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43
2013年4月
「天不言,地不語,道唯賴人
宣,惑唯賴師解。」十八代祖師弓長
子系祖奉 
旨倒裝下凡普傳聖道,
指引迷朦眾生回天覺路。今天如果
沒有師尊、師母,那誰來指引我們在
這白陽時期修一貫大道呢?在燒香禮
中也特別對天地間五種深恩重德,也
就是天地君親師叩首感恩,原因就在
於天地有覆載之恩,君有安邦治國之
恩,親有生育、養育之恩,師則有傳
道、授業、解惑的立身之恩。五恩之
中前四恩都是安我們的肉身為主,唯
有第五恩「師恩」,是滋長慧命、開
發智慧、先覺覺後覺的恩德。
明師一指點 重生作新民
「惑唯賴師解」,人生中存在著
許多煩惱困惑,障礙著我們的真如本
性,使之迷昧,讓我們在這無盡的輪
迴裡顛沛流離。在我們初求道時,明
師(受領天命的點傳師)便將我們人
生第一惑「生死之惑」指破,當下明
白生從何處來,歸空又該往哪裡去。
同時透過因果輪迴的道理,將人生中
如何落實
道的行為
穰宇立
所有高低貴賤、貧富殘缺、愚痴智
慧、意外無常、禍福憂患等種種生而
不平等的疑惑,一一解答。並告訴我
們道在人身中、在日常生活中,不可
須臾離也。傳給我們正心修身、進德
修業的方法,讓我們有所依循去行功
了愿,復原性初。所以猛然覺醒,過
去種種譬如昨日死,現在種種猶如今
日生,重生作新民。
「飲水思源」,師恩重如泰山,即
當思感恩報答。是故應該體行尊師重道
來報答 天恩師德。然而要實踐尊師重
道,我們就要先了解老師的愿,然後依
照所傳所授的步步踏實去實行。就像有
一對平時非常節儉、勤勞的父母,他們
的子女如果在日常行為上,奢侈無度、
輕人輕物、享樂生活,或專用投機取巧
及不正當的方式去賺取錢財,那麼就算
是按月供養父母使其衣食無憂,父母親
心中想必是非常不安的。因為他們的子
女與他們的處世之道相違,與他們的心
願相違。子思在《中庸第十九章》說:
夫孝者,善繼人之志,善述人之事
也。
」就是在說明這樣的道理。若是我
pg_0002
基礎雜誌292期
44
們不尊師﹙不能遵照師尊、師母的遺志
奉行﹚只重修道,容易落入師心自用、
藐視前賢、盲修瞎煉的情況;若是不重
道只重尊師,又容易落入阿諛奉承、徒
修人情道、到頭還是迷的後果。
師尊、師母的鴻慈大願是非常
廣大的,沒有一個片面的字句或文章
可以將之完整表達出來,唯有〈道之
宗旨〉最能貼近其願心。說之雖遠,
行之則近,在這白陽時期,端賴一貫
弟子將這三曹普度責任擔起,廣度原
人,將道之尊貴傳遍萬國九州,正是
體行尊師之道的極致。
尊師者,其法行;不尊師者,
其法不行。
中華文化是非常重視「師承」﹙道
脈傳承﹚的,佛家裡稱為「和尚」(漢
譯親教師),密宗裡稱為「上師」,儒
家裡稱為「老師」。師承的意義對一個
修道人有什麼影響呢﹖譬如在醫學界
裡,就很重視學術權威,因為這證明該
學術是經過該學界眾人所認可的,是可
信任的醫學技術,病人如遇「學術權
威」醫師主刀,那種信任與安心就會在
病人臉上表露無遺。所以六祖惠能大師
在《六祖壇經》中也表明「
教是先聖
所傳,不是惠能自智。
」證明他所傳
承的是達摩禪宗祖師自上以來所授,絕
非無中生有,模糊杜撰之說。真信無疑
者,方能得正受,所以我們聽聞一個法
門,對所講演的人或法心生疑慮,或者
一知半解,那麼就算這個法門是無上難
得殊勝,也對我們不起作用,原因就在
於不相應。「
信為道元功德母,長養
一切諸善法」
《大方廣佛華嚴經•卷14》
若是沒有「信」來澆溉,心中之菩提種
