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44
基礎雜誌 307 期
後學有幸拜讀吳靜宇老前人主講
之《末法時期如何修道有始有終》一
書,深受啟發,整篇文章一氣呵成,
內容振聾發聵,發人深省。
茲對內容提出以下幾點心得報告:
天時秘密
常言道:「天時地利人和。」行
事皆須依此而行。
整本書中,把天時跟地利、人和
之間的關係點出來、說明白。一貫道
在中國大陸師尊時期的普度與師母時
期收圓至現今,大道傳遍萬國九州,
中間無數前人輩們無私無為地行道、
了道,奉獻犧牲;吳靜宇老前人書中
舉了兩位前人:朱相印前人
(註
1
盛考斌前人
(註
2
的行誼,讓後學深
深感佩與動容。也深刻體認:除了效
聖法賢之外,君子素位而行,與時進
退,火候的掌握,冀能水火既濟、自
然圓成。
辦道乃天人合辦,書中如此說道:
「辦道是天藉人辦,人藉天助,上天
助你將道辦起來,不助你人你毫無辦
末法時期
如何修道有始有終
讀後心得
(上)
法。……另外一點是人各有有緣人,
和某個地方的人無緣的話是勉強不得
的。
(註
3
」所以,學道修道怎可不
知、不體天時地利人和。
修道工夫
後學引用三段書中的文字做說明:
「如何修道有始有終?簡單一句
話,你在這裡下工夫,你的本性要復
活,本性復活,道在自身,……我身
上有道,把道修的正正確確,你就可
以全始全終。」
「故一個有道的人,在言語、
行動、態度……好多方面,和一般人
定有所不同,一定有一個特殊的改
變……」這種改變也就是本性復活、
靈性復活。
「靈性可以貫通天地萬物一切,
由這裡,我們時時念念不忘這個的話,
通過無我的這個身,和眾生完全平等,
無人相、無我相、無眾生相、無壽者
相,大家完全是物質之身,都是來自
一個來源,……大家都是物質,沒有
差別的。
(註
4
吳長茂
pg_0002
2014 年 7 月
45
學│院│專│欄
靈性無差別,肉體也無差別,哪還
存在人我眾生之別!?真是醍醐灌頂!
而修道要用工夫,工夫即為「學
而時習之」,亦即「明明德」。
論語第一篇
「學而篇」為什麼會放在《論語》
第一篇?孔子開宗明義想要告訴我們
什麼?吳靜宇老前人又為何特別舉「壓
倒三江王爾烈」學而時習之的故事來
做例子?這裡面有一個很大的秘密。
子曰:「
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
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
慍,不亦君子乎?
《論語 ˙ 學而》
話解釋為:學習的目的就是要時時觀
照、革新自己的習氣、習性、習染,
也就是要能做到「窮理盡性至命」。
《易經
˙
說卦傳》曰:「
窮理盡性,
以至於命。
」可知盡性至命之學,全
在窮理上定是非耳。
因面對的境遇不同而產生喜怒哀
樂之情緒,乃無明習性所致,當個人
累世無明,習性現前時,端靠禮樂來
調劑中和,方能無無明;凡人達到無
識無知、水火既濟、無智亦無得之境
地,乃稱為「君子」。
由人而達君子,由「舍利子」而
達「菩提薩埵」,這是學習,也就是
所謂的修行。
「習」可做兩種解釋:
.
練習,溫習,複習。
.
習慣,習性,習染。常言:習
以為常。因此需檢查自己是否
有已經根深蒂固的習慣,並察
覺難以察覺、自以為是的習性。
曾子曰:「
吾日三省吾身──為
人謀而不忠乎?與朋友交而不信乎?傳
不習乎?
《論語 ˙ 學而》
白話解釋
為:當我已經明白身心應由自性做主
的我,故稱「吾」,無時無刻要檢視
吾思慮是不是光明正大;當吾累世無
明、宿習、業力現前,是否還能保有
誠信,以良知良能處世?傳承上更必
定承繼至聖先師孔子,針對每個人的
習性去因材施教。
做為一個人,包含真我跟假我、
靈性跟肉體。因為有靈性的作用,才
能省察自身的作用。幫人出主意的人
叫作謀士,出主意是計謀、謀劃。
「謀」也可意指自性由靜轉動。此時
需省察起心動念是不是有「忠」、合
於「中」?是否已經找到自性,確立
中心思想,二六時中「正心」?自性
於動靜中,不論起心動念、有欲無欲,
皆清楚運作的整個作用。意念又分為
妄意或誠意。信者誠也。
傳授給人的,必是經過自己親身
反覆學習、練習而得的經驗法則;透
pg_0003
46
基礎雜誌 307 期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過不斷演練,清清楚楚每個步驟細節,
明白如何應對進退、偕時而行。
靈感再探
《心經》云:「
觀自在菩薩,行
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
一切苦厄。
」當我們反觀自照:色、受、
想、行、識,觀照得知明白了心識流
轉後,色空不二、動靜不二;色空如
一、動靜如一。於是會發現有些起心
動念,不經心、不經意。
何謂「不經心、不經意」?比如:
覺得這個靈感不是自己想的,那是誰
想到?或是怎樣得來?每個念頭都是
思惟得來的嗎?所謂靈感是從何而
來?所謂靈機一動又是如何而動呢?
