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88期
40
《道德經》第五∼七章: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
間,其猶橐籥乎?虛而不屈,動而
愈出。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谷神不死,是謂玄牝。玄牝
之門,是謂天地根。綿綿若存,用
之不勤。
天長地久。天地所以能長且
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是
以聖人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
存。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天地大仁 生生不息
.ぇ看似不仁 實則大仁
天地生育萬物、承載萬物,使草
木生長,使人類有立足之地;但果實
成熟後會掉落,花朵開到了極限會凋
零,人類也有生、老、病、死。所以
天地雖有生機,但也有殺氣,這個殺
氣看似天地之不仁,但其實是一種新
陳代謝,也是使天地萬物得以生生不
息的原則。
如果天地沒有這看似不仁的收殺
之氣,則果實沒有掉落的時候、花朵永
遠不會凋謝、所有的生物都沒有死亡;
天地再大,一定會有容納不下的一天,
萬物將會擠滿整個天地之間,這樣的景
象,實在很難以想像。凡事都應有一定
的循環,這就是天理,是地理,也是性
理,也就是道的原理。
所以天地不仁嗎?其實是大仁,
有這個新陳代謝的循環,才能使萬物
在天地間生生不息,周而復始而充滿
生機。
同樣的,聖人在處世上也學習了
天地的這個道理,而定了人倫規則,
使人們在彼此的相處上,有節有度,
懂 得節 制 自 己 的 慾 望 ; 舉止 有 所 節
度,才能和睦相處。否則,每個人都
只想獲得自己的最大利益,那人與人
之間必然充滿紛爭。因此聖人制定道
德倫理的規範,看似限制了人們的喜
樂,其實是為了讓人與人之間能獲得
真正的平和與快樂,因此聖人這樣的
作為才是真正的仁,也就是大仁。
.え虛而不屈 涵養萬物
天地的大仁,就像是風箱推送的
原理一樣,內在雖是空虛的,但只要一
pg_0002
41
2012年12月
基∣礎∣小∣品
動,就會產生源源不絕的風,就象徵著
生生不息的生機;天地整體看來是無窮
盡的一個大空間,能包容一切的萬事萬
物在天地間運作、生長。同樣的道理,
我們的度量又能包容多少事物而不會顯
得擁擠?甚至溢出呢?這就要看我們有
多謙虛了。自己的心量能放得多空、撐
得多大,就能容納多少東西,這是天地
教導我們謙虛的道理。
.ぉ動而愈出 不如守中
風箱一推送,風就從風箱中源源不
絕地產生出來;我們如果也能做到「虛
而不屈,動而愈出」的道理,先涵養
自己的心性,「虛其心、實其腹」──
虛心地學習,到要用時,就能從內在源
源不絕地產生正確的觀念及道理。就比
如度人成全一樣,平時累積內涵,要用
時,就有能發揮的資糧。
要如何才能做到「虛而不屈,動而
愈出」這樣的功夫?就要從「守中」做
起。守住中道,不偏不倚,也就是平時
守玄的功夫。守玄,後學認為就是守住
心靜的功夫;做任何事情,遇到任何境
相,都能以平靜的心去面對,則能讓處
事不偏不倚,不會有差錯。但這個功夫
是要從日常生活中慢慢體悟及實踐而來
的,每一個境相的發生,都讓我們有修
持的機會及考驗。
舉一個後學之前遇到的例子:
有一天,後學的上司針對是否要調
整後學的職務一事,特別找了後學去商
討;調整職務的可能性有很多種,有可
能讓後學去接另一個主管的位子,也有
可能讓後學去其他沒有接觸過的業務,
重新學習新的事物。不論那一種調整,
對後學而言,都必需花費時間重新學習
與適應;後學在原來的那個職務已工作
了7年,一想到這樣的調動,可能會影
響平日的生活習慣,也有可能無法勝任
主管職或新職務,而產生很多新的困
擾。因此一聽到主管的建議,一時之間
心慌意亂,一顆心七上八下的,不知該
如何是好。
雖 然 上 司 沒 有 要 後 學 馬 上 做 決
定,但後學回家後竟有食不下咽的感
覺 。 一 頓 飯 後, 後 學 突 然 醒悟 到 ,
剛才自己的心是怎麼了?怎麼會這樣
不安定?守住心靜不是常常提醒自己
該修持好的功夫嗎?怎麼會馬上就失
去了那顆應該平靜的心?有了這樣的
醒悟後,才趕緊重新收持好不平靜的
心,告訴自己:一切都是上天最好的
安排,不論是什麼樣的學習,都是後
學該去突破及承擔的;既然如此,又
何必心煩氣躁呢?
心雖然重新安頓好了,不害怕也
不徬徨了,但後學也發現功夫還修不到
家,平常自覺有守住心靜,但真正遇到
事情時,才知道自己的功夫到那裡。
pg_0003
基礎雜誌288期
42
而這次小小的職務調動事件,後學的功
夫還差了一頓飯那麼長的時間呢!所以
虛而不屈,動而愈出。多言數窮,
不如守中
」,惟有做到守玄,守住中
道,才能在處事上不疾不徐、有條有理
地做出最正確而有智慧的抉擇。
天地之根 綿綿不絕
.ぇ找到生化之源
前面所提到的守中,也就是守住
中道;中也就是道,道是天地萬物的起
源,一切的天理循環都離不開這個道,
所以說道是生化天地萬物的起源。
.え明師一指之處
道在人身上的運作,就是性理之
所在,也就是靈性的作用。明師一指
指出靈性出入之所在,使得修道者能
明白天地之根;一切源頭始於道,點
出根源,才懂得循路歸根復命。
.ぉ智慧泉湧之妙
最 重 要 的 是 懂 得 依 道 而 行 , 也
就是凡事以自性良心為主,則其妙用
無窮,智慧將如泉水般源源不絕地湧
出,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效天法地 無私以成
.ぇ天地不自生而長生
因此效法天地之道,是指引我們
修行一個很好的方向及依歸。所謂天
長地久,天地不自生,天地只會幫助
萬物成長,天覆地載萬物,代表天地
無私的偉大德性。
.え聖人心無私而成聖
聖 人也 是 如 此 , 聖 人處 事 只 為
眾生著想,而不為己身利益著想;所
言、所行都是利益眾生的事,才能成
就為聖人,這是聖人無私心的奉獻。
.ぉ放下多少 成就多少
我 們今 日 效 法 天 地 德行 , 學 習
聖 人 無私 的 心 ,就 在 於自 己 能放 下
多少。凡人無法做到真正的無私,就
是因為心有所執,希望得到更多的財
富,希望得到更大的權力,希望能有
更 好 的 名 聲…… , 不 論 希 望得 到 什
麼,都是以自我為中心,希望自己能
得到更多,希望成就自己更多。但聖
人不是如此,「
聖人後其身而身先,
外其身而身存
」,聖人處事只為眾生
利益,而將自己放在最後,甚至是到
達無我的境界。因此我們想要成就多
少,就要先懂得放下多少,表面上放
掉了所有世俗認為「好」的,其實內
在與無形中所得到的成就,才是真實
的,也才是長久的。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