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51
2013年7月
學∣院∣專∣欄
◎ 張惠妹
誠如陳樹旺點傳師在《道德經
白話淺釋》一書開場所言:「《道德
經》是一部比較深奧、超然的經典,
老子以超越人間的『道』,直言恢復
太樸的原相為宗。這個『道』是絕對
超然的,卻又存在於我們的生活之
中,無所不在。因此整部《道德經》
所要探討的主要課題,就在於:我們
該如何來符合這個『道』。」
《道德經》第一章:「
道可道,
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
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
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
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
」第一章
就直指「道」是天地的本源,有體有
用,而何如「有體有用」呢?在過往
的學習中,我們知道──道是本性、
是自性:本來清淨、本不生滅、本自
俱足,這些特質都說明了道的本體,
當了悟到道的本體時,就能自覺、覺
他,就能到「無所住」的境界。而只
有得到明師一指點時,才能真正開
悟,見自本來面目,體悟自性能生萬
法,這就是道的妙用,也才能如《金
讀
道德經
心
得
pg_0002
基礎雜誌295期
52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剛經》所言「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
這時就達到體用俱足方為道的真實涵
義,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就是「事來
則應,事去則靜」;雖言簡單的八個
字,竟然背後隱藏這麼大的功夫,這
不就是回應了《道德經》開章明義所
說的:「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
非常名
」了嗎?
整部《道德經》皆在闡明道的本
體和妙用,具有絕對論的特質,因為
「道尊德貴」,所以尊師重道,是一
貫弟子修行時一定要遵守的;而研究
《道德經》,深究其內容,細細玩味
經典的奧妙,可以深刻感受到《道德
經》是以「無」指「有」,以「有」
說「無」;而這看似摸不著、觸不到
的「無」,就在於「無我相、無人
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
亦無非法相」,亦即「無人我、無生
滅、無對待、無貪嗔痴慢疑」……這
樣的真如性體中。《道德經》所言,
最終意義就在體用合一,定慧雙修,
用之則無窮,放之則彌六合。體用合
一即可達至善至美之地,否則大道有
體無用即成空,有用無體又執著於相
(功德)。
記得陳德陽前人曾慈悲開示:
「所謂無,應用於日常生活中,修道
要認道,要認理歸真,以道為體,以
理為路,因為因果不了,生死不休。
從聽道中來學道,最後從學道、行道
中來成道!」前人的話如此簡單明白
地說明了《道德經》的體用合一,相
信前賢們研讀《道德經》時就更容易
了解和體會,甚至愛不釋手了。
【更正啟事】
294期第44頁所刊登文
章「從龍天表文學感恩」,
兩處內容誤植漏字,特此更
正為:
1.自伏羲一畫開天以來已
五千年,道統已墜,至
今三千餘年,到了三佛
收圓時期,即燃燈古佛
(青陽期)、釋迦牟尼
佛(紅陽期)及彌勒古
佛(白陽期)。
2.道降火宅,由明師點開
智慧
通
天眼,露出金剛
不壞之身(本性),這
是祖師大德,有天神地
祇共同護庇道場。
並謹向作者與讀者致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