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92期
40
儒學經典的價值是世人所肯定
的,聖賢以智慧教化世人,引領正確
的人生航向。先聖先賢示教世人要明
明德,就要從知止入手,然後能定、
靜、安、慮、得;想要修身、齊家、
治國、平天下,就要從格、致、誠、
正來修身;一篇篇耳熟能詳的經典,
對照這每日充塞是非與紛爭、倫常顛
倒的世間,總讓人感到力不從心。所
以後學也常常捫心自問:為什麼要來
堂聽課?為什麼真理難以落實在生
活中?
每天打開報章雜誌、電視、網
路時,所見所聞多是負面的新聞報
導,對我們的生活與生命並沒有實質
利益。每一位來到
堂的前賢大德,
必然期望能藉著熏習聖賢仙佛的智慧
與修辦度人的功德來修身養性、改變
命運。而改變命運的起點就在留心人
研習《大學》《中庸》心得
許筱君
的「思想」,因為它們會成為我的言
論、行動、習慣,進而造就人的性格
而成為了命運。後學決定靜下心來,
不為考試,不為知識的積累,不帶批
判,不先入為主,只是單純地仔細聆
聽、品味古人究竟在說些什麼?
最令後學受益與回味的經文是
《中庸》:「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
乎其外。
」以白話來說,就是立志於
進德修業者,必能守著本來的崗位、
本份來行事,不會愚昧而自作聰明;
也不會身居下位,卻好專斷獨行,自
作主意;且仁人君子是不會去妄求或
希冀地位、本份以外的名利物慾。但
小人會毫無敬畏與戒慎恐懼之心,投
機取巧、冒險行詐,時刻想獲得分外
不當的利益;這正是當今世人之所以
災害臨身,無法趨吉避凶、改變命運
的主因吧!所謂「榮寵旁邊辱等待,
pg_0002
41
2013年4月
不必揚揚;困窮背後福跟隨,何須戚
戚。」
《菜根譚》
只要能樂天知命、安
守本份、上不怨天,下不尤人,凡事
行有不得,先反求諸己,日常一切以
修養自身高尚品德的境界為根本,又
怎麼不會有「
無入而不自得
《中庸》
的感受呢?
《中庸》提到「
衣錦尚絅
」,是
指穿著華衣美服但其外須加件素色罩
衫。細細品味後,感受到古人顧全人
我的心思之深遠;對內而言似在提醒
欲立志為君子者,當擁其德而不露,
以示謙沖為懷、不炫耀;對外則有避
免令他人妄起心念而犯下錯誤的人道
關注,因為樹大招風、才大招嫉,所
以要懂得「明哲保身」。用在現今
的社會及生活上,則告訴我們居上位
不驕矜自滿,居下位不違背正道;當
環境為正為善時,能挺身而出利益世
人;當環境為逆為惡時,能謹言緘默
而不被陷害、排斥以保全自身。聖人
的智慧如此周全,提醒為人及處世之
道要能將心比心,所謂「
施諸己而不
願,亦勿施於人
《中庸》
的忠恕絜
矩之道能令人知己知彼、和而不流,
並能隨時因應人、時、地的不同而善
巧權變;我們又何須自己撞得滿頭包
後,才來體悟人生的道理呢?
另外《大學》、《中庸》裡十分
強調「慎獨」與「至誠」的功夫,要
我們彷如「
十目所視,十手所指
」般
地嚴格看待;要我們「
如惡惡臭,如
好好色
」,毋自欺;要戒慎恐懼那別
人所看不見、聽不到的地方,以免造
下無端罪孽;因為沒有比隱暗處更容
易顯現是非善惡,也沒有比那細微之
事更容易顯現曲直對錯;要我們「
省不疚
」、「
不愧于屋漏
」;要我們
誠於中
」方能「
形於外
」;這裡的
慎獨並不僅是所謂的「人間私語,天
聞若雷」,更是在強調每個人反觀自
照後,「心念」上的正大光明、心安
理得。
而這功夫的培養過程尚須避免
各種思想的偏頗與言行的不端,即所
謂「戒貪慾、息嗔忿、消癡奢、剷
愛妄」,及對於心中有所「親愛、賤
惡、畏敬、哀矜、敖惰」的偏執。
能如此「
慎心物於隱微,遏意惡於
動機
《學庸淺言新註》
,必能見微知
著、知所先後,通達事理,以臻至誠
無息。
當然在學習過程中,也有印象
深刻的課程解說,就是人人朗朗上口
的《論語》:「
溫故而知新
」,帶班
講師以「
學而時習之
」以達立身、立
學∣院∣專∣欄
pg_0003
基礎雜誌292期
42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功、立極的故事做了完整而深刻的闡
述;故事「學而時習之──壓倒三江
王爾烈」提到:「立身行道,進寸退
尺,學而不習,可乎?」(以全立身
之道)此乃做人之道。「愛國憂民,
苦無方策,學而不習,可乎?」(以
全立功之道)此乃為政之道。「修
性了命,還無著落,學而不習,可
乎?」(以全立極之道)此乃性命之
道。
(註)
此故事令後學當下感動不已,原
來「溫故知新」是提醒我們一步步放
開心量,挑擔起個人、家庭、社會、
國家及每個人「修性了命」的自覺與
責任;難怪
堂的輔導學長們,能長
年不斷地在同一個班級裡,聽著相近
甚至相同的專題而從不厭倦;您們默
默行道、至誠無息的精神,讓後學再
次體會「
德輶如毛
《中庸》
的溫暖精
進智慧。
五千年的智慧的確是不容忽視,
對於因果的了然,聖賢已有深刻體
會。經典告訴我們「
知遠之近,知風
之自,知微之顯
《中庸》
,亦說「
如行遠必自邇,辟如登高必自卑
《中庸》
,了解事物的始末因由,肯定
有因必有果,因果不昧,便堪稱踏進
了大道之門。經典也了然人性的衝突
與矛盾,於是告訴我們喜怒哀樂可以
發露,但要恰如其分,也就是合理的
表現。經典的確可以落實在生活中,
帶來生命中的助益,重點在於人能否
用心領悟古人的弦外之音、言中真
意?須知「慕賢當慕其心」啊!
人的一生所遭受的一切均是定
業,唯有斷惡修善、依教奉行,方能
改變命運,而經典聖訓正指引了智慧
之路;接觸《大學》、《中庸》課程
後,更深感古人智慧的深遠廣闊與微
妙無窮。後學時常隨身攜帶經典,細
細思考品嚼,打算有機會再次回來聆
聽課程以達溫故知新。後學肯定深入
經典的精神之後,必能帶領我們以同
等平靜的心情來面對人生的順遂與橫
逆、光榮與羞辱。
註:乾隆時代之東北名人王爾烈,相傳曾
由皇帝派到江南主考,向來蘇州、杭
州文風鼎盛,當應考生進入考場後,
就相互打聽今年主考官是誰?有人知
道是東北人,因東北文風不盛,大家
都看低東北人了。晚上王爾烈著便服
入考場巡視,當時考生須睡在考場不
可外出,聽到有人講:「東北人知道
什麼?光知道一個『學而時習之』,
論語的第一句話。」第二天正式考
試,共三場:賦、詞、詩、題目皆為
「學而時習之」,最後一場竟沒人
能交卷;那次考試,江南才子全遭
淘汰,故後來有句「壓倒三江王爾
烈」。歡迎讀者上網搜尋參考:《王
爾烈全傳》(楊子忱 著)、《翰林王爾
烈》(子曰 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