第九條:始終如一誠心抱
第十條:異苔同岑法舟搖
編按:
第四條:考為先祖及年長的長輩。
第十條:異苔同岑為志同道合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