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 315 期
48
大舜與顏回之行中庸的相關內容
是記述於:《中庸》的第 6 章──子曰:
舜其大知也與!舜好問而好察邇言,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其斯以為舜乎!
」、第 7 章──子曰:
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
之中,而莫之知辟也。人皆曰『予知』,
擇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第 8
章──子曰:「
回之為人也,擇乎中庸,
得一善,則拳拳服膺而弗失之矣。
首先以舜其大知章談起:是以舜
做為我們末世修道的典範。在末世,
人心泯滅良知,而真理大道的降世,
一定會在毀謗中成長,宏揚大道的人
可能會受到毀謗、譏諷,甚至於在不
被諒解的情況下傳道;如果末世的修
道士經不起這種環境的歷練,就會退
了道志。
﹐...
《中庸》經文中,孔子以舜來舉
例:舜是個有大智慧的人,他不但好
問,做事之前,喜愛請益別人,虛己
而從人;更喜歡留意並細察眼前淺近
的議論,及那些時常接近他,亦是他
最親信的人,所說的話是否為奉承的
話。
這段經文中談到舜的智慧,讓後
學想到一個例子:商紂王就是因寵信
妲己而斷送帝位,所以好察邇言是很
重要的;好問之外,還要能低心下氣
接受別人的教導,要集思廣益,這個
就是修道。
在修道的過程中,難免有累世的
質性,和今生所染的習性出現,修道
要慈悲、要博愛,而且對自性應該有
正等正覺,對人、事、物要有等量齊
觀的胸懷。
pg_0002
2015 年 3 月
49
人和人的相處,一定要學會隱藏
別人的過失,宣揚他人的優點,這也
是做人厚道的修養。
聖人不記他人過,能夠原諒他人
的錯誤,也不念舊惡。如果我們再進
一層,將自家的好處能夠隱藏幾分,
「含蓄以養深,渾厚以養大
(明朝,呂
坤)
」,這樣心性就自然發露了。
舜能善用其中於民,就是舜之行
與天殊無二致焉,這也就是舜之能成
大舜的道理,道因明而後能行,也因
為有了大智,才能行道;舜有大智,
故能明道,進而將道推廣於天下、宏
揚於人間。
如果我們求道以後,一直沒有辦
法來
堂參班、聽道理的話,就不能
明理,或是知而不行,那麼就很容易
被物質和環境所引誘,被名利與地位
所驅趕,而跌入陷阱之中還不知道;
大家都投入了家網、情網、慾網、業
網之中,在四生六道、生死輪迴的陷
阱之中,卻不懂得避開。俗語說:「明
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正是此意。
老子說:「福未必是福,裡頭有
一個禍在,災禍之中或許有一些福運
在;大宇宙間,包含有陰陽,暗的中
間也有一點光明,光的中間也有暗的
一點。」
(註)
如果我們沉迷於物質和
名利之中,以為福氣享用不盡,那將
永在輪迴當中,無法跳脫。我們有幸
受明師一指,能夠明理,更要知道如
何去行中庸之道,知行合一。
《中庸》第 8 章中所說的:「
之為人也,擇乎中庸
」,回是指顏回,
在《論語》中也提到,子曰:「
賢哉
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
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可見得孔子非常讚美顏回的德行。顏
回夫子聞一知十,領悟力相當高。我
們修道有二個不可缺少的原動力,一
個是有恆,一個是能悟;因為有恆才
能不盡,能悟才能不窮;因為有了不
盡不窮,才能達到永生。所以在求道、
修道的過程之中,要有始有終,不能
中途間斷,這才叫做有恆。
此章所提到的「拳拳服膺」,也
是修行的重點,同時也可與我們得道
的三寶做個印證,兩手子亥相抱,如
果能真正悟其道理,而弗失之矣!就
是提醒我們,既得口授心印之法,須
終身不忘。
註:《道德經》第 58 章:其政悶悶,其
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禍兮
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孰知其極?
其無正。正復為奇,善復為妖。人之
迷,其日固久。是以聖人方而不割,
廉而不劌,直而不肆,光而不燿。
基│礎│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