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 311 期
32
明德道院雖然沒有豪華的裝潢、
亮麗的外表、精工的雕刻,但它卻顯
得與眾不同,散發著樸素典雅、莊嚴
穩重、親切舒適的氛圍,有如純潔無
瑕的天使,讓眾生在這裡能夠吸取精
神食糧,得到心靈的啟發與頓悟,在
這 15 年來,能使我們的心更明淨昇
華,能讓我們往善良、慈悲邁進,能
令我們生起寬容跟智慧,能讓我們學
習著更利他無私,能使我們身心更加
安頓,這都是「道」的殊勝。在這不
算短的日子裡,我們追隨著前人、點
傳師及各位前賢不斷地磨練精進,在
我們人生當中為道而忘軀,得到活在
當下的了悟,那是多麼幸福的日子!
身為修行道親的我們,本來不知自身
本具有佛性,而執著於肉身為我,而
明德道院
15 週年回顧感言
患得患失於功名利祿;聞道後,承蒙
前人、點傳師及講師等善知識的開示,
讓我們更了解古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
訓示,都在指明一條能讓眾生脫離苦
海、達到彼岸的正確途徑。
大道難逢、明師難遇,我們要感
恩帶給我們人生轉念機會的境遇,後
學何其有幸遇到楊淑雁點傳師,也跟
隨著學習了多年,讓後學轉變 很大,
從毛躁的小子進而成為以道為尊的
人。楊點傳師在高雄市苓雅區的楊氏
堂租屋而居時,後學和十多位同修
學長,除了上班外,其餘時間都隨駕
楊點傳師到各地
堂開班、成全、度
眾、辦道,每天都有跑不完的行程,
尤其是星期日,更分配多批人一起去
各地成全、開班、辦道。當時的生活
江廷中
pg_0002
2014 年 11 月
33
基│礎│小│品
沒有兒女私情,沒有塵緣罣礙。
記 得 民 國 62 年(1973)11 月,
楊點傳師召集了高雄道親連同後學共
12 人,騎乘 6 部機車,浩浩蕩蕩地前
往台中潭子的
堂訪道,一路上行經
台南永康、嘉義朴子、彰化員林與溪
湖等地的
堂及道親家成全、拜訪。
時值寒冬,一路上舟車勞頓,更需忍
受刺骨寒風,但大家卻都不曾喊累,
每個人都受楊點傳師的德澤感化,為
道而付出,為讓眾生能超生了死,也
為生死大事而廢寢忘食。六祖惠能大
師曾云:「
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
此心,直了成佛。
《六祖壇經 • 行由
品》
我們的本性本來是清靜無染的,
只是在塵世間被蒙蔽了,故菩提自性
是「在聖不增、在凡不減」,亦即是
只要我們能抱守自性,就能返觀自照、
達本還原,進而自覺覺他。這是楊點
傳師常常教誨我們的慈訓。感謝 天
恩師德,感謝楊點傳師的懿德道範,
讓後學們對於道的真理有所啟發,我
們對您那悲天憫人的胸襟、愛屋及烏
的精神,非常敬佩,您的慈容永遠存
在我們的心中。
楊點傳師歸空後,明德道院的 2
樓東側設立了懷思堂,以表對楊點傳
師的感恩與追思;每當明德道院開班
日,都有道親鞠躬瞻仰楊點傳師的慈
容。後學們永遠懷念楊點傳師建設明
德道院的構思與睿智,德澤廣被;您
心思細膩、不捨勞苦,帶領我們修辦
道,所呈現的道範行誼,是多麼地讓
人追思與緬懷。後學引用一首詩句來
形容楊點傳師:「當我愉快時,願我
的功德流入他人,願眾生的福澤充滿
天空。當我不愉快時,願眾生的煩惱
都變成我的,願苦海乾涸。」
明德道院用心扎根文化教育,藉
由推動道學研究、經典講座,使「道」
落實至日常生活。後學們最感恩的是
潘風明點傳師的「道德經講座」及「南
華經講解」;早在明德道院未落成前,
潘點傳師就在左營的天旌
堂慈悲賜
導《道德經》,在十多年的歲月裡,
每個月一次賜導經典講座,潘點傳師
幾乎從不缺席,無論刮風下雨,甚至
身體不適也不曾間斷,其仙風道骨的
形象讓人印象深刻。從《道德經》的
楊淑雁點傳師啟發後學們對道的理念。
pg_0003
基礎雜誌 311 期
34
第 1 章〈觀玅章〉開始,到第 81 章的
〈不積章〉結尾,總共講了將近十多
