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規十五條(12~15)
不亂系統
第十二條是「不亂系統」,我們修道很注重金線,所以要遵守佛規禮節,我們都是一母之子、一師之徒,我們有道規,就像國有國法、家有家規,所以在道場也有佛規禮節,我們不能亂。從引保師、點傳師、前輩,到師尊、師母,有一個很清楚的系統,為什麼要這麼做呢?尤其現在時代,環境混亂的時候,如果不清楚的話,有時候會誤入歧途,所以我們能夠死守善道,能夠照著系統修道的話,就萬無一失了。
愛惜公物
第十三條是「愛惜公物」,我們在道場或公家的地方,都會用到公家的東西,這些東西都是來自於十方,大家發心所提供的,用到公家的東西,要把它當作是自己的東西來珍惜、愛護,而且物皆有主,我們在公家的地方,拿了東西,用完了也必定要歸回原位,好好的去珍惜,這也是因為地球的資源有限,修道的本懷,就是讓東西的生命能夠延長。我們發現以前前輩、前賢,對於東西的應用都很珍惜,比如說一張衛生紙,他可以用好幾次,公家的水等,都要去愛惜。能夠珍惜資源,等於是自己修福,因為愛惜這些東西、資源,也是愛惜自己的福分。所以也不只是公物,連自用東西也一樣要這樣的心。
活潑應事
第十四條是「活潑應事」,做事的過程中,我們要活潑應用,因為有時候各地方的人、事、物、環境背景不同,有時候要適度、適合當時的背景、因緣,這樣才不會礙事。比如在國內,有談到道場,衣冠都能夠很整齊,穿的衣服要有領有袖,在國內,大家都有這樣的認識。如果出國去辦道,因為當地的生活環境背景不同,氣候不同,有時候新道親不了解,來到道場衣著不當,那時候也要活潑應變,否則這個道親可能下次就不來了,所以在做事的過程中,有一定不變的原則,但是有時候在應對、進退、應事的過程中,我們可以權變之宜,看當時的環境、背景、因緣來活潑應用,才能夠成全眾生。
謹言慎行
第十五條是「謹言慎行」,修道在言語上要謹慎,有一句話:「心壞沒人知,口壞最厲害。」所以言語一出,就好像水銀洩地,不可再收拾,話不小心說出去,叫做「一言既出,駟馬難追」,很難再收回。所以話最好是不多說,因為天下很多事情,不是做壞了,都是說壞了;說話雖然看起來沒什麼,可是,說好,可以興邦;說不好,也一樣會喪失國家。同時,如果說溫馨的話,就好像冬天的太陽;如果說了不中用的話,就好像六月的雪霜。利害一點的話,不見鋼刀也會殺人,就是因為言語利害的關係。所以老前人提示我們:「要止語養氣。」止語養氣不只是能謹言,同時,口開氣便散,如果不多說話,能夠守中,守住我們的氣,能夠止語養氣,就能夠平心靜氣,就能夠寓理率氣,所以最後也能突破這個氣,達到理域。所以說話雖然好像小事情,但是它也是天大地大的大事情,所以有一句話:「口開能夠驚動天地鬼神」,因為我們上唇代表天,下唇代表地,上唇代表神,下唇代表鬼,所以口一動開,就驚動天地鬼神。所以我們修道過程中有清口茹素,清口茹素的真正意義,不只是戒殺不食眾生肉,在主要還是讓我們有真正的修養,進去的是很清淨的東西,出來的也是很清淨的言語,最清淨的言語就是無言,這是《道德經》裡面講:「多言數窮,不如守中。」在修道的過程中,能夠不多說,就不要多說,默默而行,必須要說的時候,就一言必中,能夠代天宣化,替老師說話,這才是真正對於謹言的修養。
「慎行」,就是要謹慎我們的行為舉止,因為君子要慎行,尤其心念一開始發生的時候,就要謹慎,因為心念一啟動,如果沒有注意到,那行為很快就會顯現出來。所以修行,就是要很謹慎我們一腳一步,要步步為營。所以聖賢才提示我們,在人生過程中,要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敬慎我們的行為舉止,才不會耽誤我們的一生。所以古聖先賢在做人的過程中,就是能夠謹言慎行,最後能成就道業。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