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40
基礎雜誌 303 期
"廖怡琇
基礎忠恕學院全真分部中級部
102 年度(2013)期中法會於全真道院
5樓
堂展開。感謝 天恩師德,後學
有幸能參加如此殊勝難得的法會。從
一早開始的早獻香、叩求,就讓我們
共同沐浴在師恩母德的懷抱中。
首先,由陳新興領導點傳師開班
賜導,提醒大家要常接觸道場,因為
外在環境會改變人的心,有智慧的人
會選擇好的環境,用歡喜心去做,而
平凡的人一不小心就會進了染缸。修
道人最重要的是不要有不好的心,要
做應該做的事,不應該做的事不做。
領導點傳師又舉了最近全國民眾都關
心的假油事件叮嚀我們:做生意要有
良心、不貪心,若是動了貪念便是罪
惡的開始;要常用感恩心對待任何人、
全真分部中級部三年級提供
事、物,行善者能上天堂,作惡會下
地獄。
接著,班主任林修煥點傳師引「喻
之以理、戒之以禍、悟之以心」讓我
們了解道理是無限無盡,「拿起經書
方知歸家之路,放下經書才有到家之
時」,經書是聖人的遺教,勉勵我們
不能離開
堂、經典、善知識,學經
典是一條永遠的光明路。一旦受師指
點,心生法喜充滿,常懷感恩的心,
大發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不只自己
成就,別人也成就,如此才符經旨。
林點傳師希望我們大家要好好學習經
典,經典是永久不變的路,要活看經
典,要珍惜學習經典的機會。
第一個專題由劉黃河點傳師慈悲
主講「幸受真傳」,代表我們修道人
pg_0002
2014 年 3 月
41
學│院│專│欄
對上天無限的感恩,天恩師德感恩在
心。劉點傳師慈悲:所謂「真傳」,
就是道統、天命、心法的傳承,是上
天對我們無上的恩典。今天說道統真
傳,等於每個人的祖譜、家譜淵源,
我們要知道有三個重點:非一家之言、
非歷史傳承、非人為授受。青陽時期
是道之整,紅陽時期為道之分,白陽
時期為道之合
(註 1);
道統有 5000 年,
代理佛伏羲氏治世 500 年,青陽時期
有 1500 年,紅 陽 時期 有 3000 年, 所
以共有 5000 年。劉點傳師更提醒大家:
當我們修道人要回理天時,到南天門
需經過三官大帝,並回答得道日期、
三寶,所以我們要時時謹記在心。時
時「允執厥中」,自己隨時迴光返照;
我們如果修得好,可以直接回 老
身邊。最後,劉點傳師在黑板上寫下
「老
愛我我知道,因為明師傳真道,
我的心兒已有主,我的煩惱已解除。」
藉以勉勵大家。
接著,張碧雲點傳師慈悲講解「道
德經精要探討」。張點傳師首先讓我
們了解《道德經》的價值,再介紹老
子生平,並透過《史記》的記載內容,
了解《道德經》的由來,乃老子經過
函谷關所留的經典。原文本是一氣呵
成,至漢朝王弼始分章句,有一說:
分為 81 章正合九九八十一劫數乎。自
秦、漢以來,最影響人心的兩部書就是
《論語》和《道德經》,《論語》是人生
實際生活上的平實學問,是從人道以推天
道;而《道德經》是人生處事上的最高原
則,從天道以推人道。「老子之學極其博
大而精深,極其悠久而通造化,以自然為
宗,以大道為體,以天地為爐,以萬物為
化。《道德經》曾被譽為:用其糟糠即可
以「內聖」,用其皮毛即可以『外王』」
(註 2)
。而道與德的關係是「有道無德
易招魔,有德無道難超生」。此外更說明
了 38 點的精要,「以明經之大意所詮之
法,然則此經大則包羅無外,細則入於毫
毛,豈止 38 門便盡其要?為存教義,汎
舉大綱,比之秋毫,萬分未得其一也。」
(原文出自《中華道藏》)
最後由部主任林政雄點傳師結班
賜導,感謝 天恩師德,法會圓滿成
功。接著
.Ν...
