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每個人的發心不同,所以成就也不一樣。不論是成就羅漢果、緣覺果、菩薩果、佛果,或是成就三昧,達到不退位-念不退、行不退、位不退,這些都要努力修行才能得到的。
道不離心,悟了這念心就是道,沒有悟,這念心就是迷,修行不管是漸修(事、理上修)、頓悟,有兩大原則不能違背,第一是「發菩提心」,第二是「持戒行善」。持清淨戒,身口意三業清淨,就證羅漢果,如果要證菩薩果,就要修六度萬行、發菩提心、持戒行善、成無上道,一步步迴小向大,就能證大乘佛果,因此,發菩提心,持戒行善,是修行最重要的二件事。
金剛經淨心行善第二十三分,淨心修一切善法,心念清淨勿執著,行善淨心菩薩果,善法無上正等覺。「淨心」:凡人所云淨心,也是吾人本具有之自性清淨之心。「行善」:諸善奉行,發慈悲心,行利益事,修一切善法。「淨心行善」:全率本真,以行利益眾生事,以慈悲心作行善之出發,以平等心作行善之原則,四相不生(淨心),以無為法修一切善法(行善),便是無為善,無漏善,才是菩薩道之淨心行善也。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復次,就是另一個問題點,前面他什麼都否定了,佛也不是有相、有色的,有法可得也不是,一切都否定,在這裡卻告訴你,要成佛就要修一切善法,非有善法的成就不可,不是看幾本佛書經典,談談禪、度人成全、說說法、盤個腿、打個坐,無法可得,就可成佛了,造了一輩子的業,就可得到菩提(怎能成佛?哪有這麼簡單?真正的佛法是平等,無有高下的,一切賢聖皆以修無為法而有差別)。
佛陀再次告訴須菩提曰:我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之法是眾生的佛性,整個法界中,眾生的佛性是完全平等,上至諸佛、聖、凡夫,下至畜牲、昆蟲,盡含種智與佛無異(無奈眾生為無明所障,不自覺知其「佛性」,本為無上正等,若覺知能遣除無明,方名正覺也)。「是法平等」:眾生的佛性無二別,都是未來佛,因為過去、現在、未來都是一同的,當下就要確認自己本身是佛,就是這樣依佛性去做,佛性來取代一切,淨心行善,久而久之因緣成熟,就可以證道成佛,而不要一直想要證道成佛。
「以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日行一善我們都做不到,檢查自己的行為,我們日行一惡則有之,誰能做到日行一善,不修一切善法,你說,你能達到「無四相」,那是騙騙自己罷了。所謂「無人、無我、無眾生、無壽者」,是時空統一之意,能時空統一,法輪常轉,住於自性佛位,一切造作都是不可思議的性德圓明。「一切善法」是指性德圓明,就是依佛性去做,以佛性取代一切,修辦道,度人成全,無四相,老實修行,久而久之功德圓滿,就可以證道成佛了。
「須菩提,所言善法,如來說非善法,是名善法」:如果說有所為,為求佛果,為了求自己的福報及功德,而修一切善法,這是人天果報,是凡夫的修法,凡夫的為善。真正的善法是為菩提佛果的行為,雖然行善,不著行善之念,不求福德之念,這才是真正的善法。
這一世能得明師一指的一貫弟子,都曾在過去累世中,行種種善,並恭敬禮拜彌勒祖師,結下甚深之緣,所以明師一指不是特權,而是非常公正公平的,一個人只要進得了佛堂,只要能順利求道,便表示他累世所造善業,已具足善根、福德、因緣,所以能得道修辦道,進而能超生了死,只是種善因緣諸善果(修一切善法)而不是特權,古德云:「欲成無上佛道,先作眾生牛馬」-淨心行善,方能成就佛果。
人生路這麼走17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眾生平等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