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素食主義9 素食始於正心修德 「身」指身體,「心」指思想修養,「靈」指心靈信仰方面。
遠古的人類生活於大自然中,他們的飲食取之於大自然,那時的人們對於葷、素是沒有界定意識的。隨著人類對自然的適應,人類文明發展起來,物質越來越豐富,人們對自己的飲食開始反省,對素食和肉食開始有了不同的認識和選擇。
人們開始將吃素納入神聖莊嚴的場合:在重大的祭祀活動的前夕,一定要「茹素數日,以淨其身,清其心」。上至皇帝貴族,下至黎民百姓,莫不認同,莫不遵行。可見「茹素」在當時人們心目中的神聖之「味」。所謂「淨其身」,意與「仁」同,亞聖孟子云:「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所謂「清其心」,意為不縱欲,滿足於恬淡之心境。《呂氏春秋》之〈本生〉篇說:「肥肉厚酒,勿以相強,命之曰爛腸之食。」
那時人們清楚地認識到,縱欲不僅有損身體,而且還是導致昏聵,以致一切災殃的根源。在中國民間一直流傳著農曆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真切地體現了這種深刻的理念。原來,夏王桀於乙卯日被商湯所滅,商紂是在甲子日滅亡。他們均是由於窮奢極欲,以致昏庸而滅亡。所以後來的諸侯便在這些日子齋戒修心,節食寡欲,以示警惕。民間也紛紛效仿,後來即演變成——逢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吃素的習俗。 素食之「正心修德」始終是然,及至今日,提到吃素,人們還不禁要問:「你是不是信佛?」 素食主義是美的善舉
從佛教的觀點來說,對人類的肉體,可以有兩種不同層次,甚至似乎截然相反的觀點並存的一個看法是:色身這個臭皮囊,是空的,是無常的,是不能執著,也不該執著的。所以,從這個觀點發展下去,似乎會得到一個結論:追求美貌的行動是必須受到指責與阻止的;但是,從另外一個觀點來看,色身是法身借假修真的寶筏,必須善待珍惜,好好利用它來修行成就,乃至於佛的萬德莊嚴、觀音的美麗慈顏,都在從色身的莊嚴方面來肯定福德的廣大無邊。 「那麼出自於美貌動機的素食行動,到底有沒有功德?」
在這裡,我們毫不猶疑地予以鄭重肯定——不管是基於環保主張的「環保素」;不管是基於人道理由的「愛心素」;不管是基於宗教理由的「宗教素」;不管是基於美容理由的「美容素」,我們都對這些向上奮發的熱情報以最大的鼓勵。因為,萬法唯心,心造萬法,通向真、善、美的心願,都能為「功德」詮釋完整的細節與內涵。 功德,不是玄妙的存在,它只是一種利己利他的向善循環而已。 當人不再向其他生靈祭出傷害性的力量,就不會有相同的反作用力,借助因果的鎖鏈,不斷反覆循環這種傷害。 畢竟,生命的成長,是透過愛來建設,不是透過傷害來完成的。 吃素,雖簡單,卻是絕對重要的開始,它呼應的是內在的那顆真心。 真的去愛,愛自己也好;真的去愛,愛環境也好;真的去愛,愛地球也好;真的去愛,愛眾生也好。
只要真的去愛,就會慢慢發覺,其實自己、環境、地球和眾生,看似各自獨立不相干,其實是一體的生命鏈條。想想看,當食物為我們吸收成身體的一部分時,經過利用又再成為體外的一部分,又再經過陽光、空氣、水及產生的參與,它還是會用不同的面貌與我們相遇的。 相信再次有緣相遇時,沒有人希望是個傷害性的遇合。 愛,是令人歌頌的,而無私的愛,尤其偉大。 人類有不殺生的高貴情操
除了人類,一般動物極少為生存以外的目的而殺生。肉食動物如猛禽科或一些猛獸類,也是受限於生長環境,經過數萬年演化的結果,才形成牠們身體的消化結構,一時難以改變。人比較不同,人是雜食動物,也就是說,關於要不要殺生,人類有完全的選擇權。最近科學人員發現,只需提取製造某種特定蛋白質的人體基因,將基因植入穀類的種子,成長後的穀類,就會含有這種蛋白質,因此,我們會發現支持人類肉食習慣的最後一個藉口——
為了營養,也將可能會消失掉,這時,僅剩存的是人類對肉食口感的留戀,而此口感與人類所有其他快感一樣,卻是我們一般人非常難以克服的。
二十世紀下半葉,隨著物質科技的突飛猛進,加上提倡消費至上,以消費來刺激生產,以持續經濟景氣,以致社會上流行及誘引大家「跟著感覺走」,把每個人的快感最大化,要開跑得最快的汽車、要住最舒適的房子、要穿最酷的衣服;吃的方面,則是吃口感最好的食物。看起來,好像人類是幸福多了,沒想到種種「最大化」的後果,或許是能源耗盡,臭氧層破洞,擁有漂亮皮毛的動物慘遭滅絕,以及無數的生靈以速成的方式大量孵育成功,來滿足人類越來越不易滿足的口腹之欲。
物質文明雖然表面豐美壯麗,卻也使地球滿目瘡痍、環境品質日益惡化,影響最大的是人類以外的生物,包括動物、植物,物種多樣性大量消失的程度,在整個地球數百萬年的演化史上,只有在數次重大的災難後可以比擬;而我們不能忘記,其中有些災難,曾經使雄霸陸地的恐龍為之絕跡。人類的智慧是否比恐龍低這點雖難以肯定,然而至少人類不殺生的情操,可以證明人類比恐龍高明。
第四章 素食主義是心靈革命
身、心、靈健康是我們所要追求的目標。
要有健康的身體,才會有健康的思想,然後才能有健康的心靈。
健康養生,素食更是一種享受:清淡、自然、新鮮、不油膩。
談到「齋」和「素」,原本不是一碼事。吃「素」是指普通人日常飲食中不吃動物性食物;而吃「齋」,則原指佛家弟子的修持行為,源於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傳入。「齋」是佛家弟子在中午以前所進用的食物,除不許吃動物性食物外,還包括所謂的「小五葷」或「五辛」。佛教認為午後應禁食,否則就不是清淨身心了。隨著當時佛教的迅速發展,從吃「齋」到不吃動物性食物也就順理成章地成為漢族佛教徒所持守的戒律,吃「齋」與吃「素」也就成為了同一意思。
幾年前有一個研究,引起歐美學界的討論,內容是針對美國內戰時士兵開槍的紀錄做調查,發現即使是戰火熾熱時,也僅有不到三十%的武器曾經開火,不到十五%曾經命中。專家以此來說明人殺人的困難,即使是殺敵人。感受到「敵意」是個非常抽象的東西,當你意識到前面不遠處站著的是一個活人,無論如何還是會有相當的遲疑。這個研究證明人類的確有不殺生的高貴情操,或許並非天生的,但假使比較鼓勵內省的環境能夠促成這種進化,便為人類社會的永久和平提供了努力的方向。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