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51期
40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經典心性讀書會
 
一年有感
(上)
網路視訊經典心性讀書會
多研佛儒學聖人
倫理開通智慧明
多加體悟自性佛
讀自本性貫徹仁
書中有卷無字經
會同聯合精妙田
感謝天恩賜道緣
恩師共歡聚一玄
年年耕耘有收圓
前賢們,相信您聽過「讀書
會」;相信您亦聽過,以讀書會的方
式來討論經典;可是您聽過「網路視
訊-經典心性讀書會」嗎?
過去一年來,「網路視訊-經典心
性讀書會」在台灣孫湘講師的鼓勵及指
導下,由原本加拿大多倫多明華道院、
美國底特律天根
堂及台灣三地的網路
研討,擴展到全球五個地方 (增加夏威
夷天威
堂及紐西蘭) 同步上線,以電
腦視訊方式,超越時空,共同研讀「六
祖壇經」。用討論、互動方式,提昇及
啟發成員的自性覺悟。
在同為參與者-主班點傳師們的
鼓勵下,讀書會的主要成員透過網路
郵件,記錄這一年來的運作模式與心
得,以期達到和各單位分享及推廣此
活動之目的。
克服國外資源的不足
相信曾經到過國外開荒的前½們
都有此同感:國外的道務推展,資源
極度不足。為了道務需求,許多點傳
師、講師及前賢們,不辭辛勞,每年
輪流到國外協助開荒,在道務尚屬於
pg_0002
41
2009年11月
開荒及播種的地方,做成全及培訓當
地辦事人才的工作。可是「道的體認
與成長」是循序漸進、一步一腳印、
急不得的。輪替的方式不僅造成當地
新道親面臨適應上的挑戰 (才剛熟悉
後,又得重新認識新的面孔) , 課程
上的安排亦較難做到連貫性的銜接。
有鑑於道學培育上「連貫性」及
「持續性」的重要,台灣孫湘講師在
多倫多及底特律當地負責點傳師及壇
主的誠心邀請下,於2008年8月15日
起,嘗試性的辦起了跨越時空的網路
視訊「六祖壇經」經典心性讀書會,
提供國外道親與台灣學長精進的學習
管道與平台。
課程設計馬虎不得
頭兩次的讀書會中,電腦技術的
克服 (如:音效干擾、回音及連 線斷
續等問題),首當其衝。各地負責操作
電腦的學長們,雖有點手忙腳亂,但
只要有耐心的重復操作幾次,基本上
都熟能生巧、得心應手,克服任何網
路視訊連線的突發狀況。
相信大部份的人都會對陌生的環
境與任何新的學習模式感到恐懼,讀
書會的幾位主辦人對此亦有所擔心:
對於不是「面對面」的對談方式,尤
其抱持保守的態度,擔心成員們無法
專注聆聽,或漸進深入的討論與互
動。成員們一開始曾嘗試過,同步顯
示影像與音效;但發現,當今網路上
的影像解析度及處理速度尚未成熟;
在更改為只聽音效 (無影像) 後,發
現「只聞其聲,而不見其人」的方
式,反而更能讓成員專注的學習「聆
聽別人的分享」。
為了簡化成員間溝通的方式及提
高聯絡效率,每次的課程設計及行前
的網路郵件通知,倒是萬萬不可忽視
的重要文件與步驟。課程設計裡,應
明白的標示.讀書會的目標、方式、
時間、地點、參加人員、主班點傳
師、班長、帶領者、指導者及當日的
預定活動流程。由於時差,及美加地
區冬、夏兩季時間的調整,各地的日
期與時間亦必須標示清楚。
為了提昇及啟發成員自性的覺
悟,讀書會的活動流程著重於「層次
性的」帶領出成員心性上的自我覺
悟。主要有三個層次:一、經文的字
面理解,二、小組對經文的心性理
解,三、個人的返觀自照。細分以下
十二步驟:
1.班長操持:抽選三人輪流背誦上
次經文 。
pg_0003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基礎雜誌251期
42
2.班長操持:共同開班,並恭 請主
班點傳師開班示導 (約3分鐘)。
3.帶領者操持:請一位學長帶讀討
論的經文 (共二遍)。
4.帶領者操持:請二至三位學長各
用3至5分鐘時間,示範摘要解釋
