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礎雜誌 344 期
64
編按:本文為作者於民國
106
年(
2017
)
4
月
28
∼
30
日,參加在啟化
講堂所舉辦之三天兩夜新道親
法會的心得論記
。
前言
「世事繁瑣日夜愁,人生百載方
未休,不知歲月過中秋,慨嘆何日方
得悠,天命垂施金線求,勸君醒悟及
時修。」(
註
1
);「人有悲歡離合,
故有聚散情緣;世有苦空無常,故有
真理示現。」(
註
2
)任何一個正信
的宗教信仰,都能夠讓生命有個歸依
處,而這一股精神力量,正是支持快
樂生活的動力。
「法會」,一種難得殊勝的聚會,
是以「法」相「會」;法是法身、靈
性,也可以是方法;是以真理集會大
眾,彼此交流,聽聞、體會佛陀、仙
佛所說的法義,逐漸涵養內在的思維、
見解,慎思、轉念、釋懷,讓我們去
毛病、改脾氣、內心安寧、轉迷為悟、
離苦得樂、回歸內在自性佛。對於前
賢所講的真理妙義,體悟後,信受奉
行,融入自己的生命當中,亦即觸類
旁通,躬行實踐,讓慈光照耀,是要
眾生復回本來的天真自性,亦即讓仁
澤眾生,共享天倫,齊收圓德,就是
一場法會。
參加新道親法會之感記
◎
周金龍
2017 年 8 月
65
本旨是均能榮沾 天恩師德,仙
佛加被,強化道心理念,同修參學互
勵、互勉、互助,提升生命的高度與
深度,三界眾生共霑佛恩法雨,讓新
道親了解直指見性的法門,自然承續
道場之修辦行列,讓人間祥和,擁抱
生命共同體之心;因而法會是一場點
亮心燈的法會,亦是啟動清淨自在之
靈性法會。
法會因由
人生學習的平台,真正的快樂不
是取決於外在因素,而是取決於我們
深信自己正做著對的事。法會指引人
行走正確的人生道路,是開智慧的層
次,不是增知識的層次。在天時、地
利、人和的法會中,而蘊育出「道氣
地靈人傑聚,德性而和善應天,誠心
前賢合同修,誠心喜捨慈悲心,心得
感召最為美」。
南海古佛訓文:「『法』就是『真
理』。所以為什麼叫做法會?就是讓
你們聽到真正的真理,清一清你們的
心,你們的心受到六萬年來的污染,
在法會這一天靜一靜你們的心,領悟
佛之心,⋯⋯用心去聽,就會感受到
上天的慈悲,你的心就會慢慢地開,
你的眼光也會看得更遠。所以聽道理
不一定要聽深奧的道理,越深心會越
複雜;只要你正心在聽,雖然語言不通,
如有誠心,會聽得懂講師所講的道理,
這是上天給的靈感智慧。」(
註
3
)
法會要因時、因地、因事、因人、
因信具足圓滿,方能成就。世人求道
之機緣,乃在歷世所累因果與求道時
之誠心,發願自己一定要努力學法,
改變內心,為社會世界盡自己的心力;
參與法會,亦即是令人提升道心、發
愿精進之殊勝機緣。
法會殊勝
法會是修身淨心智慧之領悟,亦
即定淨心、清靜心、真誠心,「修『道』
不是在
堂才可以修,人人頭上都有
一座『
堂』。因而『道』在自心,
走在任何地方,對待他人總是客客氣
氣,讓人感覺舒服,好像如在天堂一
般,且所到之處都是道場,都可以修
『道』。」(
註
4
)
故而法會之殊勝為:
1.
淨化人心,
啟發良心,天人護持,諸佛加被;
2.
捨
己為人,超凡入聖,玄祖沾光,同沾
法喜;
3.
改正偏差,廣結善緣。
法會目的
凡人有一個不變的本性,要用自
基礎雜誌 344 期
66
我的本心去行事;誠猶《六祖壇經》云:
「
菩提自性,本來清靜,但用此心,
直了成佛。
」《中庸》云:「
天命謂
之性,率性謂之道,修道之謂教。
」
因而學佛的目的,乃在於超凡入聖;
至於開法會的目的,更在於明理實踐。
故其法會目的:
1.
重新詮釋生命的意義與價值:孔子
言:「
德者本也,財者末也。
」
《大學》
又曰:「
富而可求也,雖
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
從吾所好。
」
《論語•述而》
2.
喚醒內在自主,確立人生方向:禪
宗五祖弘忍大師:「
汝等終日只
求福田,不求出離生死苦海,自
性若迷,福何可救?
」
《六祖壇經》
3.
