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味/天政堂 張淑婷

別人笑我太愚昧,我笑他人看不穿,這往往是後學內心裡的寫照。不管是前輩或後生經常認為後學不懂得趁年輕享受人生、大啖人間美食、暢遊大江南北,卻委屈自己餐餐茹素,有時還得餓肚子、週週參班,而捨棄三五好友的團聚,但後學卻不這麼認為!因為從求道、入道直到信道,雖曾有叛逆不前,卻在不同時期,體悟到不同的道味。記得《清靜經》裡提及:「大道無形,生育天地;大道無情,運行日月;大道無名,長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乍聽之下道雖無形無象卻能無私無悔地孕育著天地萬物,上至浩瀚宇宙,下及立錐之地,無不受其恩澤所適存。雖摸不著也看不到,但往往能及時引導迷途羔羊回歸赤子之心,謹守禮義廉恥,遵行倫理道德,扶佐人心向善。若問後學「道」究竟有何味?又有何迷人之處?答案一定是-「道」沒有標準的味道,若能細心體會,定有驚為天人的收穫。

回首來時路,後學七歲求道,當時對道懵懂無知,只覺到道場參班是種痛苦深淵,不僅不能喧嘩嬉戲,甚至令人坐立難安,直到畢班時刻的來臨,才有輕鬆解脫感,對一個七歲孩子來說,這時的「道」不含任何味道,僅有讓人想逃離且厭惡的味道。伴隨著時光點滴流逝,「道」似乎在不知不覺中起了些微的化學變化,由平乏無味,漸漸釋放出淡淡的甘甜。每每在道場裡,總會見到親切的學長帶著和藹笑容,招待引領著道親參班就坐,各司其職發揮所長,臺上講師若深若淺,時嚴肅時活潑的闡述道理,適時地導正人心,這時的道散發出無私奉獻的味道;掌廚者在炎炎夏日雖揮汗如雨、寒冬中觸碰著冰冷之水,卻從未發出半句怨言,用心做出美味佳餚,深怕怠慢了道親的味蕾,這時的道散發出急於分享的氣息;更有不少年少者扶持長者參拜、就坐,或者是年長者對年少者噓寒問暖、關懷備至,道親之間如同家人般相互扶持、互相關懷,這時的道強烈的蘊含著《大同篇》中「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視個人如己出的味道。

在道中成長與學習的日子裡,發現一貫道的領域甚廣,原來不僅有基礎道場,還有寶光、發一……等其他組線,更在某次的訪道中,偶遇的機緣裡,由於撰稿的關係,後學第一次發現,基礎道場有專刊,內容豐富寫實,結集各位前賢的心路歷程與智慧結晶,引導後學走向正確的道路,這時的道帶出先進資訊化且知識化的味道,以往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是報紙,但現在道親不出門,能知道務事的便是這本了。某次去金門訪道,一場別開生面的戶外道場,在寧靜的夏夜裡,伴隨晚風徐徐與蟬聲唧唧,讓後學體驗到,原來道場是不拘泥於形式,修道是活潑的,生活週遭即是道場,在這場別出心裁的響宴裡,「道」濃濃的散發出恬靜而自由的氣息,讓人彷彿置身世外桃源,怡然自得的放鬆。另外,在幾年前舉辦的讀經狀元會考中,過程雖讓人有過放棄的念頭,但回憶那段時光,竟驚覺自己居然有此毅力能將某部經典倒背如流,尤其在中正紀念堂正式舉辦世界萬人讀經大會考時,那種海內外道親齊聚一堂的磅礡氣勢,至今仍深刻烙印在後學的腦海中,久久無法忘懷!那天原本炎陽高照,卻在午後下起滂沱大雨,眾人見棚擋雨、相互掩護的場景,竟有舉著道旗與道徽的前賢學長絲毫不為所動,風雨中屹立不搖高唱道歌,這時我第一次體悟到,原來「道」竟是如此神聖而莊嚴,在這一刻,後學以身為一貫弟子為榮!

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對於道的體悟因人而異各有不同,或有酸甜苦辣、五味雜陳,亦或甘之如飴、芬芳氣息,後學相信「道」蘊藏著許多無法言語的味道並且層出不窮,就像一杯香濃的咖啡,值得大家細細品嘗,用多少心就會嘗到多少道味。或許在廣泛的「道」裡,仍有許多味道是後學還未接觸,卻等著後學慢慢去品嘗,但後學深信,只要遵循諸位前人及各位前賢的腳步,踏踏實實的認理實修,定能嘗出道中多采多姿、五彩繽紛的「道味」。

《徵文比賽第二名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