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素食主義 (十)
二位兄長盼弟不歸,尋路找去,只見弟弟已被餓虎食盡,僅剩殘骸,不禁抱屍痛哭,悲痛欲絕,最後回報宮中,收拾遺骸,起塔供奉。
這個故事是中國佛教壁畫中表現最多的題材之一,僅敦煌壁畫中就有十八幅之多。薩陲太子真是體現「眾生平等」的極致典範。我們一般凡人,當然沒有這種捨身救虎的悲壯情懷,但是每個人應該具有起碼的反省能力,認識到生命都是難得的,人類的肉食文化既然寄託在對無數動物的傷害之上,難道沒有改進的可能嗎?
我們每天吃的肉卻是來自痛苦地生、痛苦地死的動物,牠們的生與死沒有受到任何真正的關照。所以,我們必須自問的是:肉食是否是值得我們熱愛的生活方式?
做素食者並不僅是象徵性的姿態,也不是為了在醜陋的世界中潔身自好,表示自己未參與周遭的殘忍與屠殺。吃素是一項實際而有效的行動,志在結束對動物的屠殺與摧殘。吃素,是一種抵制,對大部分素食者而言,這種抵制是終身的,因為一旦他們突破了以動物為食的習慣,便無法再贊同僅僅為自己的口味而屠殺動物性命。
為讓吃素的本質涵義更有效、更明顯,我們就不必要羞於承認自己拒絕吃肉。在雜食性的社會中,素食者常被問起為什麼吃東西那麼古怪?被人這樣問時,可能很氣惱,甚至很窘;然而,這卻是好機會,可以讓人知道他們所不曾覺察的殘忍。假若唯有不吃肉才能終止對動物的殘暴,則我們就必須鼓足勇氣,讓參與抵制的人儘量增加。但要想抵制有效,我們自己卻必須以身作則。
我們有時候會說,反正動物已經死了,我們不吃,也不能使牠們起死回生,我們就吃吧!這種藉口是我們經常聽到的,而且也似乎說來當真,但是,一旦我們認定不吃肉是一種抵制行動,則前述藉口便難以成立。 素食者心靈保健守則 素食者要保持心靈的健康,就要按以下守則去做: 1.保持愛心,避免一切傷害他人之言行,特別是殺生。不殺生是健康的第一根本。 什麼是佛教意義上的素食
所謂佛教意義上的素食,不僅僅是不吃肉而已,而且連蔥、洋蔥、韭菜、大蒜和蒜頭等蔬菜也不吃。為什麼呢?《首楞嚴經》裡有這麼一段經文:「一切眾生,食甘故生,食毒故死,是諸眾生,求三摩地,當斷世間,五種辛菜,是五種辛,熟食發淫,生啖增恚。如是世界,食辛之人,縱能宣說十二部經,十方天仙,嫌其臭穢,咸皆遠離;諸餓鬼等,因彼食次,舐其唇吻,常與鬼住。福德日消,長無利益。是食辛人,修三摩地,菩薩、天仙、十方善神,不來守護。」
從《首楞嚴經》中,我們可以瞭解到飲食對身心的重要性,因此對於食物,絕對不能不謹慎選擇。而經文所提到的五種辛菜,雖然其本身並不具有毒素,也不是葷菜,但是辛菜裡面所含的成分,對於學佛修道的人來說,猶如毒藥一般會危害我們的身心。因為生吃這類菜,會使人動肝火,容易增長嗔怒的心念;如果煮熟吃,則會壯旺相火,助長淫欲的念頭。無形之中便助長我們犯下種種殺生、偷盜、淫欲、妄語等惡行,損害我們的法身慧命。 佛教食素的起因
佛教從漢代開始傳入中國,當初傳來的經典大都是小乘經典,由於戒律裡並沒有明文規定,不許僧人食肉,而且由於在印度的僧人並不以素食為主,來到中國弘法的印度高僧大德自然也非素食者;所以起初,中國的僧人與他們來自印度的師父一樣,也是非素食者。
後來以菩薩思想慈悲為本之大乘佛教經典傳來漸多,如《涅架經》、《楞伽阿跋多羅寶經》、《央掘魔羅經》等,這些經典當中都明文指出——
不得食一切眾生肉。《梵網經》云:「若佛子一切肉不得食,斷大慈悲佛種子,一切眾生見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薩不得食一切眾生肉,食肉得無量罪。」《大乘楞伽經》更進一步從因果輪迴的理論闡明了食肉的過失。經中指出,眾生從無量劫以來,流轉於六道輪迴,生生死死,輪轉不息,曾經都是父母兄弟,男女眷屬,乃至朋友親戚,如何忍心取食而之。至此佛教素食的經典根據已經完備。
南朝梁武帝蕭衍是一位非常虔誠的佛教徒,他於西元五○二年四月初八佛誕日即位,於天監十八年四月八日從戒行精嚴的慧約法師受在家菩薩戒,並常自稱菩薩戒弟子。梁武帝有感於大乘佛教的菩薩慈悲思想,積極提倡素食,於天監十年,即西元五一一年,頒佈《斷酒肉文》令天下所有僧尼不得食肉。從此,素食就成了中國僧人的一種優良傳統與美德。 中國僧人不僅把它保存了下來,而且大力倡導和發揚光大。
素食主義是眾生平等的典範
《賢愚經》(《金光明經》)有一則故事,叫做「薩陲太子捨身飼虎」。故事大意如下:佛的前世曾是大車王國的三太子薩陲。有一天,三位太子入山遊玩,見到一隻母虎領著隻幼虎,因饑餓所逼,將食其子,三太子薩陲見狀不忍,為救虎命,決定以身飼虎,使用謊言支走兩位兄長後,脫衣投崖,置身虎前。沒想到母虎實在太衰弱了,根本無力啖食,薩陲太子於是重新上崖,用木棍刺破自己的咽喉,再度投身崖下,這回,餓虎吸吮其血,以啖食其身。
2.飲食之道,自然重要。飲食應以五穀雜糧、蔬菜、水果、種子、核果、豆類和海菜為主。
3.拋開舊傷新痛、憤怒與悲哀,保持心情開朗舒暢,這是健康的主因。化解過去一切不平和傷心的事,仇人親人如此,好壞也是如此,就可避免鑽牛角尖,也避免生活在迷幻中。
4.從事利益他人的工作,置身於關愛和保護自己的環境中。人都需要溫暖,生活在親朋環繞中會促進健康。
5.依自己的能力放生、護生,如動物、鳥蟲、魚蝦等。
6.經常反省。對過去一切傷害他人之事必須誠心懺悔。
由於儒家十二慈思想與孝道的影響,這時在中國僧人當中也有不少是蔬食布衣者、如《孟子.梁惠王》曰:「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這是表示仁慈。根據儒家的孝道,當父親或母親去世後,子女要服喪。服喪期間斷一切肉,蔬食布衣,以表孝道。佛教受儒家的影響很大,所以這時已有許多僧尼是素食者,如道安、慧遠等高僧都是素食者。這主要出自個人意願,並且他們把吃素看成是一種苦行。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