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路這麼走18
  
發菩提心,成無上道
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佛曰:「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意思是想要悟道,不是隨便打個坐,研究經典,說說道理,拜拜菩薩、佛,或是搞一些術流動靜,奇門外道,所能成功的。必須要積極的眾善奉行,積極的修一切善法,才能達到開悟,證得大徹大悟的境界,最後佛以般若本體來解說:「所謂一切善法,即非一切善法,是名一切善法」,簡單的說:你做了一切善法,執著了,就是凡夫的事,不執著,才是菩薩(不要遇到道親就吹牛,說度多少眾,開多少堂),利人救世,修辦道,度人成全,修一切善法,並沒有特殊之處,是做一個人義所當然本份的事。

《金剛經》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佛做結論:福有世間出世福,智分世間出世智,無漏福德須妙智,比較法施勝財施。福智就是福報與智慧,就是說要證得菩提,要成佛,就須要這兩樣本錢,在佛家就是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

「世間福」:從布施善業因緣而來,如修橋舖路、施米、施衣之善行。有何種因緣,即有何種福報,此謂之有為善,得有為福,福盡還須墮落,因其不能徹見真空。

「出世間福」:從觀照般若而來,修一切善法,能深入般若,得何等解脫自在,此謂之無盡福,福無盡亦無墮落。因其能了達真空無相之理。

「世間智」:對於世間法,一切明了,明了事理,而不捨塵相,還是被事所障之凡夫。

「出世間智」:可了一切出世法,明空離相,通達萬法,非但事障皆無,理障亦除,達此智者,即是超出三界之聖賢也。

「福智無比」:指修大乘般若正法之福德,便是無漏福德,因其圓妙智慧,能離一切相,破一切障,除一切妄,無漏智,智無盡,清淨福,福亦無盡,故言「福智無比」。

佛告須菩提:如果有人設以等七寶聚成須彌山(這個等是做比喻,等於須彌山那麼大的財富七寶聚集起來布施)。如是三千大千世界中諸多須彌山等數之多,來行布施,所得福德無量無盡嗎?(暗示:世人那有可能拿三千大千世界堆積須彌山高之七寶來布施-財施不如持經法施為勝)。

你如果瞭解到若人以「此」《金剛般若波羅密經》,乃至四句偈等(即使一小段幾句經文等)「受」:這個智慧對於佛性完全了解這經文裡面真義而誠心接受。「持」:持久之意,就是懂得了如來真實義後,在心中念念不忘,且能應用在日常生活中(知行合一)。「讀誦,為他人說」:口誦其文,心解其義,不僅深解般若經義且能為人演說經義意思,而達斷惑證真境界,功德就大得難以想像了。於前福德(三千大千世界,諸須彌山等七寶聚持用布施之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用算術都算不清,講誇張一點的話,用電腦也算不清)。

佛陀重視教化的功德,就是說文化教育的力量的重要,佛法教育的力量,和它所培養的功德,遠超過了物質布施的功德,因為那是幫助一切眾生的精神生命,所以稱為慧命。也就智慧壽命的觀念,屬於慧命教育,所以它的功德特別大。亦即一切眾生想修至菩薩或佛,必須要有福德資糧與智慧資糧。(現今白陽道場各種研究班次研討真理,也是提昇智慧資糧,又三施並行,辦道、渡人、成全是修福德資糧,切記福慧雙修是很重要的)。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