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付出更傑出(上)

編者按:本篇是由旅居澳洲布里斯本忠恕道院開荒佈道的陳點傳師,由澳洲返台時蒞臨桃園龜山忠恕道院,對職志工發表開荒心路歷程,並與諸位前賢大德共同勉勵。

感謝前人慈悲給後學這個機會談一些有關國外開荒了愿之事。剛到國外,由於生活環境、文化背景、語言差異,的確很難適應。記得曾經碰到一位到美國開荒的點傳師說:他到美國,就像啞巴、聾子、瞎子,後學聽了很驚訝,怎麼才幾個月不見就變成重殘障。他說:英文聽不懂就像聾子,不能講像啞巴,也不會看又像瞎子,那時聽到這些話沒有特別的感受,如今自己到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也是英文體系的國家,也才能感同身受。

海外開荒很難以台灣的想法去衡量海外道場,沒有身臨其境,不能體會那種無力感。你們很有福報能長期在忠恕道院行功了愿,也由於這種付出,才能讓道務的推廣可久可遠。但是各位在行功了愿的同時要相應於性理心法。「心法」是心裡可以受用的,而「性理」是從本性自然流露出來的,不假思量,思量即不中用,不思而得,不勉而中,從容中道,從本性自然流露是不落入階級的。若劃分階級修道,就會有:「為什麼這個工作常常都是我在做,他們都不做這種工作;為什麼填表文、講三寶都是他們在講,而招待、應對、掃地、泡茶總是我的工作。」若有此種想法,就是劃分階級在修道。

惠能大師說:「何期自性本自俱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慈,悲,喜,捨」四無量心,以及「仁,義,禮,智,信」之五常,在本性裡都已經俱足,但曾幾何時,這種本自俱足,能生萬法的性理心法怎麼弄丟了呢?那是因為我們落入階級在修道,當計較分別心起來的時候,就沒有慈悲喜捨,因為嗔恨遮蔽了慈悲,貪妄奪走了喜捨。王鳳儀言行錄裡面講過一句道理:「講道不講理,講理氣死妳。」真的,在道場上修道不要什麼事都要爭論出是非曲直。爭的太清楚是「思量」,思量是計較,我這樣做明明是對的,怎麼變成你講的對,在「是非」裡面起落,這是凡情,不是修道。後學有一種感覺,在坐的各位大家都修得很好,大家行功了愿都做得很好,後學很讚嘆,但是在國外後學聽一位道親講過,在台灣修道大家會計較,這個是我做的,那個是妳做的,當你在國外沒有人,只有一兩人,要跟誰計較,只有跟自己計較。「兩個人吃飯的感覺真好!」這是在黃金海岸的一個點傳師講過的一句話,也是很平常的話,她的意思是說,平時都是自己煮給自己吃,難得有另外一個人陪她一起用餐,那是多麼慶幸的事情。各位可以去深思,一個人面對陌生的環境,和一個不熟悉的文化背景,然後獨自一個人午夜夢迴時,一覺醒來:我怎麼在這裡?這個不熟悉的地方?代表生命的孤獨,代表很多事情獨自去承擔,必須孤單去面對,那種生命的情境沒有遇到的人,很難去體會。

◇愿無大小 事無揀擇

這麼多人在這裡行功了愿,大家各盡爾責, 師母曾說:「請不要小看掃環境、掃廁所,都可以成就天命。」後學要向各位說,大家想想看在家庭生活當中,兩人相處就會開出一條大道出來。比如說父子之間,就會開出父慈子孝的道出來,朋友與朋友之間就會開出一條誠信大道,道親跟道親之間也一樣。但是後學有一點擔心,越親近的人越不好相處,我們小時候兄弟姊妹在一起,就是會吵架,因為我們對越親近的人講話越不會修飾,彼此要求就會多,各位在此行功了愿,生活在一起,在這當中「包容」是最有力量的,多發現別人的長處,一句溫暖的寒暄,一個親切的問候,「道」就如如實實在這裡呈現。