音樂才子天生就有音樂細胞,信
手拈來曠世傳唱名曲,往往都不是有
為的運作。那天賦只能說是與生俱來,
所以創意也是天賦。此外,仔細也是
天賦、熱心也是天賦、樂觀也是天
賦……。
天賦顯然是累世而得來,感覺以
為沒經過努力學習,是本能、潛能的
發揮。但是經過學習,那就更能心領
神會、得心應手。
《心經》云:「
舍利子,是諸法
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
減。
」當本性清靜,沒有遮蔽、汙染,
所以也就沒有必要清除、掃淨。此時
如同十五代祖師北海老人於《理數合
解》上明白指出:「
道心出自理天,
不入陰陽,不落五行,故純而不雜,靜
而能明,神以致妙。人之道心,出於氣
表,貫乎氣中;號曰『元神』。此神無
時不與理天相通,惟神能通;然通而不
知其通,不得大通終通者,氣累之也。
人之人心,處於身中,號曰『識神』。
此神無時不與氣天相通,惟氣能通;亦
通而不知其通,不得大通終通者者,欲
累之也。
依恃天賦好嗎?(與其說帶有天
命來的,不如說是帶有天賦來的,更
為傳神!)通理天可曉天命。通氣天
可知天賦、可得能力、可受法器。
帶著法器而來,因違反天理而被
收回。與生俱來的天賦要帶給眾生利
益,不當地使用,只圖個人享受,那
天賦將逐漸喪失。需明白天賦神通不
是究竟,一念差錯,神通即失。《七
真史傳》中,劉長生色未空時,曾在
泰山修持三年,進而飛昇上天;但是
在赴瑤池宴時,看了王母身後的天女
一眼,即刻跌下南天門,重返人間。
而七真邱長春成就道果之後,起了心
念尋賽麻衣,想再試一試他斷命的功
力,就因為動了這點計較之心,又多
三年魔考。
pg_0004
2014 年 7 月
47
學│院│專│欄
理天
本性,自性,靈性
無極
三界外
先天
後天
三界內
陰陽 五行
靈魂    肉體
氣天       象天
氣稟        物欲
六道輪迴       生老病死
以理、氣、象來說明
(註
5
象指的是肉體。有形有象。五行。
山川大地,河漢星斗。
氣指的是靈魂。變而有常。陰陽。
四季變換,天體運行。
理指的是靈性。常而不變。無極。
肉體不過百年。由四大假合組成,
百年後塵歸塵、土歸土。
靈魂隨因果業報而六道輪迴,以
十二地支計算,從子會開天,丑會闢
地,寅會生人至今,時至午未交替。
靈性本自清淨,本自具足,本不
生滅,本無動搖,能生萬法。
(續下期)
註 1:朱相印前人原住在天津,是位木匠,
立志到東北佳木斯開荒(蘇俄國境
內)。當時開荒要自己解決經濟問
題,朱前人揹著工具箱,帶著一位
人才先到哈爾濱,沒有路費了,就
做臨時工賺取收入,同時度化有緣
道種。其後再到佳木斯開荒,道務
頗為宏展。中日戰爭結束後,朱前
人將佳木斯道務交代給他的後學,
再至日本開荒。日本道務穩定後,
又再到巴西開荒,最後於巴西歸空。
朱前人不論到哪,都致力於開展道
務、度眾教化,從不畏難,一心一
意為道奉獻。
註 2:盛考斌前人未求道前經營麵粉工廠,
事業有成,是東北哈爾濱的富商。
求道之後,聆聽仙佛慈訓,即賣掉
工廠,捐出所有資產奉獻於道場,
全心開辦道務。民國 38 年(1949)
後,東北道難慘烈,當時在天津的
盛前人懇請回哈爾濱頂考,承擔一
切責任,讓許多點傳師與道親因此
獲得釋放。盛前人臨刑前不憂不懼,
留下一句:「大家不要難過,『殺
頭槍斃,告老還鄉』。」瀟灑頂劫,
回歸理天。
註 3:摘錄自《末法時期如何修道有始有
終》,吳靜宇主講,三德書局出版,
民 85 年(1996)1 月初版。
註 4:摘錄自《末法時期如何修道有始有
終》。
註 5:參考自《理數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