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2014 年 6 月
43
再
探
自
性
三
寶
涵
義
◎
.Τ
有位行者年輕時努力經營凡業,
沒有成家,生平喜愛收藏古董字畫;
年老因中風不良於行,由他姪子聘請
看護幫忙打點起居。有天,姪子開著
車來,把屋裡所有古董字畫一件件搬
上車;眼看畢生鍾愛的東西被搬上車,
行者眼睛越睜越大,真是有口難言,
此刻心情全寫在臉上。這則人生故事
給修道者什麼啟示呢?身外之物,盜
可搶,賊可偷;唯有自性三寶,盜不
可搶,賊不可偷,只是無形珍寶世人
難以察覺啊!
《指月錄》有則啟示:「世尊示
隨色摩尼珠,問五方天王:『此珠所
作何色?』時五天王互說異色,世尊
藏珠復抬手曰:『此珠作何色?』天
王曰:『佛手中無珠,何處有色?』
世尊曰:『汝何迷倒之甚,吾將世珠
示之,便強說有青黃赤白色,吾將真
珠示之,便總不知。』時五方天王,
悉自悟道。」財貨有形、有色,肉眼
看得見,手觸摸得到;佛手中示珠,
五方天王各隨主觀意識作分別,而說
各種顏色,世人置身萬境塵緣,亦是
如此。佛再示真珠,五方天王皆不見
無形無色的摩尼珠,故永嘉大師云:
「摩尼珠人不識,如來藏裡親收得,
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顆圓光色非色。」
《永嘉證道歌》
每個人都有一顆摩尼珠,真珠蒙
塵尤不自知,必經明師一指玄,才明
白;倘若求道後,未勤拂拭、護持,
pg_0002
44
基礎雜誌 306 期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使之展現光明妙用,卻只茫然隨順宿
緣,認假為真,用心追求財貨,終究
還是一場空。
老
慈悲派了五教聖人降生各方,
教化眾生,留下智慧經典,也為末法
而道降火宅,為普度收圓鋪路。活佛
師尊云:三寶真傳包括了天命真傳,
並貫穿道統真傳,亦隱藏心法真傳,
徒兒對五教精義若領悟愈深,愈能體
會三寶真傳之博大精深。
承天時運,道降火宅,儒家應運,
真儒復興,儒、釋、道三家於修程上
確實有互補之關係。做人都要謹遵儒
家所教誨之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為
規範人倫之基礎。內心之分別、執著、
對待,則參《金剛經》,佛以解空破
相為宗,真顯如來實相、真如佛性。
欲知「道」之全貌,則參《道德經》,
老子從道之無而生有,有而歸無,導
引智者參道之無為無所不為,彰顯道
之真宗。若有實證心性者,再參《道
德經》,便能發現,老子是整體性地
詮釋自性三寶涵義。
修道理要頓悟,事要漸修,儒、
釋、道三家猶如階梯一階一階地上,
以致參悟道之體用,古聖仙佛應機而
說法,切入點雖各有不同,最後條條
大路通羅馬,皈元無二路。
《道德經》最特殊的地方為語彙
精闢,直接點出真實涵義,跨越諸多
名相框架,減少不必要的揣測,導引
智者直登實地,難怪研究過《道德經》
的高僧大德,也稱讚《道德經》之好。
以下後學例舉儒、釋、道三家經義,
印證三寶真傳之涵意。
明師一指玄,玄關第一寶是人之
生死門戶,是人之靈根,是萬法之根
源,曰:「道」。萬物得一以生生不
息,人神得一以靈明,故老子曰:「
谷
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之門,是謂天
地根。
」
《道德經 ˙ 谷神章第六》
道長云:「金剛指點金剛心,金
剛性不壞身,三位一體借明師一指,
借指見月,由三寶名相契入三寶實相,
即登堂入室會見本來自性。所謂宗門
一隻眼,教門千萬法,宗門不傳千經
萬典,不傳八萬四千法,只傳這隻眼,
即正法眼藏。」
師尊住世時,教導弟子體驗自性
的方法,學習放下萬念,二六時中行
住坐臥,意守玄關,逐漸收心歸一,
居守正位以致虛靜。遵行師尊教導體
證自性之經驗者,必然對老子這段精
闢形容絕不陌生。老子曰:「
孔德之
容,唯道是從,道之為物,惟恍惟惚,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
