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29
2012年3月
台南大光寺分部啟信班法會
編 按 : 台 南 大 光 寺 於 2 0 1 1 年 1 0 月 3 0 日 舉 辦 忠 恕 學 院 啟 信 班 法 會 , 三
位學員撰述法會心得,辭意懇切,謹與讀者前賢分享。
學中行 悟中進
◎ 高惠媛
此次100年大光寺忠恕啟信班法會
共有二個專題:
一、「尊師重道、承上啟下」。
二、「菩薩行」。
從 課 程 的 安 排 中 , 後 學 深 深 感
受到主班張山地點傳師及學長們的用
心,讓後學了解到修道必須先從基本
的謙卑、恭敬做起,才能更上一層做
到「慈、悲、喜、捨」四無量心的菩
薩胸懷。
「 尊 師 重 道 、 承 上 啟 下 」 專 題
中,陳世揚講師以他多年與前人學習
到 的 寶 貴 經歷 教 導 後 學 們, 前 人 是
如何將道真正落實在生活當中,即使
是極為細小的事情,都時刻謹記「尊
師重道、承上啟下」的行誼風範。以
「親證」的德性來感化後學,讓後學
們以此做為典範。前人們尚且如此,
身為後學的我們,更應時時反省自己
日常生活中的所言所行,如有違道,
應即刻修正、調整並謙卑認錯,效法
前人們的精神。唯有「知道」後,要
真正去「做到」,才能有所精進與成
長。生活中期許自己「做該做的事,
而非做想做的事。」就如同生活中對
物 慾 習 性 的 調整 : 「 購 買 需要 的 東
西,而非購買想要的東西。」
「 菩 薩 行 」 專 題 中 , 呂 聯 富 點
傳師將整個「菩薩行」的根基,以及
如何用「菩薩心」行事的觀念,採用
pg_0002
基礎雜誌279期
30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實例的對話,以生動、活潑的方式,
引導後學更深一層地了解與體悟。也
對在修道中常常被問及的問題,給予
智慧性回答,讓後學們受益良多。例
如:「求道」可以讓人超生了死、回
到理天,如何證明?回覆:有些事情
雖然看不見,然而它卻實實在在地存
在,就像空氣雖然看不見,但確實存
在生活中,而且相當重要。有某些事
情不一定肉眼可見,而是內心所能體
悟的。
另 外 , 呂 點 傳 師 也 提 點 我 們 日
常生活中要自覺、修正自己,真正發
揮菩提心,而達到自覺覺他。同時把
「真性菩提」、「實智菩提」、「方
便菩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的簡
稱)的差異,以漸進性引導後學們更
深入了解。也讓後學更明白聖賢、菩
薩將道行於日常生活行、住、坐、臥
中,無處不是道,只要有心行道、修
道,處處皆是道。對於身邊所發生的
人、事、物都能「用心」體會,並感
恩他人的付出。凡事要找出自己的缺
點,看見別人的優點;改進自己的缺
點,並學習他人的優點,如此才能日
日精進、漸生智慧、法喜充滿;進而
活 在 當 下 ,當 下 即 是 人 間天 堂 。 平
靜、自在、喜悅自然而生,一切順天
而行,法於聖賢。
經過法會及生活中親證的體悟,
深 深 感 覺 到 所有 的 事 情 都 是從 「 基
礎 」 做 起 , 踏實 與 穩 定 的 根基 才 是
最重要的。自己的習性必須落實地修
正 、 調 整 , 透過 一 點 一 滴 的自 覺 改
正,才能往前邁進,福慧雙修同時並
進,也才能「學中行、行中悟、悟中
進」。期勉自己能夠每日精進,修道
無為付出而努力,共同成就人間菩薩
的彌勒家園。
以道為尊 以德服人
林志軒
第一堂課陳世揚講師講述「尊師
重道、承上
