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47
2011年7月
編按:本文感謝發一崇德道場嚴講
師慈悲提供本刊分享。
近年來,由美國次貸風暴點燃全
球經濟大衰退,加上原物料大漲、國
際股市重挫、銀行及金融集團倒閉、
歐美央行止不了血等問題,使得此現
象更加雪上加霜。然而,在此不景氣
的洪濤下,似乎有少數產業以鴨子划
水之姿逆勢上揚,如全球中文熱及素
食主義之大行其道,便為明證。雖然
近來此二產業成為全球性熱門產業,
但 試想 過 往 , 即 使 在台 灣 , 中 文 系
在大學聯考中分數向來不高;素食,
更被一般人貶為宗教行為。再細推想
之,過去,同時重視儒家及素食的團
體,似乎是寥寥可數,而這其中的翹
楚,自然非一貫道莫屬。
儒家思想及素食主義都是戲劇化
地從為人所輕到現今成為世界趨勢,
除了這兩項特色之外,一貫道另一項
主軸,也是最重要的核心──「三寶
心法」,一樣具有此戲劇化特色。大
世界趨勢
及
一貫道
之殊勝性
(上)
道 在 台 尚 未 普傳 時 , 三 寶 心法 不 但
為其他宗教所斥,甚至被政府拷問盤
查;但如今卻受各黨派及政府表揚,
大道更普傳國際數十多國。由此可見
道之尊貴,也更可見 上天不論在聖
業及凡業上對一貫道弟子及眾生之精
心安排。
雖 說 此 三 項 主 軸 乃 為 一 貫 道 之
核心,但筆者每每問道親一貫道之主
軸 核 心 為 哪 三者 , 答 全 者 可說 非 常
稀少;而對此三者思想皆能有所瞭解
者,並瞭解三者的關聯者,更是少之
又少。可見此觀念實值多加研究、推
廣。今筆者將此三者、彼此關聯及其
為 何 是 上 天救 世 的 三 條 實際 方 針
一一介紹。
一、一貫道之主軸思想:
一三寶心法
1.三寶
口訣:
第二寶口訣,其心法用於日
常修行上,主要是「止語養氣」,老子
◎
嚴國銘
pg_0002
基礎雜誌271期
48
在《道德經》中曾云「
多言數窮,不
如守中
」(《道德經》第五章)。再者
為「救劫口訣」,如有遇到人力不可抗
拒的時候,趕緊將此口訣默念心中,自
然就可逢凶化吉,遇難呈祥。
合仝:
第 三 寶 手 抱 合 仝 , 就 如
同手握一天十二時辰一般,故可知此
主要代表「時間」。而用於日常修行
上 , 此 寶 主 用 於 「修 身 」 , 因 當 表
「善」的左手抱著較易為「惡」的右
手時,眾生便無法為惡。而得一善則
拳拳服膺,自然也不易為惡。
玄關竅:
為 本 「 性」 之 所 在 ,
也是眾生返回永恆之道。當以第二寶
「修心」,第三寶「修身」的當下,
便是在「煉性」。
第三寶雖代表了一天內的所有時
辰,但也代表了「時時刻刻」皆需修
行,此即《中庸》所謂「道也者,不
可須臾離也」。手握合仝,即是「把
握當下」,亦即時時刻刻都要「心在
當下」,將真主常駐於第一寶之處,
才 能 容 易 達 到 「 當下 即 永 恆 」 的 境
界,而重返無極。
第二寶雖主要代表空間,但也是
隱含從宇宙生前,宇宙生時,直到現在
人類存在的時間進程。在科學上,愛因
斯坦的相對論也提到:時空之間彼此乃
為相對關係,而非絕對關係。即然此二
者是相對而非絕對,便可能打破兩者的
籓籬。而能打破形下的空間及形上的時
間,唯有靠智慧的體悟,以遁入本性之
所在處,方可達成。亦即以第二寶助第
一寶之修煉,達到超越時空、重返永恆
之境,才能達到第二寶最後二字所代表
「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的
時空消融境界。
2.三寶之間的關聯
由上述討論,可歸納並衍生出如
下數項三寶之間的關聯:
.第一寶為主,第二、三寶為輔;第
一寶為絕對,第二、三寶為相對。何
以故?第一寶不隨時、空而改變;第
二、三寶則因不同時期而有所不同。
(註1)
