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46
基礎雜誌 303 期
《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專氣致柔,能嬰兒乎。滌除玄覽,能無疵乎。愛民治國,能無為乎。天門開闔,能為雌乎。明白四達,能無知乎。生之、畜之,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謂玄德。
感官與外境不斷接觸,如何才能
守住本體?人的身上有各種器官,這
些器官與外界環境接觸後,會產生什
麼樣的現象?了解這些現象,才能明
白為何需要守住本體,也就是我們與
生俱來那光明、清靜、無染的本性。
心染六塵相不空
1. 六根生六塵
人的身上有六根,即眼、耳、鼻、
舌、身、意,有這六根的存在,才能
讓我們與外界接觸;而在與外界環境
接觸後,就會產生六塵,即色、聲、
香、味、觸、法。
2. 六塵染自性
此六塵聚集,汙染了我們原本清
靜的心,而有了形形色色的塵垢。
3. 心執性不清
而我們的心因這些外界形色的汙
染,產生了執著的心,貪著於享受美
好的事物而無法放下,這時我們原本
心性的提升
...
光明無染的自性就不再清靜了。修道
就是要回復光明清靜的自性本體,才
能指引我們返回理天。
明理掃相守本體
如何守住本體?要從明白道理、
掃除執相做起。
1. 抱元守一性無離
明理,就是讓我們的思想、行為、
心境都能時時守住道,允執厥中。道
就是唯一不變的真理,是生天、生地、
生萬物的道理,是天理循環之理,也
是做人處世的真理,所以我們的思想、
行為、心境能不能永遠遵循著道而行,
不偏離道呢?
修道在日常生活中做起,可從遠
離汙染源著手,也就是「
....e
....e....e....f
..
..
既然已經知道是無禮之事,就不
要去接觸,不要去看或聽,也不要跟
別人說無禮之事、八卦等等,自然就
能讓心不受到動搖。如果不慎接觸到,
那就要涵養時時守玄的功夫,讓自己
的心能馬上回到清靜的本來面貌,不
落入外界的形色中而受牽扯。
2. 專氣致柔如嬰兒
此外,要涵養我們的心性,使其
pg_0002
2014 年 3 月
47
基│礎│小│品
如同回復赤子之心一樣,對人、事、
物秉著率真、不做作、不用心機的態
度;同時,也要時時提醒自己、反省
自己,不要執相、不要計較,如此就
不會生氣,而讓安詳柔和之氣時時充
滿自身,如嬰兒般柔軟、率直,所謂
.....
....
,能保持這樣
的本質,才能使本性不偏離道。
3. 滌除玄覽心無疵
最後,則是要洗去對世俗間的一
切雜念、妄想。我們生活在這個形形
色色的社會中,對於每件事物的處理
都有一定的自我認知及法則,這些就
是所謂的「經驗法則」;而我們要想
想,是否被自己的這些經驗法則所束
縛住了?常常聽到一句話說:「我走
過的橋比你走過的路多,我吃過的鹽
比你吃過的飯多。」雖然是一句俗語,
但就這句話深思,是不是也算一種執
相呢?有了這樣的觀念,也就讓自己
的心有了瑕疵,沾染了痕跡。因此,
要學習去放下過去深植的習性、毛病,
試著以另一種態度、心念處事,試著
轉變一些自以為是的想法,才能讓不
好的雜念移除,使本性回復光明無瑕
的原貌。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
所所長洪蘭教授曾說過:「從神經學
來說,觀念就是神經迴路的連接,它
像草原上的路,上面的草已被踩平,
形成了大道,車子在大道上比小路行
駛得快,所以一講到某個觀念,人們
既有的反應就立刻出來,而且存在得
越久,越難改,所謂『根深蒂固』。
若要改變這觀念,必須新闢一條路,
每天走它,將腳下的草踩平,時間久
了,這條路就變大了,而原來的路因
為許久不走,草漸漸淹沒了它,最後
就看不見了。」
?.
要改變原有的觀
念很不容易,但勇敢踏出第一步是很
重要的,持續一步一步地前進,總會
達到最終的目標。
不有不恃謂玄德
在修持的過程中,要持著生而不
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的原則,不
把事物當成為自己所有,而產生別人
都沒有自己厲害的傲慢心。做自己該
做的,做過就好,不再向後看,只關
注當下該做的事,使心不執著於外相
上;做過的事就讓它過去,不要存著
居功的心,也不追求地位、權力,則
能自然地守住清靜的本體,不管感官
與外境如何接觸,都不受影響,這也
是我們修持上最重要、最合於天地之
道的德性。
(註)出自《理直氣平:勇於改變才會進
步》,作者:洪蘭,2010 年5 月1 日,
遠流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