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的修持

「孔德之容,惟道是從」如果想去洞悉「德」的真實面目,惟有從道體中,才能夠找出目標與答案,故「是以聖人,不行而知」,所以聖人心性圓明,可知一切,就如我們所敬重的張老前人瞭知「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一生捨身辦道,犧牲奉獻,一心以道為重,在「老前人慈語」的記述中,記載著:「悠悠五十六載,傳道歲月,烙印在歷史的軌跡是那麼的鮮明,和煦春風般將大道的福音傳播而來,從暗渡賢良到光明朗述」,一步一腳印,無數為道犧牲奉獻奔走的光陰,一心為道,時時刻刻心繫眾生的慈父情操,一如春月的慈容,將甘露洋洋遍灑著後學們,一貫道在過去的五十年歲月,受盡各種委屈和磨難,但終究得以扭轉乾坤,順利傳佈。

前人的行道德誼,讓我們體悟到,修道是超出世間,而救濟世間的,消極的是「克己修身」,積極的是「努力救世」,延續聖業慧命,因為修道望能返本還原,首先就是要除去物欲,讓其「空空如也」,如就是真如自在,我們內空外寂,靜中返觀,了無一物,那我們就可以身在紅塵而心超然物外,修道人理應體認真人無我,法身無相,凡是有形象,可見的,全是因緣假合,業緣熟了就來,業緣盡了就去,不能自己自做主張,人的一生只有數十寒暑,一轉眼已消逝,何不把握時間立身修道!就如我是一滴小水滴,在陽光下閃耀著,就如我們人盼能在道的薰陶下發出道德光輝;如果我是小溪裡的水,會輕快的奔馳著,就如學長們不斷的在持戒、精進、渡人成全、布施 ……。如果我是大海裡的水,我就能敞開心胸容納各溪流來的水,大海由如大道,唯有投入大道的懷抱才能歸根復命,天空就是因為能容納每一片雲彩,不論美醜,所以天空廣闊無邊;高山就因能容納每一塊岩石,不論大小,所以高山雄偉無比,大海就因能容納每一朵浪花,不論清濁,所以大海浩瀚無邊,彌勒祖師的大肚能容,所以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普渡眾生。

我們人的智慧,無論深淺,假使祇有理論而不能實踐,那是不實際的,更何況大道是注重實證,要實證必須實踐,也就是率性而行,依本性去做,今日所學的,大學、中庸、道德經、六祖壇經……都是在啟發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對道有所理解,然後用在日常生活中,達到「明德」時,自然低心下氣,自以為不及,所以古聖說:「君子之所不可及者,其惟人之所以不見乎?」所以修行務必「輕名利、培功德」,內聖外王,了生死返故鄉,實際去做才行,何況人在天地間,要想活得堂堂正正,俯仰無愧,就要學會不斷的擦拭自己的心靈,為自己的心靈除塵。

求了道,登堂入室才瞭解道之所在,修道才能契合佛心,行道才會有機會了愿,悟道才能身入佛境,以前以為莊嚴學不來,後來才知道,自性中即有無量的莊嚴,以前總以為自己不夠慈悲,原來自性中充滿了無量的慈悲,道就在自身上,它啟發我們愛一切人,要去挖掘自性中一切的德能,把它顯現出來,在家就要孝順父母,敬重尊長,愛護兄弟姊妹,在學校就要尊敬老師,愛同學,服從指導,對鄰居和睦,別人有困難,我們同情他、幫助他。「德」能感動天地鬼神,能移風俗人心,故子思說:「茍無至德,至道不凝焉」。

佛在人間也一直示現著眾生,話說有一天,樹林失火,火勢猛烈,一隻小鳥幸而逃出,但牠想起還在樹林裡的親族和朋友,心裡十分難過,於是牠飛到河邊,把羽毛浸溼,然後飛回樹林,拍動翅膀,灑下水滴,這樣一來一往,奮力去做……。這隻鳥就是佛在人間示現的榜樣,告知世人,凡事盡力而為,且隨時隨地合乎義理。

有一天。波伽加這個人問佛:「如何才能成佛?」佛說:「不做惡事,心地好,心誠老實就可以成佛。」在兩千多年前聖人就告訴我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唯有修身是一切的保障,修身必定從正心、誠意下手,而道正是正心、誠意的心法。
佛又說:「晱很孝順,但是他的父母老了,沒有牙齒,食物咬不動,身體越來越瘦弱,晱就披上鹿皮,扮作鹿兒搾取鹿乳,拿回家給父母親喝,晱就是佛的化身,能有此孝行的人也必然成佛-孝是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也」。

在鹿野苑中佛也示現眾生,有一隻母鹿中箭受傷逃走,母鹿擁小鹿餵乳至小鹿吃飽,母鹿才不支倒地而死,所以做人兒女的須知父母育兒太苦勞,恩深如海似山高,當知飲水思源,報答九牛之一毛。

以上幾個「小故事大啟示」提示我們「至善」在吾心,要知止,了悟心中之竅,一切依理、依性,妙慧顯明,從而止於仁、止於義、止於禮、止於智……這是盡人道達天道的昇華境界,一旦背覺合塵,就會忤逆父母,兄弟失合,不尊長上,作姦犯科,所以佛最後說:「人人都可以成佛」,佛指導世人,只要捨惡行善,思想純潔,就可以成佛,善是愛護生物,孝順父母,誠實待人,勤力助人,守秩序,有同情心……惡是殘忍、懶惰、不孝、貪心、暴燥、驕傲……,彌勒祖師弘揚佛法,提倡五戒、十善、八正道,發菩提心,了知學道的第一義諦,在於先明白自心本性的原來面目,不為氣稟所拘,不為物慾所蔽,不為名利所誘,以去妄求真,才足以光輝德性,進而渡人成全,像一盞明燈照幽谷,千年黑暗盡消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