pg_0003
2014 年 6 月
45
基│礎│小│品
有物,杳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
真,其中有信。
」
《道德經 ˙ 從道章第
二十一》
「孔」,指這一小點,它之功
用,放之則彌六合,卷之則退藏於密,
曰:「玄關」;內居一至善性,佛性:
它之德涵內容如何,只有效法「道」,
無形真性必經修才見真象。「恍惚」
意指若存若亡,無象之象,無狀之狀;
行者若放下萬念,意守玄關,其心未
靜時,若存若亡;待其心澄靜,致虛
靜,守靜篤,氣聚神凝,果然有真象
真物。「杳兮冥兮」,意指深遠寂寥;
行致深遠寂寥,精氣神歸元,其精湛
然靈明,是最真實的;如是心證生真
信,真信為道源功德母,察閱古聖仙
佛不朽之精神,智德覺行圓滿之典範,
便知,道是永恆常在的。
擁有璀璨的鑽石,不過是代表財
富地位,皆屬短暫,終將消逝;唯有
體證自性之靈明,自性本具萬法,萬
德莊嚴,含一切種智,應機妙用無窮;
因此恩師慈悲堅持引導弟子,親自體
證自性,依此根據肯定道尊德貴,道
傳萬國九州,不致有所偏差。
第二寶通天口訣,又名無上神咒、
無字真言,蘊含理(無極)、氣(太
極)、象(皇極)三界之真義。皇極
又名佛極,內含兩義,一曰生命之實
相,十五代祖師云:「
二五之精生有
形之身,無極之真,妙合其間,作無形
之性,三五相合,有無混一。
」
《理數
合解》
二曰修真返本歸元之歷程,一
顆明珠曰無極本性,佛曰摩尼珠,得
父母精血成有形之身,溷落塵寰,明
珠蒙塵。如何勘破象界聲色誘惑,跳
脫是非善惡對待的執著,恢復光明本
性?唯有自性起用般若觀照之功行,
故第二寶功用上名慧觀。
皇極又名佛極,是成佛之極地,
修者欲了生死、出輪迴,成就智德覺
行圓滿,五濁惡世是最佳的修煉環境。
這三極以天而言,無極理天,太極氣
天,皇極象天,以性而言為理性、氣
性、質性。以心而言,為道心、人心、
血心,故一心合三極。堯舜相傳十六
字心法:「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
惟一,允執厥中。
」
《尚書》
師母曾經開示過:無極法身、太
極應身、皇極報身;天命之謂性是無
極,率性之謂道是太極,修道之謂教
是皇極;要悟法身,行應身,修報身。
無字真言另涵蓋兩義:
一今此運際已至白陽期,彌勒祖師掌
天盤,活佛師尊掌道盤,道降火宅
普度收圓,人天一大事因緣。
二
彌
勒祖師慈心三昧,一不食眾生肉、
pg_0004
46
基礎雜誌 306 期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二不修禪定、三不斷煩惱,隱示心
法真義。
修道無明煩惱不斷,如何出離
生死輪迴?原來祖師隱示最究竟去無
明、斷煩惱的見性法,即定慧等持,
無明煩惱不斷自斷,諸佛聖真皆同共
證的見性法。永嘉大師云:「君不見,
絕學無為閑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無明實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永嘉證道歌》
須菩提請示佛,如何降
服其心?佛曰:如是降伏其心。
(註
1
)
意指法非外求,而由自性起用,般若
觀照,洞見諸相非相,則見如來。
《道德經》第一觀妙章,第二觀
徼章,老子開宗明義清楚指出,欲參
道之體用,惟有起用「觀」,即微觀
與宏觀。子曰:「
吾道一以貫之。
」
《論
語 ˙ 里仁篇》
孔夫子云:我所說的道,
是以「一」貫通萬事萬物之理。「一」
是什麼?顯然道是體,一是起用之智
慧,通貫有無,明體而達用。
般若觀照之功行,慧中有定,定
中有慧,定慧等持,應物對機,常應
常靜,是真靜矣。故《清靜經》云:「
清
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動者」:
即自性起用般若觀照,外觀事物境,
