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2) 二、求學篇
民國二十五年父親首次進入離家不遠處的公立小學就讀一年級,因其年紀較同班同學大三歲,理解力也強,雖然識字不多,但進步很快。但因該所小學是成都市政府辦的短期小學,上了一年就轉入私立培仁小學二年級就讀,然而祖父在倒桑樹街美豐銀行倉庫工作,離家太遠,往返不便,全家又再度搬家至銀行附近居住,當然父親的學業只好中斷,直到隔年春天才又報考私立弟維小學。這所小學可是成都最有名的私小,報考者眾多,父親曾讀過二年級一段時日,但為求順利錄取仍報插班二下,開學後卻因學生爆滿直接提報三上就讀,當時共有甲乙兩班,父親被分在乙班,級任老師是一位剛從師範學校畢業的王老師,她教學認真,很得大家的喜愛。父親的成績優異,當時若為全班前三名即可直升四年級,三下不用再讀,父親也是直升學生,祖父母們很高興,因為可以節省半年的學費。
民國二十七年,中日全面開戰的第二年,一向太平的成都也首次遭受到日本飛機的轟炸,弟維小學學生也被迫疏散到南門外圓通橋邊的一所古廟上課,每天清早要走路一小時才能到校,放學時再走一小時回家,非常辛苦,尤其五年級時幾乎天天跑警報,上課不正常,又有危險,為求安全,祖父就將父親轉往華陽縣桂溪鄉桂溪國小就讀六年級,與奶奶寄住在安民叔爺爺家中的父親,課餘也幫忙做農事,農忙時節,人手不夠,甚至請假在家中幫忙,頗得叔爺爺全家喜愛。小學畢業後,父親順利考上縣立華陽中學,但當時已在成都飛機修理工廠任職的祖父卻考慮若在華陽鄉下就讀,父親恐因鄉下農事頻繁無法全心全意專心讀書,堅持讓父親重返成都次年再行重考為宜。回到成都,暫時無校就讀的日子裡,祖父擔心父親成天無所事是而遊手好閒,經朋友的介紹讓父親在新群書店當練習生協助老闆孫存斌,孫存仁兄弟倆整理書籍及顧店等雜事,這對愛看書的父親而言確是一項非常適合的工作,因為工作之餘亦可沉浸在書堆中博覽群書,增廣見識,老闆非常照顧及器重父親,父親的練習生生涯也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培養了日後良好的讀書習慣。父親雖然僅初中肄業,但各類書籍均有涉獵,知識淵博不輸他人,至少,在我的眼中,他確是位能文能武的全能父親。父親的文筆好,字體美,是兒女們自幼學習模仿的對象,父親的手藝佳,他的四川菜燒的不輸餐館,他的螞蟻上樹、麻婆豆腐、回鍋肉、豆瓣魚等也是大家的最愛,他也會做酒釀、鹹蛋、年糕、八寶飯等。另外,除了專精的飛機修護,家中任何損壞的東西也都可透過他的巧手而煥然一新,包括衣服、電器、桌椅、腳踏車、機車等。
民國三十三年,抗日戰爭已歷經七年,由於美國空軍的支援協助抗戰,急需招考一批訓練有素的飛機維護人員。空軍機械學校乃在各地招生最基層飛機修護員,報名資格為初中畢業或同等學歷者,父親也在祖父的鼓勵之下以同等學歷資格報考,經過體檢合格,參加筆試,考試科目有國文,數學及常識,亦順利過關,最後一關則是口試,由主考官就一般時事或機智問題提問,立即作答。平時在書店工作博覽群書的父親這回可都派上了用場,題題對答如流,印象最深刻、至今仍記憶猶新的時事問題是問:「中日戰爭北方戰線兩方戰場在何處?」父親的答案是:「太原以北日方佔領,太原以南國軍防守。」父親以十七歲的初一程度漂亮的過關斬將順利錄取,實現了少年時就崇拜空軍投身空軍行列的願望。美夢成真的父親抱著家人的期望及高昂的學習鬥志於民國三十三年的八月一日正式入伍,接受三個月嚴格的訓練,要讓初次離家的父親脫胎換骨的從一介平民轉換為雄糾糾氣昂昂的標準軍人,其艱苦可想而知。三個月的入伍訓練後,父親也成長成熟許多,接著就是半年密集的學科課程學習,包括有飛機常識、修護技能、發動機電器、儀表等各項認知、模擬、操作,課程結束後緊接著就是到修護工廠實習,實地瞭解飛機發動機等性能及熟練維修技能,穩紮穩打的訓練也奠定了父親半生戎馬奉獻空軍維護飛機的精良技術。