下」。古時候從孔老夫
子的時代就非常重視「禮」──「
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
勿動。
」後學認為「禮」是尊師重道
的基礎,「禮」做不到,其他可能就更
難做到了。如果不能尊重師長,那麼可
能也得不到師長的尊重以及信賴了。
孔子 說過 : 「
三人行,必有我
師焉。
」 因 為 一個 人 的所 學 有限 ,
也會因為環境的不同而造就不一樣的
人格和人品;如果此人有好的品德、
才能,就能成為我們學習的對象;反
之,如果此人的品德不好,或無法做
好一件事情,亦可成為我們的借鏡。
然 而 , 隨 著 時代 的 改 變 、 媒體 的 傳
播 、 價 值 觀 的扭 曲 , 使 得 人背 離 了
pg_0003
31
2012年3月
「尊師重道」,以至於發生教授騷擾
學生,或學生對老師不尊重的事情。
舉個例子:以前老師在上課,學生要
安靜聽課,下了課,也會主動幫老師
倒水、擦黑板,並向老師問好。而現
在漸漸變了調:台上老師上課,台下
學生鬧哄哄;下了課,看到老師像陌
生人,老師還得自己倒水、擦黑板。
陳講師談到前人輩的例子:「前
人對自己引保的新道親,每年都會固
定安排時間去探望、成全。前去探望
時,自己必定提早到達;為了不影響
對方的作息,還會在門口等候,不主
動按門鈴,等到對方依照日常生活作
息開門才進去。永遠是考慮對方,不
麻煩別人,自己必定以身作則,這是
前人留給後學們最佳的行誼典範。」
要帶領一個道場,領導者的德性很重
要──以德服人,它能使團體有向心
力,能讓人信服,讓人尊重、景仰和
緬懷。
記 得 有 一 次 跟 家 人 到 寶 光 聖 堂
參加某位前人成道的感恩追思會。當
天 車 子 特 別多 , 來 了 好 多人 , 一 大
群的隊伍,很多人都來緬懷前人的恩
德。後學心想,如果前人沒有德性的
話,就不會有這麼多人來了。「道」
因為前人們的努力付出,更顯得寶貴
和偉大。再回想起基礎大光寺的顧前
人──後學從小到大所見所聞,直到
前 人 成 道 , 他老 人 家 都 很 慈悲 、 謙
卑,連要歸空時都不想造成身邊人的
困擾,令後學們非常敬重。尊師重道
應由內心做起,即使我們覺得自己的
意見比較好,還是要遵照前人、點傳
師的指示,做好自己的本分。去除我
執、我見。
後學認為得之於哪裡,就要回饋
我們原來的歸屬,才算是不忘本。記
得要盡力而為,三施並行──財施、
法 施 、 無 畏 施, 雖 然 每 個 人的 才 能
和能力不一樣,都有辦法奉獻一份力
量,即便小小的打掃或是搬桌椅,都
是付出。
呂 點 傳 師 慈 悲 開 示 的 「 菩 薩
行」,非常精闢:「要修菩薩行須先
發菩提心。
1.從心開始──改掉脾氣、毛病,戒
三毒:貪、瞋、痴,這是每個人都
會犯的錯誤。
2.從佈施開始──慢慢改變自己。
3.從語言開始──不兩舌。
4.從不跟眾生結惡緣開始──做到清
口茹素。
要持八戒、斷六根(眼、耳、鼻、舌、
身、意),因為六賊會讓我們蒙蔽善良
的本性。」
現 在 的 人 大 都 重 視 慾 望 , 價 值
pg_0004
基礎雜誌279期
32
觀都是物質至上:「我」要LV包包,
「 我 」 要 亞 曼 尼 , 「 我 」 要 …… 等
無止盡的慾望。都忘了最簡單的、純
真的快樂才是真正的快樂。追求物質
上的快樂,造成的結果就是心靈「空
虛 」 、 「 寂寞 」 。 表 面 上什 麼 都 有
了,其實什麼都沒有!現在的社會,
貧富不均,沒錢的人多兼幾份工作,
不是為了自己,而是為了家人;而有
錢 人 追 求 的卻 是 無 形 、 心靈 上 的 慰
