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祖師講三寶


穿越百年時光隧道,腦海裡浮現,老祖師鶴髮童顏,身穿俗家衣,頭戴羊羢帽,翻山越嶺到處行化,餐風露宿,踏著田間小徑,舉目遠眺,滿山的翠綠,連綿無際的花海,老祖師若有所感,洪聲吟唱:「………拈朶朶,捏窩窩,牽駒哩!拉馬哩!不知回頭,朝那來!嘔天……。」

張道長寫上黑板,回頭告訴後學們,老祖師在講三寶哩!那三寶呢?

「拈朵朵」假使你置身一片花海,美不勝收,請問你會採什麼樣的花兒呢?當然是含苞待放的最好嘍!

老祖師慈悲隱喻,三期末劫年,道降火宅大開普渡,引渡眾生一條出離生死苦海,歸根覆命之路,應時應機而暗渡賢良上法船。

若幸逢普渡之佳期,求了道,即蒙天恩師德,彌勒祖師鴻慈大愿之加被護佑,一子成道、九玄七祖得出苦趣,共霑天恩師德,這是亙古難遇之機緣。

「捏窩窩」窩窩頭是北方的麵食,類似今之饅頭,做窩窩頭,有幾個步驟,就是捏搓揉。

老祖師慈悲隱喻,聖性之造就,必經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修煉過程,才能再現本性之光明圓滿。

談到心性之修持,孔夫子形容,「操則存、捨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孟子告子上)大家都知道,六根之觸感、很敏銳、很直接的,故難以察覺什麼叫做心性?古往今來之修道者,皆經一番操持修煉,才能發現它的踪跡,堯、舜、禹十六字真言云:「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修道之人如果放棄它,沒有耕耘這塊心田,任它荒蕪,那麼這一點靈覺就不靈了。

孟子云:「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孟子告子上)何時發現心放出去,沾惹酒色財氣了呢?那是「覺」之初萌,「覺」之生發才能收視返聽,察覺那微弱的良知呼喚,以致內照心念之善惡,喜怒哀樂之起伏,愛恨情仇之執著,外現諸緣境之生生滅滅,凡夫與聖人,就只差這一點覺知而已。

道長老人家住世時,常問座下後學,是佛的站起來,後學們自認為行未就,不敢站起來,道長大喝一聲,鏗鏘有力的說:「你們求了道,不是佛是什麼?」

這句話給後學深刻的反思,幾經歲月洗鍊,咀嚼話中含意,更深體會道長老人家的一片苦心,道長深信每個人求了道,只要有決心,下定修道的決心,說我一定要成功,那麼始終至誠無息,精進不懈,鐵杵也能磨成繡花針,百練成金剛,圓成佛性,沒有什麼困難的。

「牽駒哩!拉馬哩!」古有日行千里之馬,又名千里良駒,以供人貨乘載統稱為馬。

老祖師慈悲隱喻,修道首要課題,在於如何堪破無明妄想,降伏心猿意馬。

心猿意馬,很抽象的名詞吧;若常返照心性,自然不陌生,它形容人心隨著緣境,而生愛憎取捨,內心擾動不安,身在此地,心似猿幾翻筋斗遠飆千里之遠,意如飛馬奔騰,道心時進時退,此刻若能服膺天命之性,良知之主宰,及時懸崖勒馬,收心歸於一,此性王,若能生發妙用,它可是大醫王,能治疑難雜症,使人身心安泰,永斷無明煩惱,法喜充滿。

道長常說:「一動即是輪迴種,一靜即是金剛身!此間若能分明了,常為神仙不為人。」

「不知回頭,朝那來!」老祖師慈悲感嘆世人不知自己生從何來,死從何去,終日汲汲營營,只為自己名聞利養認假為真,人生壽夭窮通,生老病死,豈能掌握?有天一口氣不來四大分散,假殼壞了,我將歸於何處?

唐朝寶積禪師,他在馬祖道一禪師門下求道,但能終日參悟,有一次看到送喪隊伍中,道士搖著鈴,口中念念有詞「紅輪決定沉西去,未審魂靈往那方?」

太陽不會向北向南沉,決定向西方下沉,大家都知道的,但卻不知道靈魂要往那裡去?孝子當下慟哭流涕說,悲哀啊!人生最悲哀的,莫過於不知自己至親靈魂將往那兒去?

寶積禪師聽了以後,歡喜雀躍,因為他知道他死後會到那裡去,因為他已經得道了,人生最快樂的事,就是生命有著落,不會不知未來要飄泊到那裡去?寶積禪師在比較之中才發現得道的寶貴。

「嘔天…!」老祖師慈悲隱喻,今生有幸求了道,得明師一指玄,猶如箭在弦上,只要肯奮力拉開弓,鎖定目標,矢志不移,一箭朵朵霄漢,直至究竟地。

活佛師尊常說:「求道之人,都具有三世之善因。」但是師傅領進門,修行看各人。是否再進步前行,修道、辦道、行功了愿,除了各人根基祖德,還必備精進不懈的精神,以及不畏艱難突破困境磨考的智慧,修道過程中,最需要培養這兩種素養,聖性聖業才得以永繼發展開創。

蒙上天的恩典,先求道後修,有緣求道者眾多,若不識自性是無價之寶,即是入寶山,卻空手回,實為可惜,想必老祖師慧眼洞澈古今,心有所感,故寄語求道之子,快馬加鞭,要有一世修一世成的果斷決心,才不枉來世走這一趟。

感謝天恩師德,老祖師的加持,後學以此心得共勉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