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273期
12
 
福 田
苦 海
智 慧
之 性
 
退
相 謂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壇經心泉
陳政賢 主筆 忠恕學院 整編
【心法記要】
一、為法忘軀 真心求道
五祖曰:「求道之人,為法忘軀,應如是乎?」卻不待六祖回答,就又問道
「米熟也未?」可見這是五祖看到惠能祖師的修行,有感而發的讚嘆;也是感嘆
寺中的修行人,怎麼都體會不到這層意義呢?
一個修行人,為了印證、為了開悟、為了體證,經常都是將心思放在心性
上,而忘了色身肉體所受的苦與磨難。孟子云:「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
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
曾益其所不能。」苦難中的修行更能讓人增加對道的深刻體認。所謂「苦實樂
虛」,苦難的感覺永遠存在,而歡樂卻常是一下子就過去了,很難會深深印在內
心深處。
苦修容易激發堅忍的意志,以下是幾個精進的例證:
1.釋迦牟尼佛
釋迦牟尼佛就是一個非常真實的例子,佛陀在累世的修行過程中,不惜身
命、勇猛精進、樂修苦行,出離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捨棄名利權位、榮華富貴、
甚至肉體生命,最後終於證得無上正等正覺。但是苦修卻令大多數的人望之卻
步,故修行者如牛毛、成道者如牛角,實有天淵之別。
2.二祖慧可「去左旁,求安心」
《達摩寶傳》:
神光懇求了一日,始見老祖言曰:「我今開言問神光,王舍城中好道場,
三藏經書憑口談,如何趕我到西方?」
神光曰:「神光跪地不抬頭,淚濕衣襟自己憂,望師莫記前言語,別了真
人無處求。」
神光跪懇哀求,已經一日一夜,積雪過腰。老祖憫之曰:「心清靜不得清
靜,意安閒不得安閒,痴心難超三界,妄意必墜深淵。」
(接上期)
pg_0002
13
2011年9月
神光曰:「弟子並不敢癡心妄想成佛作祖,以為高大,實為自己性命難
了,苦海難脫,閻君難免,地獄難躲,雖事前來攪擾,出於無可奈何,望師慈
悲指示,弟子勤把頭磕。」
老祖曰:「欲求正道須去左旁,要待紅雪齊腰,方可傳授。」神光誤聽,
遂取出戒刀,斷下左膀,雪染周身遍紅。老祖一見,大動慈悲,即將袍裙撕下
一塊,搭於神光左旁,血止痛癒。嘆道:「想東土眾生,既有此番心念,可受
真傳。」
神光曰:「想父母生養大恩,殺身難報,蒙天地覆載,日月照臨,皇王水
土、師尊教誨……種種深恩,無由報答,若不誠求至道,了脫生死,答報五
恩,豈不虛生一世?而落六道四生,怎能重遇奇緣?因即叩請神天鑒察,弟子
求道,倘有二意,欺師滅祖,永墮地獄,不得超生!」
老祖曰:「善哉!善哉!要修端正道,須去左旁門。如何去左旁?險些誤
殘生,要紅雪齊腰,無非考心誠。爾這紅袈裟留警後世人。」祖師以偈曰:
「吾本來茲土,傳法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見其智慧可矣!取
名曰:「慧可」。遂以如來正法眼藏說偈授慧可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
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說已端坐。
3、雪山童子
佛經上提到雪山童子求法忘軀的故事──雪山童子聽到上半首偈:「諸行
無常、是生滅法」,為了得聞下半句偈語,不惜犧牲生命、跳下山崖,才終於得
到「生滅滅己、寂滅為樂」的下半首見性偈語。道場上,很多道親,以生命來行
道,都是「為法忘軀」的例證。
今日白陽祖師彌勒佛,修行過程不修禪定、不斷煩惱、自在逍遙、樂在修
行,也是為了契合今時的眾生根器。要想逍遙自在,絕不能沉溺於塵世間的浮華
歡愉、酒池肉林。修行人淡薄心性、平淡名利、粗食布衣;只重心性成長,不在
意環境與飲食,只要健康自然就好。
pg_0003
基礎雜誌273期
14
二、師徒相契 以心印心
五祖又問道:「米熟也未?」惠能對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此段對
話從文字上看,似有點雞同鴨講;煮熟的米怎麼篩呢?難道這裡的「熟」,是指
米舂熟了、舂白了嗎?
然而, 這段對 話中 充滿了 禪機 與弦外 之音, 此句 是試探 惠能的 領悟 與默
契,也只有他們師徒兩人才聽得懂。五祖是問他:「見性了沒有,徹悟了真理沒
有?」惠能答說:「早就見性,覺了,悟了,只欠和尚為作印證而已。」
「祖以禪杖擊碓三下而去,惠能即會祖意。」這就是祖師師徒之間的「心心
相印」。從五祖要惠能到槽廠去的「相知相惜」到這裡的「以心印心」,一再顯
示當中的契機與禪機盡在不言中。一般人可曾體會到五祖暗示:三更到禪房相見
的心意呢?這是不是顯示已經可以「他心通」了呢?
三、登堂與入室的差異
神秀做偈後,「祖三更喚秀入堂」;而惠能即會祖意「三鼓入室」。雖然
都在三更時分,但地點卻大不同。我們常說修行要「登堂入室」,不但要一窺堂
奧,還要進入密室,求得見性法要,才不枉費走此一遭。
神秀盡得五祖修行的妙法,可惜未悟自性,所以五祖說:「未見本性,只
到門外,未入門內。」因此我們今日的修行,千萬不可只重表相,只行外功──
操辦道務、參班、成全度眾……。在此同時,內聖上的心性涵養必須與時俱進,
不可偏廢。如果我們患了這個毛病,就好像神秀一樣,雖然得道,但沒有福慧雙
修、內聖外王並進,是無法成就的。
(續下期)
Sutra Field
經 典 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