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傳師咐囑內容重點為:
2要記得三寶、三師、求道日期。(如果道親有記不清楚的情形,則由點傳師在設有家庭佛堂的佛堂,點燃母燈之後,親自附耳口傳。但此需依情況權變,無有定說。)通常,原先僵硬的遺體都會在點燃母燈、獻大把香、祝告上天之後,漸漸放鬆、柔軟。但隨著時代的變遷與殯葬業處理遺體方式的不同(如:冰櫃),點傳師憑藉歸空者遺體的軟硬程度,來辨識歸空道親是否已安然、自在、回歸的方式也已隨之調整。代之以探試歸空者遺體的手腳軟硬情形,點傳師在遺體已入冰櫃的狀況下,只能變通,改以檢視歸空者的面相是否莊嚴、慈祥、自在安然來評判是否「身軟如綿」、是否「歸根返鄉」、是否「歸空」。
圓成此生最後心願的機會
身軟如綿的瑞相顯化意義
道德經:「其生也柔弱,其死也剛強。」一貫道以「身軟如綿」來代表「生命永生」涵義。一貫道以「身軟如綿」來印證一指超生的殊勝、以「身軟如綿」來啟信生者、以「身軟如綿」作為與歸空者的溝通與見證;所以,一貫道可說是在死亡,這個歸空(也是證道稊的契機,借「表相」(身軟如綿)來「證道」。
「身軟如綿」是一貫道實踐善終的外相顯化,同時也是相應於一指超生的絕對信仰,應證「道真、理真、天命真」之一貫道特有的、簡易的表相評判標準。所以,歸空者身體的軟硬程度、身相變化是道親非常注意且在意的,也因此形成一貫道在處理道親歸空時的特別態度。
誠然,遺體的軟硬也會被外在的環境因素影響,但歸空者「身軟如綿」的玄妙事蹟,在一貫道道場是屢見不鮮。在一貫道道場,常常連小孩都不怕歸空者的遺體,甚至頻頻要去觸碰、喚醒已歸空多時、以為仍在熟睡的長輩。這特殊的死亡印象,常常成為道化家庭特別的死亡教育課程。事實上,那難以理解的、神秘的、不可思議的身相變化,許多道親都曾在自己已歸空親屬或其他歸空道親的身上親身目睹這個奧妙現象,也因此對「道」、對「一指超生」開啟或產生更堅定的信力。「身軟如綿」的特殊表相,在殊勝的臨終時刻,深深撼動著、安慰著、引領著陪伴家屬及道親。
臨終過程是圓成此生最後心願的機會
當道親即將歸空時,親屬或其他道親都會儘快先通知該區的負責點傳師到場,以安頓、撫慰歸空者並安排、處理歸空者的身後大事。在這殊勝、關鍵的時刻,點傳師通常都會先指示或帶領設有家庭佛堂的道親家屬,點燃母燈、獻大把香、叩首祈求老母慈悲,引領歸空者回家,之後,再附在歸空者耳邊對歸空者說話。
1請萬緣放下,隨濟公老師回家。
又,如果遺體依然僵硬,此時,端賴點傳師平日對歸空者個人心性的把握了解及對其家庭狀況的熟識,來臆測歸空者有何心願未了,以致無法放下。此時,「包軟」(旁助、引領歸空者遺體放下、柔軟)成為道親對荷擔天命的點傳師的深切企盼。
這殊勝、關鍵的時刻,便成為歸空者「鸆成此生最後心願的機會」,同時也是歸空者「說理證道」的最後一次機會;當然,更是歸空者實踐「歸空」,對世間「說理證道」的最後一場生命演示。
一指超生的信解與實踐
「善終」認定的關鍵點,在於個人是否能在各自的臨終處境中,自在回歸,沒有遺憾。善終?回理天?成道乎?對去處的看法,死後世界的問題,相應於生命「歸空」的歸本狀態而言,自當是肯定、沒有疑問的;因為,「這是生命本然狀態」;這一點,必須回到「只要明師一指點,必定超生了死」的信念中,時時刻刻、當下印心參悟。
所以,我們必須認清「表相(身軟如綿)終究是外在的」。表相確實能讓信仰者感到支持、安慰,但表相也能無情地考驗、撼動信仰者自以為已牢不可破的信念。那自身的信力與焦慮的內在深層對話,經常是貫穿死後身相變化的觀察解讀與意義賦予的整個歷程,那「牢不可破」的信念是必須不斷地被挑戰、澄清、再建立的;所以,這時刻可說是我們澄清信念與死亡觀點的「絕對時刻」。
這「絕對時刻」是「當下即是」「立下分判」「不可思議」的,不是我們有限思維可以捕捉的;稍一遲疑,已失之千里。臨終陪伴的焦慮、不確定感,貫串了整個陪伴歷程;但它同時也與希望、支持、信仰同在。臨終陪伴者遭逢命運困蹇,必須、不得不去找答案、去尋求一個合於自己的理解,來慧解生命。這「絕對時刻」關係到生命怎麼繼續走下去,關係到生命要怎麼過眼鳦這一關;這「絕對時刻」當下態度的選擇,就是生命延續開展的種因。然而,逝者已矣,善不善終?歸空者自知自明;猛然反思,善不善終?捫心自問,這問題,該回應的是誰?抑或,過不去的是誰?究竟是誰需要答案?生命的目擊者啊!尋求一個解釋、要求一個了解,並不是要上天要一個答案;那吶喊發自於我們心中,在生命深谷中迴盪…迴盪…直到生命能夠給予回應,直到找到能夠解脫自己的答案為止。我們自身的最後一刻,會如何道別?「是?不是?」「歸空?不歸空?」這問題,終究歸回自己,確實,唯有自己最清明。圓成此生最後心願的機會,我們把握了嗎?鸆滿了嗎?……是……麼時候?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