、謝恩。法會於
下午 5 點圓滿結束,每一位學員各個
法喜充滿,開心踏上歸途。
"吳玲珠
偈云:「讀透金剛經,唸破大悲
咒,不遇明師指,還在輪迴受。」承
蒙 天恩師德,祖師鴻慈,師尊、師
母二老大人大恩大德,老前人慈悲,
漂洋過海,離鄉背井,拋家捨業,就
為了度化眾生。後學有機緣能成為彌
勒眷屬,非常感恩!身為白陽弟子,
pg_0003
42
基礎雜誌 303 期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才能再次參與中級部的殊勝法會,也
很感恩主班點傳師及班長,還有第 28
期同學同修共辦。
法會上午 7 點 40 分前要報到,所
以一早即來到全真道院。首先是道寄
韻律時刻,道詞、道語總是喚醒人們
的心靈。法會的意義是淨化人心及啟
發良心,不學而知是良知,不學而能
是良能,參加法會能讓真理再教育,
讓道學再充實,讓品德再修煉;同修
們一起成長,目標是道心的提昇,在
行、住、坐、臥,在言、行、舉止及
道務的推展上,都能效法前賢的德行,
因此有句話說:「以身教者從,以言
教者訟。」
《後漢書 ˙ 班彪列傳下》
要自我突破及為道捨身,如不能自性
自度,本體不明,在世不能天人合一,
身後如何返天?
後學常常以張老前人的慈語:「生
命有限,聖業無限,整合之道,貴在
同心。」提醒自己,記得有一次,瑞
周全真天選單位的壇辦研討會,陳前
人慈悲賜導:「何謂整合理念?我們
都是一 
之子,一師之徒,樹大要
分枝,樹根不分離,萬殊要歸一。18
支線為一個整體,道本一體,和合;
理無二致,無彼此、無生疏;三教同
一家,三教同一理。整合是一個團結
的力量,分工合作,分區要有彼此,
內心合一,道本一體,就是一家人。」
記得陶淵明有一首詩:「盛年不
重來,一日難再晨,及時宜自勉,歲
月不待人。」上天是公平的,給了每
人一天 24 小時,讓大家善用好自己的
時間,是要做佛或做魔,就看自己是
讓業隨身,還是德隨身?生命是給我
們活化,並非等待老化,所以德者,
福之源,好命由好心來,有句話:「行
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
行惡如磨刀之石,不見其減,日有所
損。」在修、辦道中,就要隨時有慈
悲喜捨的精神,謹言慎行以養性培德。
前人種樹,後人乘涼;身為後學
的我,除了感恩再感恩,有這麼好的
學、修、行、辦的環境,這都是前人
輩及點傳師的耕耘與付出!
"張惠妹
在這次的期中法會中,班主任林
修煥點傳師勉勵學員們以課程安排的
內容為順序,循序漸進融入課程之中,
除了課堂上的「知」,更重要的是課
後的「行」,因為,確實地實踐真知
正見,是一貫道弟子的責任、使命和
期許。
而此次法會中,班主任以《春
秋 • 左傳》魯隱公五年時,所發生的
一件「臧僖伯諫觀魚」,來引申為我
們修行者的「修行之道」,亦即「喻
pg_0004
2014 年 3 月
43
學│院│專│欄
之以理、戒之以禍、悟之以心」三階
段。後學將恭聆專題後的一點心得體
悟,提出分享:此三階段,可以說是
修行的三種層次:(一)戒之以禍
──畏。(二)喻之以理──信。(三)
悟之以心──樂。
(一)戒之以禍──畏:
佛家守「五戒」:戒殺、戒盜、
戒淫、戒妄、戒酒,和儒家講「五常」:
仁、義、禮、智、信,是相同的道理。
雖然修行的戒律很多,但都不離「五
戒」,「五戒」是做人的根本道德,
也是綱常倫理的基本德目;「五戒」
的究竟,卻又是了脫生死的正因。
古德云:「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
五戒作根由;殺生戒除慈心大,不貪財
物廉潔優;見色不貪性清淨,葷酒永斷
性長流;欲學長舌莫妄語,成佛不須出
世求。」進一步說,「五戒」若能持得
絕對清淨,即能了斷生死的因緣業力,
正所謂:「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
欲知未來世,今生做者是。」
戒律不是對修行者的一種束縛,
而是解脫之道。要想啟發智慧,《楞
嚴經》上說:「
宣說修行三決定義,所
謂攝心為戒,因戒生定,因定發慧,是
則名為三無漏學。
」可見持戒對於修行
的重要性。
(二)喻之以理──信:
佛法如大海,惟「信」能入。而
在《華嚴經》亦云:「
信為道元功德母,
長養一切諸善法,斷除疑網出愛流,開
示涅槃無上道。
」因此,修行者要找
到一條正確的回天之路,則必須:
1.
