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貫弟子的自我定位

一貫弟子的自我定位是什麼?後學的淺見就是立定志向,能夠確定自己的志向才能夠不盲目、不隨波逐流。一貫弟子在修道過程中明白自己的定位是什麼?便是一件重要的認知。

自我定位的三要素:一是處事態度的謹慎;二是自發性的學習;三是主動的追求心。《論語.述而篇》中提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游於藝。」這是孔子教人進德修業的方法,後學覺得這句話十分符合一貫弟子修道歷程。志於道,表示一貫弟子專心於修辦道上;據於德、依於仁,日常生活的一舉一動都符合道德,行為就無所偏差了,一貫弟子的行為不也是一舉一動要符合禮儀與道德嗎?游於藝,是指學習禮、樂、射、御、書、數六藝,而現在修道不侷限在於深山古洞苦行,也不再是單一的方式,現在有多元化的活動與教學方式更能啟發對道的認知,如此看來唯有先立定自己的志向才有之後三者的發展,因此志於道-在自我定位中的重要性是不言可喻的。

一貫弟子的自我定位又是什麼?講師說過是「心平行直」,後學看到《中庸》上說:「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後學認為「心平」就如同喜怒哀樂之未發,心情十分平靜,心中不起任何一絲雜念,這就是不動心的狀態;而「行直」應該就像孔子所說的「從心所欲而不踰矩」吧!只有一切行為不違犯道德規矩才能夠算是「行直」。在「六度波羅密」-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其中「忍辱」的功夫特別重要,是修道過程中可否進步的一道關卡。其實「忍辱」與「心平」可以放在同一層面探討,因為只有在「心平」的時候才不會受到外界事物干擾。同樣的在「忍辱」的過程中,只要保持著心平的狀態,那麼外在的一切,就於我如無一物,只有做到這樣才可以更進一步達到「禪定」甚至是「般若」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