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54
基礎雜誌 30 6 期
前言
20 世紀末期,當世界上最貧窮的
人口死因有一半是由於傳染病所致的同
時,在西方社會之心臟病患者比例也到
達最高峰,因而成為文明社會的特色。
由於醫學的進步,人的平均壽命能延
長,甚至到 100 歲,還能做一個 20 歲
人所能做的苦活
?ife spans also increase
and even a 100 year old, starts performing the
chores of a 20-year-old.f
人類生命之組織,包含物質與精
神兩大元素,而人的生命之體,是否
能健康正常,端視乎組織生命的兩大
元素能否獲得平衡發展;如果偏於物
質,或偏於精神,則人的生命,必然
百病叢生。每一個人都很關心自己的
健康狀況,但健康的諸多因素乃取決
於個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促進身體健
康、提升生活滿意度等,均是由個體
選擇自我喜歡,且能恆維持在低衝擊
性運動項目而投入活動;同時也應讓
人人懂得運動訣竅,非但要動靜得宜,
且也需衡量個人需求,慎選各階段性
健康醫學講座
運動與活動對健康的影響
的組套運動,適時有效地紓解壓力,
才能充分享受運動樂趣,增進個體健
康、滿足心理,及促進與社會交流之
功用。
生活方式對於健康長壽之影響
個人是否健康長壽,乃取決於日
常生活方式及行為的能力
?ehavioral
capability
為最大考量;現代人缺乏運
動、攝取過多高脂肪、高熱量食物,
因此導致有越來越多人罹患高血壓、
心血管疾病等;亦即忽略身體之健康
長壽因素:
.
血液中的白蛋白及膽固醇值較高,
則顯示營養狀態良好。
.
肌力、體力項目較佳。
.
持續從事某些工作或社會活動。
所謂「生活方式」,是指個人的
衣食住行、行為嗜好,甚至他的人生
觀及精神世界;對自己的生活習慣方
式或行為作為應有最佳的掌握,適當
的身體活動介入,可以減緩老化所引
起的認知功能衰退現象
?olcombe et
◎
周金龍
pg_0002
2014 年 6 月
55
▲
周講師於忠恕道院講述健康醫學講座。
al., 2004
;不可否認地,由於工業化
發展之結果,已開發國家的人民雖然
享受富足生活的多樣性,但健康品質
水準卻因受到慢性疾病、非傳染病等
等的襲擊而降低,其源由乃因飲食不平
衡、缺乏運動、抽菸等不良習慣,造成
人們易罹患各種慢性、非傳染性疾病。
社會多數人中「生命」係屬於被
動性之生活
已故美國艾森豪總統的心臟外
科主治醫生保羅.懷特博士
?aul
White
,首先提出「腳是第二心臟」
的說法。常言道:「老化從腿開始」,
下半身肌肉不夠強健,上下樓梯、跑
步等易造成體力過度負荷,且易有疲
勞、膝痛、腰痛等現象。「習慣看電
視」是大多數人度過生命的被動性活
動,導致身體活動機會減少,體能也
逐漸衰退,尤其是下半身肌肉不夠強
健,其影響更大。
人體全身有近 500條肌肉,2/3
集中在下半身,肌肉的持續力會隨年
齡增長日漸衰退,包括握力、臂力、
背力等;上半身之肌力到了 60 多歲
時,仍可以有20 多歲的70% 左右能
力,但下半身腿力卻只剩下約 40%;
另有研究指出:年輕時的規律運動習
慣,似乎與所謂避免年老時認知功能
的退化有關
?ik, Deeg, Visser, & Jonker,
2003
。當一個人在上下樓梯、做跑步
的動作時,都會自覺體力不支、氣喘
如牛,是因為運動時全靠大腿、小腿
的肌肉操作,一旦這些肌肉衰萎,人
體不僅無法維持正確姿勢,且易有疲
勞、膝痛、腰痛等現象。
身體運動不足的嚴重性問題
運動不足病
?ypokinetic disease
之
危險因素(徵兆)有:急速地追趕公
車,或跑上車站的樓梯後,會嚴重喘不
過氣來,或最近稍微動一動,就有身體
很重的感覺,以及最近雖然沒有疾病,
但身體卻感到疲憊。一般而言,人的行
為因素與不健康的生活型態關係估計約
占 50%(
...c 2007
,規律的運動
與體力活動,能夠減少坐式生活型態所
產生的負面生理影響。
身體任何的大小動作都是由肌肉
帶動骨骼而完成,亦即不喜愛從事身
體活動的男性與女性老年人,其身體骨
骼肌質量較少
?andervoort,2002
,且
在美國有大於 60% 老年人無規律運動
?an Der Bij, Laurant,& Wensing,2002
;
然而在醫學上之檢查未必可以發現到異
常的現象,但常可能有「頭痛」、「肩
膀酸痛」、「腰痛」、「肥胖」等罹病
率率
?orbidity
發生,特別由於腹部脂
pg_0003
56
基礎雜誌 30 6 期
生 活 篇
Life Field
肪分佈多,會增加「高血壓」、「糖尿
病」、「高血脂」、「心血管」疾病的
危險性
?/span>
Poirier & Despre
’
s,2003
。
根據一項最新調查顯示,全球有
1/3 的成年人因運動量不足,造成每年
有 530 萬人因此死亡;換言之,這些
症狀如果持續進行,是會造成「胃潰
瘍」、「高血壓」、「動脈硬化」、「心
臟病」等疾病的發生,且「運動不足」
的人將會是成人病的準客戶;不可諱
言,運動的效果是多元性的,它可以
避免膽固醇增加,防止動脈硬化,還
可以保持血管的彈性,也可以使細胞
獲得氧氣的能力增加,使其更活躍,
因此運動是紓解壓力、預防疾病、避
免肥胖最好的處方。
身體活動與運動之差異及規律運
動的效益
1. 活動
?ctivity
,指身體耗費能量的
過程(如氧氣輸送過程、血液輸送
過程、能量產生過程、新陳代謝過
程),及達到基本生理健康的維持;
而骨骼肌消耗能量所產生的身體動
作且能有益於健康,例如:到處走
動、做家事、從事園藝活動等。
2. 運動
?xercise
,指執行身體各種動
作(走、站、蹲、改變姿勢,或維
持某一姿勢的過程),及調整體能、
滿足個人的日常活動、促進健康等;
換言之,是體能活動的一種,乃定義
為一種設計過、較具結構性及重複性
的身體動作,來增進或維護某些成分
體適能;尤其肌肉特性的維持,則將
有助於預防老化疾病發生
?ohnston,
De Lisio, & Parise, 2008
。其次,運動
可提升額葉的血流量
?olcombe et al.,
2003