.第二、三寶為「法」,第一寶則主
為「本」。(註2)此外,第一寶不但
為「本」,也可為「法」;只是非上
根者無法僅靠第一寶之「法」而達其
「本」。(註3)
.第一寶主煉性、第二寶主修心、第三
寶主修身。第二、三寶與第一寶若勤修
之,則彼此可形成良性循環。
.第一寶的修持若能得第二、三寶的輔
助,則事半功倍;第二、三寶若想修得
深入極致,則必用上第一寶之力。
特 輯
Particular Draft Field
pg_0003
49
2011年7月
.第二、三寶雖主要分別代表空、時
間,但皆隱含要回到第一寶所代表超
越時空的「當下」概念,並藉由「當
下」之時刻修持,再返第一寶的「永
恆之道」。
在 此 一 提 , 「 當 下 」 並 非 「 過
去」、「未來」,亦非「現在」,此
即「三心不可得」。凡夫之苦,大多為
無法區別「當下」與「現在」,甚而將
「當下」視為「現在」。修行人需將心
置於「當下」而非「現在」,因若將心
置於「現在」,則執著於現在所擁有
的外在財富、聲譽,及自身的美貌、
健康,將來無常一到,便痛苦萬分。從
數學角度詮釋之,「當下」就同一個
「點」,沒有任何長、寬、高,但卻確
實存在,並是構成一切長度、面積、體
積的最基本因素。「點」因無任何長、
寬、高,才能無限長、無限寬、無限
高;人因沒有執著,才能有無限的創造
力及發展的可能性。
. 此 外 筆 者再 將 本 段 所 論中 暗 含 之
大 、 小 宇 宙間 關 連 整 理 如下 : 大 宇
宙中之「永恆、時、空」可對比於小
宇宙之「性、心、身」。大、小宇宙
中三個因素發展之順序皆為先有第一
者、再有第二、接著第三者;而彼此
之 關 連 又 如哲 學 所 言 之 「起 點 、 形
上、形下」或數學中之「點、線、面
(體)」。(註4)
二儒家思想
1.儒家思想及重要人物
.
孔子與仁:
使儒家真正成為思想體
系 的奠基 者為 孔子(註5),其 思想
起源為「禮」,而其思想的最高境界
則為「仁」,並以此總攝諸德。換言
之,基本的仁的定義,則如《中庸》
所言:「仁者人也;仁者愛人。」而
其廣義則總括一切德目,如愛父母便
是 孝 、 愛 兄 弟便 是 悌 、 愛 君主 便 是
忠、愛朋友便是信。(註6)
.
孟子與義:
孔子認為「義
.
為一切是
非之判別準則,故言:「
君子之於天
下也,無適也,無莫也,義之與比
。
.
「義」之 基本義,即如《 中庸》所
言:「
義者宜也。
」為了合宜之事,即
使生命也可捨棄,便是孟子所言的「
捨
生取義
」,亦即後世日本武士道的理論
來源。又「義」為根據本性良知而作出
之正確判斷,故其為「仁」之體現,與
「仁」一樣能涵蓋諸德。如關聖帝君與
劉備起初的「兄弟之義」便是「悌」,
而後的「君臣之義」便是「忠」;與曹
操之間「約三事」的「朋友之義」則屬
「信」。(註7)
pg_0004
基礎雜誌271期
50
.
荀子與禮:
「禮 」 狹義 定 義僅 指
「禮儀」,而廣義則包含節度秩序之
理,亦即依「義」而作出之行為。荀
子認為人性本惡,故需依「禮」來規
範 、 疏 導 人 的 內 在慾 望 , 此 即 所 謂
「 化 性 起 偽 」 。 後來 的 法 家 便 是 以
荀 子 思 想 作 為 其 理論 依 據 , 但 其 以
「法」來規範、約束人的外在行為。
2.主要思想之間的關聯
.
仁與義:
勞思光教授認為 「仁」為
「自覺之境界」,「義」則為「自覺
之發用」;他並由孟子之言「居仁由
義」、「仁」為「人心」、「義」為
「人路」,而推出「『仁』是『義』
之基礎,『義』是『仁』的顯現。」
(註8)以三國歷史為例,劉備之勇力
遠不及呂布,智力又不至曹操,更不
如孫權有兄長為其建立基礎,卻能吸
引勇力如呂布的關、張,智力勝曹操
的諸葛亮等「義」士為其效力;原因
無他,便是因其「仁」心。
.
