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規十五條(3-5)


(續上期)
第三條「齋莊中正」

不只是頭髮、儀容、服裝都要很整齊,內心也要莊嚴。在外要注意儀容,我們雖然是修道人,修道人重樸素,但是不可以讓人看起來沒精神,大家都在社會上工作,即使是修道人,每天也要打扮得很整齊出去,不是要濃妝豔抹,但是一定要整整齊齊,這是對別人的一種尊重。給人印象:「這個修道人很有精神」,「這個修道人看起來身體健康」,「氣色很好」,而不是早期的修道人,我們在道場中每天穿黑色,白色的衣服,出門臉色也不是很健康,外人印象:「修道的人怎麼看起來都不太健康?氣色不太好?」我們要做到跟大家一樣,在社會裡面和而不流,跟社會「和」,但要讓大家看到我們氣質不一樣。

日本人很重視禮節,只要出門一定化妝,不化妝不敢出門,也不是隨隨便便穿衣服,在美國更是隨便,有時候夏天穿拖鞋就上超級市場去買東西,但日本人絕不是。後學有一個朋友從日本回來,她說她婆婆是日本人,在台灣,有時候在家裡做完事情要去對面超市買個東西,拖鞋穿著就過去了。她有一天家事做好後,要煮菜,少了醬油,趕快跑著出去,她婆婆說:「不可以出去!」她說:「怎麼了?」婆婆說:「你化個妝再出去!」「買醬油還要化妝?」婆婆說:「對啊!妳這樣出去,對人家是一種禮貌,人家看到妳這樣精神好,人家也會很開心!」她說:「婆婆妳化好妝了,請妳去買好了!」她想:「真麻煩!連出去買東西也要化妝,規定那麼多!」可是這是一個禮貌。

後學以前在跟同學相處,有一天大家知道說:妳吃素啊!妳修道啊!你們這條路好像不錯嘛!也沒有想像中這麼恐怖嘛!吃素的人是不是都應該看起來道貌岸然,沒有表情,臉色蒼白,黑白衣服,對不對?不是的,我們跟社會人一樣,要度人來求道,就不會讓人覺得很異類,不敢來跟我們修道,故說:「在外我們要整束儀容,在內,我們要正己正人。」也就是剛剛講的,要以身作則。有一個小孩子吃東西的時候很大聲,他吃飯就「嘖、嘖、嘖、嘖」,一邊吃一邊發出聲音,爸爸很不高興就說:「你怎麼搞的,吃飯這麼大聲,你知道什麼動物吃飯聲音最大?」孩子說:「小豬啊!」爸爸說:「小豬為什麼吃飯這麼大聲?」孩子就說:「爸爸又沒有教牠,牠就這麼大聲啊!」爸爸生氣地說不出話,因為小孩子講的也沒錯啊!我們在道場上也是一樣要以身作則,不用多講,孩子就會跟著我們走。在家裡也一樣,對小孩子有好的影響,孩子就會認為:「媽媽,妳自從去佛堂學習,回來以後,脾氣比較好了,不會常常罵我,這個佛堂不錯喔!」這個就是身教。

後學跟一些洋人在一起,有一次去上了一堂宗教課,他就跟後學抱怨:「我爸爸很討厭!」我說怎麼了?他說:「爸爸他每次都出去打麻將打到很晚,我們家每次都三缺一,我妹、我媽、還有我,我們四個人打麻將,我爸回來就罵我們,說不可以在家裡打麻將,我爸爸很奇怪!」所以要是「身正」,我們不用要求,大家就會跟著走;但是如果我們身不正,就像這位洋人的爸爸打麻將,回家還要求小孩不要打麻將,他雖然下了命令,沒有人會服從。這就是要「齋莊中正」,在外我們要整束儀容,在內我們要正己正人。

第四條「循規蹈距」

尊敬仙佛,遵前提後,齋莊中正,然後讓內在外在都端莊以後,就要循規蹈矩,就是照佛規去做,做人也是要照自己的應該要做的事情去做,規規矩矩的做,站在自己的崗位上,有一句話「素位而行」,我們處在那一個職位,就做好那個職位的責任,這就是「循規蹈矩」,譬如說:我是一個老闆,做好老闆的職責,照顧我的員工;我是家長,我是爸爸,就努力賺錢,把家、小孩子照顧好;媽媽做好媽媽的職責,先生做好先生的職位;太太做好太太,孩子就做好孩子的職責,要孝順父母,自己該念的書,這就是「循規蹈矩」。

不只是要做好外在的規矩,也要做好內在的規矩,內心的佛堂要修,佛規是外在讓我們約定怎麼樣去走好修行這條路,內在的佛規,就是我們的良心,要照著良心去做,要遵照佛規要領去做。

以前在元朝的時候,適逢戰亂,很多人在逃難中,跑到一個水果園,種了很多水梨,大家一看到水梨,拔了就吃,吃了很多很多,結果只有一個人「許級」坐在那裡沒有動,大家就說:「你趕快吃啊!反正這又沒有主人,幹嘛你不吃啊?」許級講了一句話:「梨無主,難道我的心也無主了?」果園有主人,沒有經過主人同意,他不隨便拿,拿就等於是偷。我們自己要有一個主宰,尤其在社會上,不要看別人,大家都這麼做啊!我也可以這麼做啊!不要看別人怎麼做,要看自己怎麼做!良心過得去過不去。

