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業與凡業

身為白陽弟子,應從人道瑣事中體驗人性的根本,也審思自我生命的缺失,在當下與諸因緣切磋琢磨提升生命成就。一個人生活在當下時緣中,要了知「人之所以為人」的意義,了解「求仁」與「求慈」間的取捨,如此,即可定位自我的生命價值。

一個人每天所面對的,是一個瞬息萬變的物質文明。自古以來,人在「物性」與「理性」的拉距下,多被物性價值侵蝕,迷失了本真,而為物役,生命迷思,心靈蒙蔽。道場提倡「聖凡兼修」的思想,正是消除「理性」與「物性」的生命矛盾,於理性內涵中能活潑圓融應事。換句話說,「聖」與「凡」在人的生命中,是可以同時存在,相容不悖,互補益彰的。

甚麼是「凡」呢?即是一切因緣法中,「人」、「事」、「物」在日用倫常間的存有價值。人如為其所誘惑、執著,即成為心靈上的「慾」,其將主導一個人的生命,成為負擔和累贅。人一旦落入其中,便為物役,永受生死輪迴,不能解脫。

甚麼是「聖」呢?即是心靈智慧的一真法界。誠如禪語所云:「一粟米中藏宇宙」的豪放自在,這是心靈境界的提昇,和般若智慧的運用結果。換句話說,這是「明明德」所呈現出的生命內涵,是生命的完全人格,儒家稱為「至善」,也是生命智慧達到理事圓融的超然境界。像這樣生命成就的人,我們稱之為「聖人」、「佛」、「至人」。

然而,物質有其一定的存有價值,不容否定,可是要它們不影響本然心靈的寧靜,就成了生命修證的課題。聖凡兼修的思想,使修持者能了知「理性」和「物性」的互動關係,喚起生命真知,這就是儒家所說的「物格而后知至」。一個人會陷入物慾的漩渦中,就是缺乏那一份生命的真知。當一個人在修為上或是在事理上有創見、有領悟、且訴諸於眾,得到很好回應,又受群眾推崇,很容易以這一個成就自滿、執著,如此,產生了生命智慧的「法執」,也就是心靈上的「心物」。故《中庸》云:人皆曰:『予』知,驅而納諸罟擭,陷阱之中,而莫知之辟也。」所以,在「聖凡兼修」的思想薰習下,會漸漸掃去了自我生命本位的價值。就修持上來說,即是去「我執」,它不但能喚起修持者生命的真知,更能洞徹、分析一切物性價值的特性和存有意義,甚而能凌駕物質之上,入於現象因緣中而不迷思。這也是「物格而后知至」的涵養。易言之,這樣思想價值將近於「道」的本質。所以《大學》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亦即「致知在格物」。因為這一個「格物」的生命智慧,才了知「人之所以為人」的生命意義,找到自我生命的定位,這就是《大學》所說的「意誠」和「心正」。人不能清楚自我的生命定位,是因為不能把持自我的「自主性」,才會受到物性價值的誘惑,且受縛於物質條件的箝制。所以,在傳道儀式中,點傳師唱言道:「林中受一點,知主保無恙」,直接訴諸於生命的聖潔定位,讓受教者當下能有知其所止」。

有了「知止」的定向,才能開出聖道「己立立人,己達達人」的千秋大業。「己立」、「己達」是由凡入聖的生命成就,也是「克己復禮」的修持功夫,更是生命實學的踐覆,是親親、仁民的生命涵養,促使自己在人道上達到純然的境界。也即是在「五倫」的每一倫都能達到彝倫攸序之美,誠如文王之德之純的生命流露,即是在「為人君,止於仁;為人臣,止於敬;為人子,止於孝;為人父,止於慈;與國人交,止於信」所展現出來的生命風範。也因為生命實學的落實,透過「定、靜、安、慮、得」的為學之道,再加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的修持功夫,從生活中獲取更多的經驗和智慧,也涵養出處世的人格風範,成就了「文質彬彬」的圓滿人格,這也是修「凡」的意義。「立人」、「達人」是修持者「欲明明德於天下」的生命悲願,是修持者慈悲心的流露普施。易言之,是願天下所有的人皆能親證「明德」本性的價值,更希望共生共存的因緣環境和諧圓滿。這也是「天下平」的生命悲願,是修持者生命智慧的放光,這樣的生命價值是謂「大」,是謂「浩然正氣」。如此成就一個人的生命內涵,促使天下眾生皆能恢復「本來面目」的生命學問,是為「大學之道」,這是修「聖」的意義。所以,「聖凡兼修」生命修證思想,不僅是「知其所止」修證的入手處,也是生命「理事圓融」的目標指引。換句話說,「聖凡兼修」思想的最終目的,就是達成生命的「至善」,這也是道場所說,「人道成,天道即成」的修持生命內涵和力行所在處。

然而,一個修持者必須把「聖凡兼修」的理論化成生命實際的行動,讓「兼修」的價值真正地落實。換句話說,從人道瑣事中體驗人性的根本,也審思自我生命的缺失;在當下與諸因緣切磋琢磨,提升生命成就。如此才能了知「格物在致知」、「物格而后知至」思想的關鍵所在,這就是「修身」的意義。故大學云:「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易言之,這是修持的根本所在,故《大學》云:「其本亂而末治者否矣。」一貫弟子以「普渡眾生」、「開荒下種」作為修身的入手點,行功了愿,從渡人的行功中漸漸地修正自我的生命價值觀,從了愿中才發現自我生命智慧的不足。也因此,才知道生命本來的歸處,才能規範自我生命的行為,更從現實因緣中啟示,洞徹「聖」、「凡」的互攝關係。體悟《大學》所說:「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的真義。這就是「修身」的根本所在,這也是「聖凡兼修」的修持意義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