民國三十四年十月,日本無條件投降,舉國歡騰,辛苦的八年抗戰終於結束,修護工廠也要遷移至南京,受訓因此而提前結束,同學們也很高興可以提前畢業分發至各空軍單位見習,預定見習半年後則正式補實為空軍機械下士士官,父親首次即被分發至四川彭山空軍基地屬於空軍第八大隊駐防在基地的飛機係B24重轟炸機,黃國軒伯伯與父親同屬此隊,但該大隊在兩個月後 (續下期)
(續上期)三、從軍及事業篇
就移駐到上海大場機場,父親當時並未隨往,而係改派至四川新律機場第十一總站接收美軍裝備,包括有飛機器材、地面配備等,直到民國三十五年八月份,首都南京第五大隊需要三十名飛機維修技術人員,先向各地徵求自願者,父親非常嚮往外地,總想看看四川以外的廣大中國,就率先主動報名。三十五年十月一日,時年二十歲的父親首次離開了成長的四川,搭機赴南京第五大隊報到,報到後始知上級有意將有家眷者編入第十七、二十六中隊,留駐南京,而單身無家眷者則編入第二十七中隊,準備半個月後再轉赴青島。待機期間非常空閒,父親得有機會暢遊南京城附近風景名勝,甚是慶幸。離開了南京轉赴山東青島,青島的天氣不同於成都、南京,當地白天陽光普照尚感溫暖,夜間則酷寒難當,僅有的棉大衣實不夠禦寒,所以大夥只有待在屋內,哪兒也去不成,隊上不久緊急發給接收自日軍的皮衣、皮靴、皮帽等禦寒衣物,大夥才得以解凍。當時二十七中隊計有二十五架P51野馬式戰鬥機,係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最好的機種,中隊的地勤人員約一百五十人,飛機執勤作戰範圍為山東半島,父親工作係採二十四小時輪班制,每週三、六基地亦有交通車載送到青島市區遊玩,青島原為德國租借,街道清潔寬敞,背山面海,風景優美,早就是有名的避暑勝地,加上美國第七艦隊駐防青島,膠州灣內停駐各式軍艦飛機,甚為壯觀,在青島一待兩年,父親與另一機工長湖南籍的羅滋泉共事互相學習,合作愉快,在那兒也結識了至交-我們的乾爹馮啟禎,至今六十年,相知相惜,友情之深厚誠屬可貴。民國三十七年十月,國共東北會戰,飛機被調往北平支援四大隊,接收其房屋,住在北平南苑機場。難得有機會去到中國歷代有名的古都,當然也就抽空順道遊覽了北平附近名勝古蹟,不虛此行矣。十二月中旬,二十七中隊的飛機仍留北平,父親一行人則先返回青島,但不久就接到上級命令稱必須立即轉往台灣接收新機,大家信以為真的就像以往暫離數月,誰知此一離開確是放棄大陸撤退台灣之行動呢?十二月底中隊自青島分批撤離,眷屬們先搭機赴台,其餘人員搭平興號輪船輾轉前往,該船是自天津出發經青島再轉上海,航行三天抵達上海,在上海又停留半個月,待補充必需物質完成後再從上海駛往台灣高雄港,父親清楚記得三十八年的陽曆年在上海渡過,陰曆年則是在落後的台灣孤單渡過的。二十七中隊駐防於桃園空軍基地,該基地原是日本自殺飛機基地,除了跑道停機坪外毫無建設可言,大家都很失望並懷念起大陸的一切,三十八年二月份又接收一批P47雷艇式戰鬥機,該機係屬高空式戰鬥機,緊急訓練後三月份又飛回上海紅灣機場執行任務,當時父親卻因左手受傷未隨機前往而留守桃園空軍基地。而後的國共內戰,國民黨每況愈下,終至三十八年十二月大陸完全失守,五大隊長駐桃園至今,父親與家鄉音訊也就此中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