以前跟同學在一起,同學講了一個很有趣的笑話:「你知道豬是怎麼變成豬的嗎?」我說不知道。「以前有一個人要投胎,他走到一個地方看到很多岔路,就站在那裡說:『我到底該走那一條路?好多人喔!跟著很多人的地方一定對!』於是跟人多的地方去,結果就出世為豬,就是這樣變成豬的。意思是說:我們不能盲從,一定要自己有主宰;知道什麼是對的,應該去做,什麼是錯的,什麼不應該去做。有時候父母沒有教小孩子主宰,小孩子又沒有學習去把握自己的方向,現在在美國很多小孩子用毒品,為什麼?因為同學都說:「走啊!走啊!不錯哦!你用用看!」然後小孩也不懂好還是不好,用了以後就走上一條不歸路。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主宰,當你在任何地方,遇到每一個環境,要摸著良心,看這樣做對不對,不對的我們就不去做,對的我們才去做,不要說:「反正大家都這麼做!」這不一定是對的,我們要用智慧去看什麼是對的,所以要跟著良心走,不違背天理,循規蹈矩,才是真的循著規矩去做。

第五條「責任負起」

不管做什麼事都要有「責任心」,我們在家裡有責任,在工作上有責任,對自己的小孩有責任;求道以後對道場也有責任,有什麼責任呢?先天的責任就是要度盡原佛子,讓大家都能夠達本還源,能夠回歸理天,我們的責任就是淨化人心,促進大同,所以說:「把道的尊貴在人人的身上顯現出來」這就是我們的責任。讓大家看到修道的好處,道的可貴,如何度人,讓大家了解「道」,把「道」傳出去,讓眾生得到解救,「好東西要和好朋友分享」要跟人家分享時,人家不見得會認同,因為不了解而不認同你呀!故一定要把道的尊貴在我們自身上顯現出來,讓大家能夠了解,然後願意來求道,讓更多善的力量去改變整個社會。

不要在佛堂裡畢恭畢敬,回到家裡就隨隨便便;在佛堂修才是修,回家修不是修,其實道跟生活是一體的,我們不管在那裡都是修,一舉一動都是修,在道場大家搶著做:「這個無畏施有功德啊,趕快做!」,回到家就翹腳看報紙、懶得做,人道沒有做好,天道就不可能達到,這並不是真的修道。我們一定要完成使命,「負起責任的時候」,不管在什麼樣的境界,都要能夠有始有終。

有一個小沙彌的師父,有一天已經證得羅漢果,而且很有修養,具足他心通,你跟他在一起,你在想什麼他心裡都知道,(這要修到一個境界才做得到)。他有一天要下山,帶著徒弟說:走吧!我們下山辦事去,徒弟揹個包袱,就跟在師父後面走,走走走,突然想:「世界這麼大,眾生這麼多,大家還這麼苦地在這邊煎熬,我要像菩薩一樣發大慈大悲的心,解救所有的苦難眾生!」才發這個念頭,他師父就想到:唉呀!我的徒弟真是不得了,怎麼有這麼大的心啊!這比師父的心還大,他要救度所有的眾生,他就說:來來來,包袱給我,徒弟說:「做什麼?」「包袱給師父揹,你走前面!」徒弟想:「每次出門都是我揹包袱,怎麼這次他要揹,又叫我走前面?好吧!師父命令,我就走前面。」師父就在後面揹,覺得徒弟真是不得了!才走沒多久,看到地上有一灘水,徒弟看到裡面:哇!好多的螞蟻在裡面游來游去,成千上萬,徒弟說:「哇!世界這麼大,光這堆螞蟻我都救不了了,救眾生,我那有辦法!」師父說:「來來來!包袱給你,走後面!」徒弟想:「奇怪!師父怎麼了,一下叫我走前面,一下叫我走後面,也不講清楚,包袱丟來丟去的!」就問:「師父,到底怎麼回事?你怎麼一下叫我走前面,一下叫我走後面,一下你揹,一下我揹,我都糊塗了!」師父說:「你剛剛出門的時候,發了一個大慈大悲的愿,要解救所有苦難眾生,你這個愿之大,師父不及你,師父應該幫你揹,由你走前面,怎麼才沒多久,你又說:世界眾生之大,這堆螞蟻我都沒得救了,我哪能救眾生,你的大愿已經突然間沒有,就沒有師父道行高了,當然你就走後面揹包袱啊!」

所以初發心容易,但是當我們心發了,要保持下去就很難,發心以後,要保存住,繼續持續不斷地做,將來才有成佛的一天!所以,在我們發心後,遇到困境時,就不改初志,逆境時也不變信心;「逆考不怕順考怕」人性總會在逆境中求生存,但是在順境時,大家已經太享受了,忘了我是誰!所以不管是順境或逆境,要謹記自己的初發心,把責任負擔起來,把道傳出去,以身做則。(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