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世代的典範/張三貴

呂蒙正乞食歌
乞食瓦來偎門邊 加你頭家分一厘 有量頭家來分阮 乎您明年抱雙孫
好命歹命無比止 自恨出世落土時 有人差婢兼使兒 也有少年磨到死
年終歲暮雨紛紛 路上行人氣氣尊分到富家猛犬惡 蒙正呆命無人聞
一斗糯米一桶水 細掬細磨做成飴蒸得年糕奉神祀 祈求平安事事宜
年終歲暮日日進 甜粿壽桃成氣氛門聯神位紅燉燉 兒童紅包各有份
年終歲暮日日進 破窯內外狗屎屯天公落水連月雨 窯內滿水無處居
三杯茶水一枝香 奏君慢慢報上天上帝若聞天下事 蒙正文章不值錢
(台語發音)

總是聲若宏鐘吟唱這首「呂蒙正乞食歌」的正是我們敬愛的父親大人、甫於今年五月回歸理天的先天道院張傳前人(94歲)。而不久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先生也在美逝世,王先生一生事業有成,熱心興辦醫院、學校、對社會貢獻良多,媒體報導他生前諸多小故事,在在顯示他克勤克儉、盡心奉獻的典範。王先生少父親大人兩歲,可說是同一個世代的人,每次的報導都會讓我們憶起父親大人的身影和行誼。

阿爸早年失怙,與祖母楊却夫人孤兒寡母生活清苦,很早就放棄受教育的機會出外做童工,後來跟一位日本師傅學做醬菜,阿爸的樸實勤奮讓師傅很欣賞,戰後師傅要回日本,特地把珍藏的一尊檜木雕彌勒佛像留給他做紀念。阿爸從一個小醬菜攤白手起家,到後來萬華「張傳記醬園」遠近馳名,這尊彌勒佛像不僅是註冊商標、更是我們子孫的傳家之寶!阿爸求道是中年以後的事,和彌勒祖師卻是在青年時期就結下特殊的因緣。

雖然生意興隆累積不少財富,阿爸的勤儉刻苦和紀律,卻是一路走來始終如一,家中即便是三寸長的繩頭也都要留下來使用,他對外人很寬容,貧苦之家若有賒帳從不催討,對子女則非常嚴厲:不論兒子、媳婦都要全力投入家業,子女對阿爸嚴格的要求總是全力以赴--因為實在太忙碌,幾個小孩子(前人的孫兒孫女)常常沒人看顧、走失,還得去警察局領回來!

決定捐建先天道院,是阿爸與阿母(鄭招治點傳師)的大魄力與大愿力。在民國五十年代(四十幾年前),要動用當時三百多萬元台幣在臺北市蓋出如此宏偉的道場,即便是醬菜生意興隆也難以支應,當年台灣經濟尚未起飛,眾多熱心的道親出力的多,能出錢的比較有限,阿爸必須用所有的家業抵押、貸款才能週轉工程所需的龐大費用,在西園路看顧醬菜店面的時候,每天接到銀行三點半的催款電話都感覺有莫大的壓力。

先天道院能夠順利落成,成為一貫道在台灣開展的一艘法船,可說是兩位老人家發大愿力承接上天給予的任務,也在上天及諸多道親的共同成全下,四十餘年來不負使命的擔負「宣道弘法」的任務,也培育許多道化弟子,開枝散葉。
為了四海弘法,在台灣先天道院基礎穩固之後,阿爸、阿母的腳步並沒有停歇,隨著子女移民到美國加州舊金山,看著海外眾多華人弟子需要度化,又開始籌建美國先天道院,當時的阿母以六十歲之高齡,竟然還積極要學習英語,以和外國人溝通、傳道,其不屈不撓的毅力可見一般!
阿爸一生身體硬朗,積極前瞻,他念茲在茲的--就是先天道院必須符合時代的腳步,配合政府規定成立財團法人,有健全的管理組織才能永續弘法,並發揮道場、社會教育和慈善公益之效。張傳前人與王永慶先生成就了一個世代的典範--那就是白手起家、勤勞樸實、行功立愿、回饋社會,身為阿爸的子孫,我們沒有突出的才能,對道場做出特別的貢獻,但求恪遵老人家的「遺願」前行,也相信上天能夠體察這份心意,協助先天道院能邁向永續傳承,普渡社會眾生。

註:呂蒙正為宋朝人,因父親聽算命師言:此兒少貧苦而老來富貴,遂變賣家產捐建一尼庵,讓呂蒙正寄住,未料呂父亡後,竟遭尼庵住持嫌棄,只好委身破窯,乞食維生,後來因緣際會受到員外小姐鼓勵,奮發苦讀,一舉中狀元,並成為兩朝宰相,成為少貧立志有成的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