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大光寺 龔湘筑
感 謝天 恩 師 德 , 後 學 自 進 入 道
場 以 來 ,有 幸 受 到台 南 大 光 寺點 傳
師們的栽培及前賢、學長們的鼓勵和
教導,這兩年中有所成長,也奠定後
學修辦的決心和基礎。令後學更感到
幸福的是能夠和自己的母親、夫婿共
修,一起成長,生活有共同話題、及
目標。去年也陸續立愿清口了,預計
今年設立家庭
堂,一步步前進,心
中充滿喜悅和踏實感。
在 一次 特 別 機 緣 中 , 林 蒼 庫 壇
主 告 訴 後學 , 一 定要 參 加 法 會! 如
此,我們自性才會更加光明………,
那時起,就一直希望能有參加法會的
機會。感謝老點傳師、點傳師們以及
許多前賢、學長努力下,終於促成了
2010年12月25至26日在大光寺舉辦的
兩天法會。
大家非常期待這次得來不易的法
會,看著點傳師及學長們一次又一次
開會,感受點傳師們對法會的重視以
及前賢的用心,很高興有機會參與其
29
2011年3月
廖老點傳師於法會中慈悲賜導。
pg_0002
中學習。
但就在法會前一天下午,後學及
夫婿,開車載著母親,三人在二高的
中寮隧道發生了嚴重的車禍,當下後
學及夫婿都沒有大礙,但母親卻嚴重
受傷,看著母親變形的手,後學急得
不知該怎麼辦,只能一直默唸無字真
言,並請母親守玄,默唸無字真言,
就這樣等待救援。到了醫院後,因兩
手骨折,加上內臟輕微出血而住進加
護病房,不久,點傳師們和幾位學長
都來到高雄義大醫院。原本後學還在
猶豫明天的法會該怎麼辦,學長鼓勵
後學不要放棄參加法會的機會。後學
也想起曾經聽過有一位道親因為誠心
堅持參加法會而受到仙佛的幫助,救
回剛死去兒子的故事。後學心裡也明
白,待在醫院並不能一直在加護病房
內照顧母親,再加上事情發生後,有
好幾位地方單位的壇主都在自家
燒大把香為母親祈禱,後學相信仙佛
一定會保佑母親平安無事,於是在醫
院待到隔天早上,在稟告母親後,就
趕回到台南參加法會………
到了法會現場,學長們都很關心
母親的狀況,令後學甚為感動,雖然
一開始看到講義上的座位表,及貼著
母親名字的椅子,不禁悲從中來,但
開班後,很快就全心沈浸在課程中,
暫時忘記這件事了。
法 會 內 容 非 常 精 彩 , 經 廖 老 點
傳師慈悲賜導讓我們了解法會因由及
老前人的行誼風範,今天能在這麼好
的環境下修辦,都要感謝前人們的苦
心。而每位講師的道學涵養,讓後學
學到很多平常沒有學到的。尹順隆講
師的「信愿行證」專題:信為道源,
信 要 正 信 , 且堅 信 不 移 , 不是 靈 就
信,不靈就不信,且正信因果,自然
不會怨天尤人,所謂「萬般帶不走,
唯有業隨身。」自己造下的業,本來
就該自己承擔!
常說:「相信就會有力量!」,
後學在這段時間裡也體會到「信」的
力量,因為「信」,生命才有依歸,
也因為「信」,所以凡事都充滿了感
激,常常都有令人感動的事。感恩仙
佛 慈 悲 ! 母 親的 傷 勢 恢 復 得很 快 ,
十天就出院了!現在每天持續在復原
基礎雜誌267期
30
當下把握法會之因由與殊勝。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pg_0003
中;感恩仙佛慈悲!在那麼嚴重的車
禍中,車子全毀,但我們三人卻都能
平安;感恩仙佛慈悲!讓家裡開設
堂的事能順利進行,過程中太多的巧
合,不得不讓後學認為是上天巧妙的
安排啊!
吳講師的專題「人生真諦」:人
生在世的目的為何?大多數的人都懵
懵懂懂,過一天算一天,所追求的只
是短暫快樂而不自知!修道讓我們了
解人生最重要的價值,要用仁德、義
德、禮德、智德、信德來創造生命的
光輝,才能找到回家的路,找回原本
的佛心。
最 後 一 堂 課 , 陳 世 揚 講 師 用 不
一樣的方式來詮釋「六道輪迴及因果
報應」從生、老、病、死中悟出人的
苦,要我們不再沈迷其中而不自覺。
法 會 中 還 發 生 了 不 可 思 議 的 事
喔!我們都知道,這一世能參加法會
是難得的機會,而且我們在參加法會
聽道理的同時,我們的袓先也可以同
時聽道理,我們看到什麼,他們就可
以看到什麼;我們聽到什麼,他們才
可以聽到什麼,所以上課的時候,千
萬不可以恍神睡覺喔!要不然袓先就
聽不到了!法會中有一位年輕道親,
不 小 心 打 瞌 睡, 竟 然 莫 名 其妙 被 打
頭!而且是很用力的打!嚇得這位道
親再也不敢打瞌睡了。可見過去聽說
在法會上因打瞌睡或不專心而被祖先
教訓的傳聞,果真不假!
二天很快就過了,但法會中所學
的道歌卻一直在腦海中繞了好幾天,
非常感謝老點傳師、點傳師、講師及
所有學長們在法會中為母親燒大把香
祈福,這是一場令後學終生難忘的法
會!
31
2011年3月
修行小叮嚀(一)
◎今日來修道,首要就是低心下氣,承上啟下,不合理要接
受,合理要按規矩來,這就是磨練火候,上天會將不同之
人聚在一起,有它的道理,藉著對方的缺處,反觀自照增
智慧,而不是因此產生退道之心,覺得為何修道人是如此
的心性;常自見己過,與道即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