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一貫道清修人員的開展與願景
〈以慈興講堂為例〉
.
蔡錦麗點傳師
(接上期)
為 什 麼 昨 天 爸 爸 會 跟 我 說 說 笑
笑,而今天卻臉色蒼白、全身僵硬、
嘴巴緊閉?想不出所以然,雖然很努
力的想,畢竟敵不過睡意,漸漸地,
小 小 的 眼 皮終 於 慢 慢 地 蓋上 。 蓋 上
時,依然清晰記得心裡起了個小小的
心願,但願…但願明天,當我把眼睛
睜開時,今天的不安、惶恐、一切的
一切都沒有了,因為我真的、真的很
不喜歡今天的氣氛,希望第一個就能
跟爸爸講話。
二、生命的價值
在 「 永 恆 的 化 身 」 這 本 書 裡 提
到:悉達多太子看過東門和南門的老
人和病人,體悟了人生兩大苦之後,
又命令優良的馭師,駕承肆馬寶車,
速 出 城 去 , 到園 林 中 遊 戲 。馬 車 備
妥,從西門而出,往園林一路行進。
作瓶天子這次化為一具死屍,流溢著
膿血,臭氣沖天,橫臥路旁。
太子看到這種慘相,便問馭夫:
「 躺 在 路 旁 的是 什 麼 人 ? 」馭 夫 回
答:「這是具死屍。」。太子又問:
「死屍是什麼?」「太子,這個人已
經捨去了世間的生命,不再有威德,
就如同木頭、石頭一樣。他已經離開
了所有的親族和朋友,離開了父母、
妻子和最愛的人,從今以後,不能再
見 面 了 。 他 不再 有 知 識 , 不再 會 說
29
2011年6月
pg_0002
基礎雜誌270期
30
特 輯
Particular Draft Field
淒厲的哭聲,肝腸寸斷的呼喚聲,讓
人的心逐漸低沉、風雲變色、愁雲慘
霧,感到人生最大的苦,莫過於失去
親人;莫過於心死。
像這樣的痛,有幾人能受得了?
像這樣的苦,誰不想出離苦?誰不想
尋求一條解脫之道?
三、生命的體悟
多 馬 士 富 拉 說 : 「 最 初 的 呼 吸
也是死亡的開始。」。奇魯爵波蘭斯
基說:「第一個死的人,心中一定非
常恐慌。」查撒說:「『死』是在世
的生命及痛苦的結束。」《論語》:
「未知生,焉知死?」
是 的 , 不 知 生 焉 知 死 ? 生 死 之
間又是怎麼一回事?而人生的意義又
是如何?悉達多太子在安逸享受的生
活 裡 , 若 不 是遊 四 城 門 中 看到 生 、
老、病、死後,內心的衝擊與省思,
促使他對生命的正視和看清,對生命
透視,之後下定決心尋求一條解脫之
道,今日哪有悉達多太子成為偉大的
釋迦牟尼佛、人天師表!
後 學 若 不 是 父 親 倉 促 的 揮 別 人
間,這一個離開,在小小的心靈裡起
了很大的震撼,如同山崩地裂,如同
天地變色。這一震竟震醒了對生命深
入了解與對無常的生命認知。
話,只留下這個屍體。「靈魂精神」
不知到了那個世界去了,所以叫做死
屍 。」馭夫詳細說明後,太子淒然
問到:「那我以後也會死嗎?」「太
子地位雖然崇高,也無法免於一死。
世間的人,不分尊卑,不分聰明或愚
笨,都免不了一死。」馭夫的回答,
使得太子心情極為惡劣,他不想去園
林遊戲了,返回王宮。
悉達多太子回宮後,一個人靜靜
思索著這個問題,他想到人生在世,
有貴有賤,但最後仍然會死,這是福
德已盡的徵兆。人既然難免一死,又
為什麼要來到世上呢?
一次又一次的無常之相,在在扣
動了太子的心思,在默默中,心中的
疑問將釋開,如黎明前的黑夜一樣,
充滿了爆發的力量。又如花包將成之
際,草木凝生機於初動之時。所有苦
澀的集合,使得太子的智慧慢慢醞釀
趨於圓熟。
是的,悉達多太子遊四城門,目
睹生、老、病、死的無常,深感生命
真相的垂示,逐步邁向生命意義的探
索,以求生命智慧的圓滿。
而 我 面 對 父 親 的 死 去 , 讓 人 不
禁對生命省思?與對抓不住人生的真
實感而感到惶恐。突如其來家中消失
了一個重要的人物,與每夜聽到母親
pg_0003
有人說:「生命的意義不在於生
命的長短,而在於他的亮度。」
是 的 , 人 從 呱 呱 落 地 後 即 開 始
展 開 生 命 之旅 , 隨 外 表 的改 變 : 嬰
兒、幼兒、兒童、少年、青少年、青
年……,及至肉體的消失,這一個個
生 命 的 過 程, 在 在 告 訴 了我 們 一 件
事,那就是「無常」。誰都無法抓住
生命中的某一過程?只能去回味哪一
時 期 特 別 的美 好 ! 如 波 羅尼 肯 說 :
「我二十歲。任何人都無法說那是人
生當中最美好的時刻。」尼肯為法國
的 作 家 。 這一 段 話 出 自 他的 代 表 作
「亞頓 阿拉比亞」一書中的一節。
二十的年紀正值青春,可說是人生中
最輝煌燦爛,但是無論那是怎樣光彩
耀眼,如果活在不逢其時的年代,那
還能稱為青春嗎?