忠恕道院建得如此宏偉莊嚴,多少人讚歎這艘大法船的啟航。可是各位是否曾經深思過,在建造的過程當中,不知有多少的前輩們他們不辭辛苦,用心、用力、用汗、用淚才能完成。因為後學也曾蓋過道場,所以才有較深的感受。在蓋澳洲忠恕道院的時候,因為怕工地的材料被偷,晚上跟兒子兩個人守著工地,父子睡在車上,碰到下雨,怕延緩工程進度,睡不著覺,時時刻刻提心吊膽,只求道場能順利落成。如今 上天慈悲,忠恕總壇已經落成,接下來道場的護持,就要靠各位盡心盡力,因為這是我們的家,大家一起的忠恕道院。

各位前賢,行功了愿是讓我們積聚功德,做為以後回到 老母身邊的依據。各位都很有福報,能在忠恕道院裡行功了愿,因為此地道場清淨,人的心也清淨。當然功德也就清淨。如果自己的心識不清淨,當然功德也就不清淨。如此要想成就道,就像煮砂成飯,了不可得。道場的人都很可愛,都以歡喜心在了愿,跟一般世俗的人不同,世俗的人還沒開始做就先計較,我做這些對我以後有什麼利益。而道場上沒有這個問題,看到每位學長都盡心盡力,不挑工作,默默的在做,很讓人感動。

竹南天仁堂有一位吳有妹學長,已經七十歲人,但是為了行功了愿,已經到澳洲忠恕道院六次了。每當看到她瘦小的身軀,拿著幾乎要比她高的鏟子在炒菜,心裡總是很感動。有時候看到她滿身大汗的把菜端出來,想想她七十高齡,瘦弱的身軀,還這麼不畏艱苦,我不知道吃下去是一口菜,還是她的慈悲。這不禁令後學想,如果我們不好好的辦道,將師尊、師母二老大人金口所宣,道傳萬國九州的聖言量,付諸於具體的實現,那我們對得起誰。

◇心繫本土 胸懷天下

身在國外,心在國內,台灣除了這塊土地,重要的是台灣的親情,後學還記得當初去澳洲時,班上的同學知道後學即將去澳洲開荒,送我一本針灸治療百病的書(他們以為後學要去一個蠻荒的地方),書拿在手上,心裡卻有一種難以割捨的激動,本來後學在講課都有一種詼諧,但最後幾堂課心情卻很沉重。其實後學去澳洲是一個偶然的因緣,事前完全沒有規劃,一九九五年隨駕老前人到澳洲,老前人發現澳洲是一塊人間淨土,旅居此地的華人也很多,應該要有人開荒播種,後學能體會老前人的心意,雖然知道開荒的路很艱辛,尤其是在一個完全陌生的國度,但是為了圓老前人的一個夢,於是向老前人稟報說:「後學願意去」。一顆樹若剛種下,要移植,很容易活,但,若是四、五十年的老樹要移植的話,就要挖的很深、很廣,並且要斬斷些許樹根,這樹才會活。後學在台灣住了四、五十年、忽然要移居國外,就像一顆樹移植一樣,事業要割捨、親情要割捨,還要割捨掉道親們彼此成長、相互激勵、互相慰勉的情懷,這種生命情境,各位前賢如果碰到,也才能深刻感受。去到澳洲有時要疏解生活上的孤寂,會開車到海邊,欣賞澄澈的海水,以及餵食在海邊覓食的小鳥,澳洲的鳥不怕人,當你靠近的時候,牠不會驚嚇,後學在想,連一隻鳥也能清楚的感受到我對他沒有敵意,可見涵養善念何其重要。

到澳洲的初期,最難忘懷的是開班,因為要講道理給人家聽,他們不一定會接受,那些道親怎麼說呢!? 我們在台灣都是董事長,只有我們講給別人聽,哪有聽人家講的,今天算是捧場,姑且聽半個鐘頭!各位想一想,台灣有機會讓我們了愿,如果再計較我怎麼做這個工作! 在國外每次要辦道,車子開出門很久,才載到五個道親,只有五個人也要開班。要講道理,別人不一定要聽,所以每次講道理,道親能坐著聽,後學就很感恩,所以後學在國外對自己許諾,只要道場要後學去了愿,再辛苦也要去,然後將了愿的功德迴向給無極理天,莊嚴無極理天。生命有限,人生何期短暫,此生彌足珍貴,能做的就要趕快去做,修道是點滴的工作,不是投機取巧的旦夕功名,我們長期在道場了愿,每天來掃地,倒茶,遞毛巾,莊嚴道場,在廚房煮飯給人家吃,這個心不退轉,永遠保持了愿的心,將來絕對會成就菩薩道,成就天命。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