放下牽纏執著,勇於責任承擔:諸
佛菩薩皆以「但為眾生得離苦,不
為自己求安樂」為著眼,身為彌勒
眷屬,當有「
舜何人也?予何人
也?有為者亦若是
」
《孟子•滕文
公上》
的慈懷。
法會過程
度親化友,天命垂施,濟自度人,
自感化人。分析「悟」字,左「直心」、
右「吾字」,其本義是說要找回吾人
的「本心」(直心),此「心」稱為「直
心」,能了悟之人,即已了解「本心」,
其行事必然會依照本心去做,所以行
為必然是端正的。
窺知在兩天法會課程中,深信新
道親分別學習到「人生真諦」之課題,
對於人生中的了悟,明瞭無常迅速、
人生虛幻之歷程中,學會懂得放下,
生活才會更加充實,進而能積極進取,
體悟主宰自己命運的真主人。
其次,「正信是生命中最大的倚
靠」之課題,人生最重要的在未來,
可發現有信仰的人,總是積極的。在
生命歷程中,家人扶持、貴人相助,
是最重要的助力,但最大的力量,莫
過於對「道」的信仰。
再次是「三寶殊勝」之課題,在
忙忙碌碌苦中求、為誰辛苦為誰憂之
人生奮鬥中,求道讓我們找到苦海寶
▲
輔導學長虔誠護壇莊嚴法會,道親專注
聆聽,法喜充滿。
2017 年 8 月
67
筏、黑夜明燈,能讓愚夫識得還鄉道,
生來死去見當前,認識自己,以及能
找到回家(天)的一條路。
同時,在「一貫道修行」之課題
中,體認出修持特點,如明師一指的
可貴,一世修能一世成,超生了死的
殊勝、自我淨化之能力,惟從本性開
始進入學習。
另外,在「因緣果報」之課題裡,
學習認知靈性、因果輪迴中的六道輪
迴,以及人身難得之意義,應珍惜修
道的「因」得來不易,以及達成修道
的「果」之終極目標。
至於「孝道」之課題內容,讓我
們認識人生在世,「孝」為第一之真
諦;百善孝為先,且天地至德莫大於
盡孝,亦是自我德性與智能的修養,
而報恩之「行孝」,更應積極盡心竭
力,落實於「無違」、「能養」、「有
敬」,如此方能化轉人心向善,天心
自然展現。
最後,在「叩首的意義」之課題
中,瞭解叩首禮佛之本義,乃在於禮
敬效法仙佛、懺悔、反省、改過,依
據天然師尊云:「如果白陽道場的每
一位徒兒,都能為眾生祈福,而能為
化劫息考而叩頭,善念的凝聚一定能
將人間的劫、考消滅到最低點。」(
註
5
)濟世救人之心與愿行,秉著戰戰兢
兢之心,何懼眾生感動不了?
以上諸講題,無非在於提昇菩提
道風滿人間,亦是「人」之自性發揮
所及。但在法會過程中,亦發現報名
後不參與之前賢,仙佛云:「度人來
參加法會時,為什麼有些前賢,你怎
麼度他,他就是不來?有很多原因可
說:第一、他因緣不到;第二、祖先
德不夠;第三、冤孽太重;第四、品
德不夠正;第五、你們度他們的心還
不夠強。雖一個人有他的因果冤孽在,
但如果你用你最誠懇的心來推心置
腹,那上天暗中會幫忙,他們的冤孽
也會讓他們來,因為他們來,他們的
冤孽也可以得到一點點功德;所以不
要看小一顆心,有誠什麼事都會受感
化,有道是『誠者無不成,誠者無不
化,誠者無不感』。」(
註
3
);因
而凡事各有其緣,不要怨天尤人。誠
▲
新道親早獻茶後與主班點傳師合照。
基礎雜誌 344 期
68
如佛經上講,世間的人越聰明,越不
能學佛法,此謂「世智辯聰」(
註
6
),
因為聰明反被聰明誤,實在令人扼腕。
法會後之實踐
學了道,就要知行合一,才會發
揮最大的力量。自己的發心與體悟,
才是最重要的,想要有智慧,就必須
去經歷、去改善;好比一件事來了,
怎麼樣去處理才會圓滿?才會順暢?
這都是在於自我運用智慧,誠如「人
之病,病於惰,去惰則勇」(
註
2
)。
然究一場法會其成功要件,乃在於法
會後實踐之行動力,亦即在於「精進
以度懈怠」,亦因此所謂:「會『聞』,
於道才能接受;會『思』,於道才能受
用;會『修』,於道才能奉行。」(
註
2
)
惟有「精進之心」,方是開發潛
能之不二法門;「懺悔改過」,更是
斷惡向善之具體行動,只要貢獻自我
之心願,就能夠溫馨社會的善美面。
換言之,「若能知,才能有所悟;又
悟者,明心見性也。力能行,才能有
所證;方證者,圓成菩提也。」(
註
2
)
因而法會後,尤應「加強道親的
心理建設,固守修道的根源,培養人
性裡那一點光明,縱然今生今世不能
成道,也可以維繫善念不昧,期望他
生他世,因不退轉而得能超越」(
註
5
),亦盼經過法會洗禮之後,新道親
能夠逐漸培養一份仁厚的憐憫和包容
之「初發心」。
結語
修行的旅途中,人生時時是道場,
處處是道場;但在精進與成長過程之
中,我們當「以身作則化眾生,廣施
結緣導群倫,沐節德行洗心性,修得
慧命無辱生」。
能參與一場殊勝的法會,是我們
所有前賢所必須共同學習之功課,期
望前賢們依從德性、遵重誡命、道親
間相互諫勉、相互提攜、共修共辦、
發揮彌勒大家庭的宗風。
參考文獻
註
1
:《修德奎格言集》,汝南愚耕
樵註。
註
2
:《佛光菜根譚集》。
註
3
:南海古佛白話訓文。
註
4
:師訓。
註
5
:引自《天然師尊叮嚀心語》。
註
6
:八難之一。世間之人,邪智聰
利者,唯耽習外道經書,不能
信出世之正法。是為佛道之障
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