在西元一九 二五年,尼肯正值
二十歲的時候,希特勒正出版(我要
鬥爭)一書,這象徵一個將被壓迫的
時代已然來臨。所謂人生最美好的時
段將被壓抑。尼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
的初期,一九四○年時,被希特勒所
率領的德軍所捕,被殺身死。就這樣
留下生命中的殘缺。所以美好的時刻
究竟是哪一個時期?而生命的意義不
在其長度,而在其亮度。
那 麼 其 亮 度 又 將 是 亮 幾 度 呢 ?
有人一生中生命雖短,但卻活在人們
的心中,如顏回夫子。而有人卻如一
顆小草,生時無聲無息,死時沒沒無
聞,人生意義在何處?真枉費在寶貴
的生命中走這一遭。
第二節生命的覺醒
一、生命的認知
從出生到死亡,從不懂事到懂事,
對於生命中所帶來的種種過程,不得不
讓人省思。為什麼會有生老病死?為什
麼會有悲歡離合?為什麼會有喜怒哀
樂?仔細的想一想,人的心中真是充滿
了愁苦,人的一生要遭遇失戀、家族爭
吵、友情破碎、貧窮、工作不如意、
生存的不安、焦慮以及對宗教產生迷
惘、失落等問題,真是多得不勝枚舉。
尼采說:「只有人是來世上受苦
的,因此不得不發明笑。」卡來爾:
「那些只能全心全意笑一次的人,便
不會成為等待人家救贖的壞人。」這是
卡來爾自傳式作品「服裝哲學」中的句
子。英國思想家卡來爾原來患有憂鬱
症,一向為胃病及不安症的生活方式所
困擾,一度使身心瀕臨於崩潰的邊緣,
這本自傳也是在這種與內在及外在環境
苦苦奮鬥下所完成的。是人生的苦促使
31
2011年6月
pg_0004
基礎雜誌270期
32
卡來爾對生命有一種覺醒?抑或全心全
意的笑一次,讓卡來爾成為自己的主
人,不為人生所困呢?
如 何 促 使 生 命 的 覺 醒 ? 第 一 是
認識生命的真相大於無常。什麼叫無
常?無常是──過去是這樣,現在是
這樣,未來也是這樣。過去有生老病
死、悲歡離合、喜怒哀樂,現在也一
樣有,未來亦不會消失,這叫做不變
的真理。人的生命由二個條件形成,
一是身,一是心,綜觀身就有不斷的
變化及過程,有嬰兒、幼兒、兒童、
青 少 年 ……至 老 年 。 身 體 的 無 常 變
化,是任何人都必須去承受的,誰都
無法把無常留住。
譬如:嬰兒期的感覺很好,能不
能把它留住?不能!為什麼?沒有為什
麼?自古以來不變的真理,那就是無
常,任您威迫利誘,任您苦苦哀求,
均無法改變這千古不變的定律。君不
見「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
陰」;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
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
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所以當認清
生命的真相之後,生命的意義即將不
同,我們將會很坦然的面對身體的無
常,並欣賞無常的美麗與珍惜上天所賦
與這多元化的展現。
如「老子的智慧」這本書所談的-
「四友談生死」子祀、子輿、子黎、
子來四個人在一起談話。其中一人突
然說:「誰能把虛無當作頭,生存當脊
樑,死亡當作尾椎骨?誰能知道生死存
亡本屬一體?就是我們的朋友。」四人
相視而笑,乃成了莫逆之交。不久,子
輿生了病,子祀去探望他。
子輿卻說道:「看哪!那造物者
多偉大,居然能把我的身體弄成這般
型態,既彎又巧,真是妙極了!」原
來他的腰已彎曲,背骨突出,頭藏在
肚臍下,肩膀高出頭頂,髮髻直衝天
空,甚至連陰陽二氣也不調了,可是
他的心境卻平靜如昔,他支起身子走
到井邊,照了照自己的影子,說道:
「 造 物 者 竟 把我 的 身 體 弄 成這 麼 巧
啊!」所以,當認知生命後的人生,
是何等的逍遙自在,老時,能欣賞造
物主給的禮物;病時,能豁然面對。
正如子來說:「天地給我形體,讓
我壯時勞苦,老時清閒,死後安息,既
以生為善,也要以死為善啊!」可見生
命的覺醒太重要了,生命的覺醒能使我
們安於時機的進展,順著自然的變化,
把生死置之度外,所謂的痛苦歡樂也就
不能闖進心懷了,古時候把這種情形叫
做「解脫」。
特 輯
Particular Draft Field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