年的光陰,細細闡釋經典的真理。潘
點傳師的講述深入淺出、有條不紊,
章章句解條理分明,其以老子的道德
思想、文字論述切入,再以修道人的
體悟來闡述做人的道理,讓道的意涵
融入人們的生活當中。
潘點傳師曾說:「因『道』是無
善不包、無美不盡的聖潔體,祂是生
發萬德的核心、產生眾善之元素,這
道是與生俱有的,而德乃是人人俱足
的。世上的人雖因塵慾妄情而染著,
而我們要在修行的過程中拂去塵染,
讓本性的光輝顯露出來。」潘點傳師
還曾講述說:「道是通上下的命脈,
德是行十方的正絡,有此上下與十方
的互相交織,世間的萬事萬物就能正
常運作。這也是道與德的體用關係,
有了此論述,讓我們更了解修道之意
義及實踐修道的真實價值,讓人生不
再只是吃喝玩樂,行屍走肉而已。」
潘點傳師對於《莊子》(又名《南
華經》)的講述更不遺餘力,從〈逍
遙遊〉到〈應帝王〉更是令人拍案叫
絕,潘點傳師曾說:「人為萬物之靈,
而稟於天地之正氣,而化為物,而學
先聖先賢能達到不自私、不自喜,逍
遙於物之所不得遁,如此才能與道同
存。」並解析說:「讀《道德經》像
算術一樣,必須窮思苦釋,使人感到
精敏。而讀《南華經》則好像聽古典
樂團演奏,那快慢的節奏、高低的旋
律,節節引人入勝。它不在文字的深
奧,而在闡述理論的空間是那麼的逍
遙無餘,讓人不得不跟莊子進入一種
飄然的忘我境界,甚至忘掉去想文句
的意思。」
在明德道院這 15 年裡,後學們也
緬懷顏錦銘老點傳師,其在講述《般
若波羅蜜多心經》時,常以佛教的理
論來引述修道的歷練,其以人體的六
根來細述,因人有身而有大患,而六
根不得清靜,而六塵應運而生。現代
人的痛苦多源於六根與六塵的纏縛,
而交織創造了無窮盡的聲色犬馬世
界。顏老點傳師曾說:「《心經》裡
潘風明點傳師闡釋經典深入淺出。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pg_0004
2014 年 11 月
35
基│礎│小│品
要我們放開身外物,以空靈的世界來
引導我們捨去貪求,將身心靈回歸本
來自性的充實圓滿。」後學們有緣接
受顏老點傳師教導與研習《心經》的
真理,實為多生多世以來所種下的善
因與法緣,讓我們在修行的路上精進
不懈,我們敬佩著您──顏老點傳師。
感謝 天恩師德,感謝楊淑雁點
傳師,以及林秀玉、陳江欽點傳師的
慈悲,讓後學有緣能夠參與當年明德
道院建設工程的監工工作,能夠學習
建築工程設備之配置、環境空間之應
用、格局與硬體配備等等;後學有機
緣為道院服務,感到十分感恩,建設
時,一切皆以讓道院能更完整、更穩
固、更安全為首要目標,有此經歷,
後學們學到許多寶貴的經驗,因為學
習的成長是來自於經驗的累積,俗話
說:「萬丈高樓平地起」,但這萬丈
的基地就必須要有雄厚基礎才能穩
固。這個道理何嘗不也可用在修道過
程當中?修道要有穩固的堅心作為基
礎,才能讓心性有所成長。我們常說:
「修道修心,辦道盡心。」這心與性
有何差別呢?六祖惠能大師曾說:「
知愚人智人,佛性本無差別;只緣迷悟
不同,所以有愚有智。
《六祖壇經 •
般若品》
所以只有迷時才有差別;悟時,
心與性是一體的。
明德道院已經 15 歲了,在這 15
年的歲月裡,前人輩的諄諄教誨、點
傳師們的開示啟悟、講師的慈悲賜導,
讓後學們精進不少,故常持「
慎心物
於隱微,遏意惡於動機
《學庸淺言新
註》
。當心意念頭初起發生時,就當
覺察和觀照。
我們在明德道院這大道場的精進
學習、潛研窮理,造就了好多道親們
積極向善,也成全了很多道親清口茹
素。明德道院是眾道親進德修業、宏
揚一貫真理的好場所。在此後學們感
恩前人輩及點傳師們,因為您們帶領
我們走過 15 年的歲月,讓眾生明理了
悟,讓迷惘的原靈佛子能改惡向善、
達本還原。您們的德行風範,後學們
會永遠效法學習。
難忘顏錦銘老點傳師慈悲提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