藉 。 例 如 :親 情 、 權 力 、榮 譽 、 虛
榮……等。人在物質氾濫的社會,容
易迷失自己,找不回小時候那個最單
純的自己;最沒有慾望的時候,其實
也是最快樂的時候。
後 學 從 小 就 在 道 場 , 看 到 好 幾
位點傳師為了
堂而繁忙。那時候還
很小,不知道為什麼要去
堂幫忙。
小時候常被媽媽叫去
堂,要求後學
背 四 書 五 經、 道 德 經 、 清靜 經 、 孝
經、彌勒真經……。當時年紀小,什
麼都不懂,只聽有獎品獎勵,就一直
背、一直背。偶爾會想:「為什麼別
人要個東西,家人就會買,而我卻要
背得那麼累?背這些有什麼用?而且
現在是文明的時代,為何要背古人的
書?」回想起來,父母其實是用心良
苦!小時候不懂,長大後才清楚。腦
子裡裝的是經典,就是五教聖人的德
性以及處世行為的品德標準。大腦就
像資料庫一樣,怪不得講師講的課引
經 據 典 , 後 學一 聽 就 懂 ; 家人 的 用
心,現在終於可以體會。
後學的家庭
堂供奉南海古佛聖
像。聽媽媽說南海古佛曾救了後學的
阿公,幫了家裡不少忙。而後學清楚
知道祂是後學的恩人。以前發生車禍
時救了後學,只是後學看不到而已。
後學對這恩情,還是得回報呢!後學
跟父親一樣很低調,心想以後還是默
默付出,盡力而為吧!
學 道 過 程 中 也 在 檢 討 自 己 的 過
失,對現在的後學來說,沒有比家人、
親情更重要的事情。想要改變自己的生
活,給家人最好的,可是現在的能力一
直都不夠。想再去進修,又怕會耽誤
堂的課,所以不清楚該怎麼辦?就聽父
母的話,有空就去聽課、佈施吧!後學
的修為、歷練還不夠,知「道」是一回
事;修「道」又是另外一回事。隨著人
生的經歷,想法和領悟到的事情也不一
樣,期許自己能不再庸庸碌碌、「忙、
盲、茫、莽」過一生。
真心悟道 敬信不渝
白莒輝
先天大道、一以貫之。後學得道
後第一次參加法會,充滿喜悅。在法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pg_0005
33
2012年3月
會之前,時常聽學長提起說,得道者
一定要參加法會,每次的法會都有非
常殊勝、重要的課程,也就是修道人
必要的修煉法門。「止語養氣」四字
高掛教室,心誠意敬聆聽講師上課。
這二堂課的研究,讓後學更加了解何
謂「無價之寶」。明師降世指點人們
一條明道,開
真的智慧。修道要修
心,
發本善的智慧,這也是佛性、
本心。修道人不執著於外在的形相,
誠如《金剛經》說:「
應無所住,而
生其心。
」凡事以平常心面對,心中
無勾難掛事,這是日常生活的道。
後學從商以來,常有外來物慾,
貪、瞋、痴,都已染上。有時自怨自
艾、鬱悶不安,常因為一件事,罣礙
心煩,苦樂全顯現臉上。在職場上為了
利,無形中與人結怨。自從來到道場,
才了解職場、商場上,應該以將心比心
的態度,反向邏輯,轉利為義,自然也
就廣結善緣。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
一指點。道心、修行必定還歸原來的天
性,這也是回天的明路。
在 這 次 法 會 中 , 了 解 「 尊 師 重
道、敬信不渝」,也是修道人基本的精
神。修道是修自己的心,精進修道,要
常到
堂聽道理,以真性、真智、真心
來悟道。在道場上常看見許多的前賢立
愿、捨身辦道、佈施、度人;現凡夫身
而行佛事,聖凡兼顧、知行合一,從事
菩薩行。後學也將以前賢們的行誼為典
範,繼續努力修道。
全體大合照,為此次法會留下美好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