也勢將枯萎衰竭。
自古佛佛唯傳本體,師師密
付本心」
《六祖壇經》
。尊師者必能
對明師所傳如理信實,便能與明師以
心印心。若不尊師者,心生疑慮,就
不能與彌勒祖師、活佛師尊心心相應
(印);如此別說修道了,可能後續
就不來親近
堂了,或者更直接轉投
他門去了。譬如父母﹙師尊、師母﹚
跟兒女勸戒,卻因為思想、觀念不
同,兒女們不接受勸戒,到最後吃虧
的就是自己了!而父母憑的就是自己
過來人的經驗提供經驗談,聽話的、
能接受的,當然就無是無非、少災少
難、諸事無礙(成道歸天);不聽話
的、不接受的,當然就是非不斷、多
災多難、事事為難了﹙下元會再來,
需再等12萬9千6百年﹚。
昔時軒轅黃帝拜年僅13歲的廣成
子為師,廣成子便出個考題,在其必
經路上結下茅草結72結,時軒轅黃帝
明其師意便親身下轎跪著解結,以表
示拜師誠心與求道決心。這一個考題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pg_0003
45
2013年4月
有著多方面的實質意義,原來在拜廣
成子為師之前,軒轅黃帝已拜過72位
老師,這72個茅草結正是要軒轅黃帝
把以前學習過的固有知見清除乾淨,
《道德經•玄德第十章》上言:「
除玄覽,能無疵乎。
」廣成子要他把
杯子裡的水倒乾,才能為其重新注入
清心活泉。又以其黃帝之尊,考其是
否能謙卑低下等等;若不能尊師者,
想必這考題就能使其知難而退,又何
來成道美談呢?
實踐尊師重道人人有所不同
「誠於中,形﹙行﹚於外」既然
有了真信、實信,當然就會在辦道的
事務上表現出來。此時最要不得的就
是在表達尊師重道心意時,在人與人
身上做比較了。例如捐款,本來是多
少不拘,一番美意,但往往都會有喜
歡在數字上比較多少的聲音。在修辦
事務上,人人擅長不同,雖然都是為
道奉獻,起心立意良好,但若有比長
論短的事情發生,就會無意間損傷了
團體的和氣,也間接令前賢學長減少
了行功了愿的機會;久而久之,甚至
退失道心,這豈是師尊、師母所殷切
盼望的?
孔夫子在《孝經》中把孝的行義
分為:天子、諸侯、卿大夫、士及至
庶民共五種。其孝的內容與行為都不
相同,原因就在於每個人的能力與思
維都不一樣,所以表現出來的孝道,
就會有所不同。實踐尊師重道的道
理也是一樣的,不要急於表現,先觀
察自己有什麼專長,在「量力而為」
的前提下,按照點傳師吩咐安排﹙尊
師、遵師﹚的事務,盡心盡力去圓滿
﹙重道﹚。那就是切切實實地在實踐
尊師重道的行為了。亦是《中庸》所
言的「
素其位而行
」。
實踐尊師重道的方法若真要細
數,小至一個心念,大至開荒佈道,
言之不盡。表現出來的方式因人而
異,也會隨著時代背景不同,在形式
上也不同;但是我們應該要知道,就
算時空、背景、文化、觀念都在大改
變的現代,尊師重道的精神、意義出
發點完全是相同的,古人、今人絲毫
不差,那就是「感恩
」。
聖事無大小,心上才有大小,尊
師重道的極致與《孝經》所說的「
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
之終也。
」其格局是一樣大的,直到
我們的一言一行都能被世人所認同、
所敬重,一言一行都確實地遵守佛
規禮節,展現出一貫大道修道人的風
範,就算心裡沒有刻意表達尊師重道
的念頭,在言行中已時時刻刻都在實
踐尊師重道的行為了。
基∣礎∣小∣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