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38
基礎雜誌 30 4 期
世人會患得患失的原因莫過於「
.
...d.....f
...進 h .
......
,為何會如此?後學認為
如同《道德經 • 安民章第三》提到:
...d老...f...益..d
老....f....d老...f
皆因不能安定心中的萬民,讓內心眾念
叢生,因此「尚賢、貴貨、可欲」若不
能滿足,而在失而復得、得而復失的情
況下,迴還往復沒有停止的片刻,我們
的身心自然受到外境影響;因此會執著
「賢名能否得、財貨能否滿足、慾望能
否達成」,難怪會有「寵辱若驚」與「貴
大患若身」的情況出現。
由以上可知「寵辱若驚」與「貴
大患若身」對我們來說,實是兩大禍
患,老子在提綱挈領說明這兩大重點
後,接著又加以補充說明,讓我們得
以了解,因此經文「
......k
...d益...d....d...
...f.......k...今
...d..今.d....d.今
..k
...進 h .......
是在印證「寵辱若驚」與「貴大患若
身」。其實「寵」就是受人稱讚、處
於順境,是人人都喜歡的;而「辱」
就是受人欺壓、處於逆境,為人所不
喜愛,因此世人常見好寵厭辱。
經文中將「驚」解釋成「驚恐不
安」,但是後學心中一直有疑問:後
學能明白在下位、在逆境,或是受人
考驗時,內心是不安、恐慌的;但是
為什麼在高位及順境時,內心也會驚
懼呢?應該是很得意、很快樂才對,
對此後學一直不得其解。後來看到《清
靜經》所說:「
做....益...d
.今θ.i.今θ.d加.行.i..
行.d加..身i...身d加...i
....d加...f..θ.d..
..d....f
」原來當我們的心受
寵辱章心得
...
pg_0002
2014 年 4 月
39
學│院│專│欄
到外在境遇的影響,產生分別對待的
妄心;妄心產生後,便會驚擾我們的
元神,也就是自性佛。這時自性偏離,
無法「守中」,所以有了「寵」、「辱」
的認知,如此一來就會沉迷於境遇中
而不知自拔,無怪乎會「著萬物、生
貪求、身心苦」。
身為一貫道弟子,要如何將「道」
沖於四肢百骸而用之?後學以為不離
心念的轉化,若能轉念,又何愁道之
不行;若能從驕傲自滿的心,轉為將
一切成功或讚揚歸於上天,如此就能
感謝 天恩師德。在逆境時,從怨天
尤人轉變為自我內省,方能初心不
忘、回歸原點而達到「寵辱不驚」。
同時因為無我相、無私心、不執著,
自然得失於己都無礙,那麼患之大小
與寵辱境遇,又怎能影響自身的心念
與行為?因此老子說:人因為有這個
身體,所以最大的憂患,莫過於「生」
與「死」,求生、畏死皆為「保護這
四大假合的身體」。觀察現今產業界,
很多現象都是為符合「貴身」的需求
而產生,並且盛行起來,比如為求延
年益壽、為抗老化而使生技、安養照
護等產業不斷成長並茁壯。
這樣看來,這四大假合的「身」
似乎是一大禍患;但是天不言、地不
語,有肉身的存在才能代天宣化,這
樣看來好像有所矛盾。其實從「身」
來看,若是汲汲營營於滿足自身慾望,
讓生活充斥著酒色財氣,這個身體所
做所為當然是罪惡的根源;若是心心
念念都是服務人群,從良心出發,那
麼此「身」則是建德的基本。
古人說:「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身」是建德的基本抑或罪惡的根
源,端看我們如何去使用。所以「有
身」與「無身」,不在於肉體的存滅,
關鍵在於心理「放得下」還是「放不
下」。若是「放不下」,則禁不起世
事浮沉,寵辱必驚,遇事皆憂;因「放
不下」,所以看不開人生真理,憂生
患死,執著於物。所以我們若能看輕
此身所求、所想,不為此身利益考量,
那又有何禍患?
要如何從「寵辱必驚」轉為「寵
辱不驚」?從「憂生患死」變為「借
假修真」?唯有抱道奉行,不離方寸
寶地,德行展現,才能回歸原點,時
時保持平常心;而能寵辱不驚、順逆
不動心,進而展現生命價值。若能以
中道用事,對世情的毀、譽、稱、譏,
自然不動於心,立場堅定。
因此,若是能把看重自身的心,
轉為照顧天下,把天下的人當做自身
來照顧,愛護眾生就像愛護自己一樣,
那麼便能實現大同世界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