仁與禮:
「仁」為「禮」之本,故
孔子直言:「人而不仁,如禮何?」
如果人性真本為惡,那推行禮教又有
何用?故牟宗三先生便直言:「必需
有真實生命方能成其為禮樂。而仁即
代表真實生命。」(註9)「禮」則為
守「仁」之法,故顏淵問仁,孔子便
回答:「克己復禮為仁」,並告知非
禮勿視、聽、言、動之法。
.
仁、義與禮
: 勞思 光 教授 認為 ,
「義」為「禮」之實質,且為本諸仁
心的事理判斷;「禮」則為「義」之
體現,且為本諸仁,合於「義」的行
為表現。《中庸證釋》認為此三者不
但為儒家的主軸思想,亦為治國之最
主要大道 :「仁者 人也,親 親為大;
義 者宜 也 , 尊 賢 為 大 。 親親 之 殺 ,
尊賢之等,禮所生也。王天下有三重
焉,其寡過矣夫!」
【註釋】
(註1)青陽期、紅陽期、白陽期之口訣及
合仝各不同。
(註2)人身在世,最重要便是修持自性
一點;而自性之修持,除了要有
「心」,亦即立志成道心及勇猛精
進心;尚需有「法」,如以口訣修
心及合仝攝身。
(註3)第一寶之「法」,即直接以無住無
念之本心,用功於不生不滅之本
性,最後乃至「念無念念」、「修
無修修」。但平凡如筆者的眾生,
能半分鐘不生妄想都很困難,故大
多需其他法門以助之。即使以禪修
為主要修持法門的佛家子弟,能直
接以「默照」、「中道實相觀」修
持之上根者亦為鳳毛麟角,而大多
特 輯
Particular Draft Field
pg_0005
51
2011年7月
需以「數息」、「念佛」、「參話
頭」等方式,「心」性修持才較有
著力點。
(註4)永恆及心為「起點」,時間及心思
如同「迴旋向前的線」,空間及身
體則如「面或體」。為何說時間
如同「迴旋向前的線」?因歷史上
許多事件循環周而復始的發生;為
何說心思如同「迴旋向前的線」,
則因儘管時間一直往前,但人們的
心還在「過去」、「現在」、「未
來」間反覆徘徊。故兩者儘管皆為
迴旋向前,但迴旋方式一者較像
「水平迴旋」、另一者則為「前後
迴旋」。
(註5)儒家思想的源頭可上溯至易經,甚
至於整個中華文化的起源期;但使
儒家真正成為思想體系的奠基者則
為孔子。孔子思想起源為「體」,
亦即希望以「君君、臣臣、父父、
子子」的思想以正政事、以平亂
世。「仁」在孔子以前,其意思大
多為「愛」,或其引申義。而孔子
在《論語》中所提之「仁」,也
多以此義為主,故陳大齊教授將
「愛」稱為「狹義的仁」,如: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
(《論語.顏淵》)。廣義的仁,
則涵蓋眾德,因愛如光源,投至
各方,即成諸德,故諸德又可以
「仁」總攝。陳大齊,<孔子思想
恆廣價值的所在>,《孔子思想研
究論集<二>》,台北:黎明文化
事業公司,民72年1月。
(註6)此外,愛自性(盡己之心)為忠、
愛他人(推己及人)為恕。
(註7)筆者的碩士論文乃以關聖帝君之研
究為主題,當書及「君臣之義」
時 , 思及 此 「 義 」 , 其實 便 是
「忠」;當思及「朋友之義」時,
筆者發現此不即是「信」乎?關羽
告張遼「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
去」,其後他果然斬顏良以報,並
直奔劉備;而「兄弟之義」,當然
便是「悌」之德了。而筆者又疑
之,為何「義」與「仁」皆同俱總
攝諸德之特性?良久,方才想起勞
思光所言:「『仁』是『義』之基
礎,『義』是『仁』的顯現」,進
而體悟,不論「君臣之義」、「朋
友之義」或「兄弟之義」,皆為
「仁」之體現。
(註8)勞思光,《新編中國哲學史》,
台北:三民書局,1988年11月,頁
120。
(註9)<牟宗三對「仁」的詮釋及在「倫
理教育」上的意涵>,頁332。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