經文意義 (約15分鐘)。
5.帶領者操持:請成員分為五至七
位的小組,請個人對經文的心性
理解 (約30分鐘)。
6.帶領者操持疑問解答:在今天的
討論中是否有任何疑問,請提出
來大家分享 (約15分鐘)。
7.帶領者操持:請全體成員一起返
觀自照,分享個人心得 (約30分
鐘)。
8.回饋時間:帶領者邀請成員針對
今日的課程、流程安排與成員間
的互動,提出建言與回饋。
9 . 班長 操 持 :請 主 班 點 傳師 結 班
(約5分鐘)。
10.班長操持:共同畢班。
11.家庭作業:背誦本次經文及準備
下次經文的解釋。
12.(清楚標示出) 下次開班日期及
討論的經文。
經文的字面理解
由於讀書會成員的背景、對經文
的認知及事前的準備不盡相同,「經
文的字面理解」是讀書會中必要的第
一層次。帶領者可以邀請二至三位成
員,各用3至5分鐘示範摘要解釋經文
的意義,其目的在於對經文有全 盤
的理解,帶領者可安排不同背景的成
員,「層次性的」由字面的意義,逐
步帶入深層的心性含義。被邀 請的成
員,應當對經文的理解有充份的事前
準備;此外,帶領者應特別提醒分享
的成員,避免在第一層次中, 談論任
何個人的主觀感想。
經文的心性理解
六祖老人家說:「
口念心不
行,如幻如化,如露如電;口念
心行,則心口相應。
」第二層次要
帶領成員進入心性上的理解。目的在
於透過討論及成員間的互動,對經文
有更完整的心性體悟與了解。帶領者
可事先設計好討論題目,例如:「那
一句經文讓自己最有心性上的體悟,
為什麼. 」、「經文中的心性啟示為
何. 」 等來啟發成員對經文「舉一反
三」的心性聯想。為了使成員都有發
pg_0004
43
2009年11月
表的機會,帶領人可依參與人數,將
成員分成五至七位組成的小組,進行
小組討論,每小組由一位資深成員帶
領,邀請每位組員就個人體悟, 談談
對經文的心性理解。每人應限制發言
時間,避免冗長的高談闊論或離題的
狀況出現。討論後,各組選派一位總
結及分享報告小組的體悟。
個人的返觀自照
六祖說:「
常自見己過,與道
即相當。
」第三層次在於引導成員
誠實面對自我,進行返觀自照,並且
勇敢分享個人心得。帶領者應事先設
計好討論題目,例如:「在日常生活
中是否有努力讓自己保持一顆『清
淨心』?」、「如何努力修持與實 踐
的?」、「在最近這幾天生活當中,
是否有依此落實?」等來幫助成員做
深入的返觀自照。活動起初,並不是
每位成員都能真誠的面對自我,並開
放自己。帶領者或資深成員應適時的
拋磚引玉,以自身的經驗分享個人是
如何從參與讀書會的過程中 (包括背
誦經典、研讀經典、聆聽他人的分享)
不斷的返觀自照,回顧自己在日常生
活中所犯的過錯,因而養成「口唸心
行」的習慣。
道在言語相向處
張老前人曾說:「
道在日用
處,道在行住坐臥處,道在喫飯喝
茶處,道在言語相向處,道在動
心起念處。
」經典心性讀書會最終
的目標,在於提昇及啟發成員的自性
覺知。既然如此,活動過程中的任何
不完美,都是讓成員有互相學習的機
會、進步的空間及自我的心性覺照。
每位成員是否能夠耐心及專注聆聽他
人分享?是否對經文的理解有充份事
前準備?是否注意到應有的開班及報
告禮節?是否用心的完成家庭作業?
是否願意逐步開放自己,學習分享、
甚至學習當讀書會帶領人?是否能放
下一切,專注於當下的討論及互動,
而不計得失?是否將所學經典落實在
日常生活中,時時返觀自照呢?是否
能把握或期待每次的讀書會?成員間
是否互相關心,並尊重個人隱私呢?
是否能適時給與其他成員正反面的回
饋?以上所例舉,都是評量讀書會是
否會成功的準則與方針。主辦人應時
時檢討,並邀請成員針對課程的流程
安排與成員間的互動,提出建言與回
饋;避免流於形式,或成為「為讀書
而讀書」的一般讀書會。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