內照根塵,內外通徹,奠定真靜之基
礎。老師曾指示過,白陽弟子既已得
三寶心法,只守著觀照這一點性靈,
即是一部無字真經
(註
2
)
。
第三寶合同,和其光,同其塵。
第一寶為自性之本體,第二寶功用上
名慧觀,由自性起用般若觀照之功行,
通體達用,定慧等持,以致覺證物我
同源,見性平等,與道和其光,與萬
物同其塵,天人合一,
子相會,
合同真空與妙有。
張載《西銘》中云:「民吾同胞,
物吾與也。」了悟百姓與我是同胞,
即一
之子,我與萬物亦同一共體
即道。
《道德經》五十六章,老子精簡
地詮釋合同的修證過程:「
挫其銳,
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是謂玄同。
」
後天的氣稟習染,好像尖銳的稜
角,智者起用智慧的挫刀,經切磋琢
磨,使之恢復圓融無礙,心中的紛亂、
無明、煩惱等,則宜解;層層心障該
如何化解?惟有自性起用般若觀照,
行深照見根塵之作用,慧如日,渙然
如冰消融,烏雲掃盡,淨空體現,原
來物我同源,見性平等,與道和其光,
與萬物同其塵,道進行生化之過程,
謂之「玄」。修真返本歸元之智者,
由自性生發無盡能藏,妙用無窮,等
同道生化之功,故曰「玄同」。
pg_0005
2014 年 6 月
47
基│礎│小│品
後學雖未蒙師尊親自調教,求道
時,點傳師口述師尊之言教導弟子:
學習放下萬念,二六時中行住坐臥,
意守玄關,久之便知「道」之奧妙。
當時後學年少,一入耳根便起而行,
蒙仙佛護佑加持,很快契入,體證自
性靈靈明明,往後修辦人生,堅定固
守這點靈性,勇敢面對波濤洶湧之業
海,藉機自性起用般若觀照心行力證,
以致頓開周身縛緣,悠然法樂中。經
此行證,後學更肯定,降伏無明妄想
之最究竟方法,惟有自性起用慧觀,
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定慧等持,是
見性法。
十五代祖師云:「
心法為經卷之
鑰,不得心法,便不明經卷之真諦。
」
(註
3
)
一貫弟子得授明師一指玄,此
點即是萬法之根源,故師尊慈悲教導
弟子學習放下萬念,意守玄關,體證
自性,這一心法通了,法法皆通,便
能領悟自性三寶涵意之博大精深。
註 1:原文出自《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爾時,慧命須菩提,在大眾中,即
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向
佛合掌,恭敬而立,白佛言:「希
有!世尊!如來、應供、正遍知,
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
尊!云何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應云何住?云何修
行?云何降伏其心?」爾時,佛告
須菩提:「善哉,善哉!須菩提!
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
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
汝說。如菩薩大乘中,發阿耨多羅
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修
行,如是降伏其心。」
註 2:原文見於《性理題釋》第 66 題:
諸經中,哪部最好可看?答:看經
原為求法,既已得法,即不看經,
亦無妨礙,祇要守著一點性靈,
即是一部無字真經。況且佛經總共
五千四百八十卷,一日看一卷,
十五年纔看完,日月如梭,那有這
大功夫。然而也不可不看,但看經
須要依經行,方可有益無損;如
《學》、《庸》、《論》、《孟》、《金
剛經》、《法寶壇經》、《道德經》、
《清靜經》等,皆能大開智慧,可
以參看。
註 3:引用自吳靜宇老前人所著《金剛經
釋密》序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