信人人有佛性
佛說:「
眾生皆有佛性。
《大般
涅槃經》
;佛經上又說:「
人身難得
。」
《大寶積經》
。在《六祖壇經 • 付囑
品第十》中,六祖向諸徒告別時,也
再次提示:「
我心自有佛,自佛是真佛,
自若無佛心,何處覓真佛?汝等自心是
佛。更莫狐疑。
又另有段公案也可作為印證:
有一僧人請問歸宗禪師:「如何是
佛?」
禪師說:「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僧人說:「禪師誠言,焉敢不信?」
禪師說:「即汝是!」
2.
信道真、理真、天命真
道真,所以可以達本還源;以三
寶印證,達到涅槃境界。理真,所以能
順天應人;融合五教,身體力行,建
設人間淨土,實現大同世界。天命真,
所以能普度四海眾生,契合時代需要。
3.
信聽經聞法能啟發智慧
六祖說:「
善知識!菩提般若之
pg_0005
44
基礎雜誌 303 期
智,世人本自有之,只緣心迷,不能自
悟,須假大善知識,示導見性。
《六
祖壇經 • 行由品》
4.
信唯有修道,才可超生了死
古德云:「行盡世間路,唯有修
道不誤人。」
5.
信佛真實語
佛的真實語,常可見於經典之中。
例如:《金剛經》說:「
須菩提,如
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
者,不異語者。
」因為凡佛所說,都
是根據自己親證實相的真智而說,所
以是「真語」;有「真語」,怎麼還
會被「假言」、「虛言」所蒙蔽呢?
修行者貼近佛陀的真理,更易開啟智
慧,清淨自心。
(三)悟之以心──樂:
《六祖壇經》開宗明義說:「
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
佛。
」即是以智慧心,體會到一切法
都是因緣和合,緣起性空,體悟佛法
所說之「空性」
(註
3
六祖說:「
一念愚即般若絕,一
念智即般若生。
」《
六祖壇經 • 行由品》
心念正,則成就盡善、盡美的世間法,
也可以得到無量的福報;進一步不執
著於這些福報,最後連空也不執著,
只有當下這「心」,這就是解脫,也
是最高境界。
當一位修行者能清淨自心,在日
常生活中印證佛法,就連最後在面對
生死關頭時,也能了無牽掛,毫不眷
戀,該走就走,該做就做,因為他體
會到世間所有現象都趨於「滅」,亦
即無常。體會諸事、諸行無常,一切
法都是虛妄。因為印證無常,所以能
從貪、嗔、痴的妄想執著中回歸清淨、
澄明的智慧心,而能滅無常之苦,而
能法喜充滿,而能了解生死,而能達
到寂滅的安樂。這種境界不正是我們
這些立志修行者此生努力的最大目標
嗎?與您共勉。
註 1:
參考〈基礎雜誌〉280 期 P20 ∼
P25 儒家梗概。
註 2:
此說法更早曾見於蕭天石的著作中,
後孟穎《易貫道德經玄妙解》書中
也曾引用。
註 3:
《佛學大辭典》:空性為真如之異
名。真如為離我法二執之實體,故
修空觀而離我法二執之處,真如之
實體躍然而顯,即依空而顯之實性,
謂為空性。非謂真如之體是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