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75期
36
我 們 常 以 成 語 形 容 有 學 問 的 人
為「學富五車」、「滿腹經綸」;自
古 以 來 , 學士 、 儒 生 必 讀「 四 書 五
經」──「四書」指的是《論語》、
《 孟 子 》 、《 大 學 》 、 《中 庸 》 ;
「 五 經 」 指的 是 《 詩 》 、《 書 》 、
《易》、《禮》、《春秋》,再加上
因 秦 始 皇 焚書 坑 儒 導 致 亡佚 的 《 樂
經 》 , 則 為「 六 經 」 。 古書 中 首 見
「六經」一詞乃自《莊子天運篇》:
孔子謂老聃曰:『丘治詩、書、
禮、樂、易、春秋六經,自以為久
矣,孰知其故矣。
』……
老子曰:
……夫六經,先王之陳跡也』
。」
東 漢 許 慎 的 《 說 文 解 字 》 指 出 :
「經,織從絲也。」另《說文解字》
中注解:「織之從絲謂之經,必先有
經,而後有緯,是故三綱、五常、六
藝 , 謂 之 天地 之 常 經 。 」由 此 可 知
「六經」不但是古代重要典籍,也代
表恆常不變的真理。其中,《大學》
乃禮記第四十二篇,《中庸》乃禮記
第三十一篇,宋代朱熹做《四書章句
集注》,從此《四書》的地位更顯提
一貫修行
張梅子
升,影響世人至鉅。
《四書》之中,《大學》為最根
本,不但是初學入德之門,也是最能
看出古人為學次第的經典,重要性不
言可喻。簡而言之,大學三綱目──
「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五功
夫──「定、靜、安、慮、得」,與八
條目──「格物、致知、誠意、正心、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揭示
我們內聖外王的功夫,讓我們明白修
身才能推己及人,達到至善之境。而
修身要先修心,修心首在格物而後致
知。王守仁主張:「致知云者,非若
後儒所謂充廣其知識之謂也;致吾心
之 良 知 焉 耳 。 …… 格 者 正 也 , 正 其
不正,以歸於正之謂也。……蓋身、
心、意、知、物者,是其工夫所用之
條理,雖亦各有其所,而其實只是一
物;格、致、誠、正、修者,是其條
理所用之工夫,雖亦皆有其名,而其
實只是一事。」大學士朱熹則主張道
問學,從學問中明理見道。不論王守
仁的「心即是理」主張,或朱熹大學
士的「性即是理」,最終都是要明心
大學之道
pg_0002
37
2011年11月
見性,不離真道!
還記得嗎?在我們求道那一刻,
三寶心法即明明白白地將「真我、本
心」提示我們,還沒開始修就告訴我
們 何 謂 真 、何 謂 假 , 讓 我們 有 明 確
的人生方向;要我們識得「真我」之
後就要「修心養性,不殺生害命,減
少 業 障 , 發揮 慈 悲 心 和 博愛 萬 物 的
精神。」<道之宗旨>更提綱挈領指
出:「……恪遵四維綱常之古禮,洗
心 滌 慮 , 借假 修 真 。 恢 復本 性 之 自
然 ,
.
發 良 知 良 能之 至 善 。己 立 立
人,己達達人,挽世界為清平,化人
心為良善,冀世界為大同!」這不正
呼應了大學的「明明德、親民、止於
至善」嗎?由此可知,一貫道乃是以
積極入世的方法,「教」我們做人處
事的道理,「教」我們修行;一邊聽
道理,一邊躬身實踐,在潛移默化中
朝向仁人君子、有德者邁進。所以,
只要不斷參班,心領神會,並能身體
力行,即使是目不識丁或未讀過詩書
者亦無阻礙,一樣可以修成正果,臻
至光明圓滿之地!因此,能受明師一
指,成為一貫弟子,真是三生有幸!
為 什 麼 我 們 從 小 跟 隨 大 人 在 道
場聽的道理、讀的經典,現在都能了
然於心呢?因為在一貫道的修持過程
中 , 體 悟 出其 中 的 道 義 ,了 解 萬 殊
歸 一 本 、 直指 本 心 、 本 性之 「 道 」
理。循著道院規劃的課程——初級部
學 習 如 何 成為 辦 事 人 員 、也 學 「 洗
心」;到了中級部,一開始安排《大
學》經典,就像是在觀照我們修行的
「心」,位置正不正確?驗證我們修
行 的 「 路 」 ,方 向 對 不 對 ?學 「 修
心」、習「養性」。如果沒有求道、
未得三寶,就無法知「道」,也無法
明白「心性」的重要,更不能了解人
生終點不在「等待死亡」,而是「了
愿還鄉」!讀《大學》的理解將可能
僅止於知其字意,而不知其精髓,也
不明白成君子、大德的重要性,更不
知意誠心正乃指「本性」也。
《弟子規》中提到:「
不力行,
但學文,長浮華,成何人?但力行,
不學文,任己見,昧理真。
」學習經
典,便是踏著聖賢仙佛走過的路,向
上一路、往前邁進。若以珠寶之精工
做比喻:
在初級部──如同學習珠寶鑑定,學
會辨別真、假寶石的同時,也欣賞前
人輩的成果,邊看邊學。
在中級部──如同開始動手挖掘,探
勘經典的寶藏,同時也採集自己內心
的寶藏,從做中學。
到高級部──如同去蕪存菁,將內心
這顆「珠寶」昇華得純淨無垢。
我有明珠照萬芳,聞道了愿一心
行。修道只要持續參班、內外兼修,
改脾氣、去毛病,時時返光自照,終
能達到如茶陵郁禪師所云──「
我有
明珠一顆,久被塵勞關鎖,今朝塵盡
光生,照破山河萬朵
」般大放自性光
芒,涵養出頂天立地的無量氣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