,及可增強腦部之認知功能。
3. 體能活動不足,則是指活動程度不
足以維持良好健康的狀況。眾人週
知,規律的運動可以促使「腦內啡」
的分泌而改善心情。
由此發現,規律的運動與體力活
動,能夠減少坐式生活型態所產生的
負面生理影響,而規律運動對改善代
謝異常幫助更大。規律運動
?egular
exercise
可以增進心臟病患的體能、
減輕心臟疾病造成的症狀、降低因罹
患心臟疾病造成的焦慮及憂鬱;且運
動能改善血中脂肪的型態,幫助體重
的控制,更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的死
亡率達 25%;若養成規律運動習慣,
肝臟內三酸甘油脂(
Triglyceride
簡稱縮
寫:
TG
,又稱中性脂肪)濃度可減少
20% ∼ 60%,體重也會跟著下降。其
效益至少有:能防止細胞凋零
?cAu-
ley, Kramer, & Colcombe, 2004
、促進心
肺功能、減少冠狀動脈疾病危險因子、
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膽固醇、降低血中
三酸甘油脂、減少胰島素需求量、改
pg_0004
2014 年 6 月
57
養│生│素│食
善葡萄糖耐受力、減低焦慮與憂鬱、
增進工作與運動能力等等。
結語
全人健康之父
?ather of the wellness
movement
──鄧恩
?/span>
Halbert Dunn
對於
「全人健康」下的定義是:個人所存在
環境中,盡自己最大的潛能去生活,讓
自己的身體
?ody
、心智
?ind
與精
神(spirit)統合為一
?..d...c
2010
。因此養成運動習慣與規律運動
才是健康長壽的保證,「健康百分百,
人生才精彩;健康一身,換得一生」。
其次,要改變生活習慣,掌握現
在,積極規劃運動意圖
?ntention to ex-
ercise
,讓自己有限的人生更加美滿,
從現在開始永不嫌晚;努力去建構優
質的生活內涵,亦即規劃做到定期、
定量運動,執行終身運動計畫,因而
人人都可以從現在開始身體力行,塑
造健康長壽的美好人生圖景。比如:
每天有規律且持續地健走 1 小時,就
會增加 2 小時的健康壽命,就好像存
入生命銀行的「健康生活儲金」,以
增進身體適應能力,終生可受益。
參考文獻:
洪于婷、黃永永(2010)。〈身體與心靈〉。
於何東波(總校閱)之《健康休閒概論》
一書中。台北:新文京出版。
劉影梅(2007)。〈運動生活化〉,國立
陽明大學社區護理研究所。
Colcombe, S. J., Erickson, K. I., Raz, N., Webb,
A. G., Cohen, N. J., McAuley, E., et al. (2003).
Aerobic fitness reduces brain tissue loss in aging
humans.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A,
Biological Sciences and Medical Sciences,58(2),
176-180.
Colcombe, S., Kramer, A. F., Erickson, K. I., Scalf,
P., McAuley, E., Cohen, N. J., Webb, A., Jerome, G.
J., Marquez, D. X., & Elavsky, S. (2004). Cardio-
vascular fitness, cortical plasticity, and aging. Pro-
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101(9), 3316-3321.
Dik, M., Deeg, D. J., Visser, M., & Jonker, C.
(2003). Early life physical activity and cognition
at old age. J. Clin. Exp. Neuropsycho, 25(5), 643-
653.
Johnston, A. P., De Lisio, M., & Parise, G. (2008).
Resistance training, sarcopenia, and the mitochon-
drial theory of aging. Applied Physiology, Nutri-
tion, and Metabolism, 33(1), 191-199.
McAuley, E., Kramer, A. F., & Colcombe, S. J.
(2004). Cardiovascularfitness and Neuro cognitive
function in older adults: A brief review. Brain, Be-
havior, and Immunity, 18(3), 214-220.
Poirier, P. ’ Despre’s, J-P. (2003). Waist circum-
ference, visceral 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Journal of Cardiopulmonary Rehabilitation,23(3),
161-169.
Vandervoort, A. A. (2002). Aging of the human neuro-
muscular system. Muscle Nerve, 25, 17-25.
Van Der Bij, A. K., Laurant, M G. H., & Wensing,
M. (2002). Effectiveness of Physical activity in-
terventions for older adult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22(2),120-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