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親(3)
(續上期)
1951年韓戰爆發,美國出兵保衛南韓,基於台灣處於重要的戰略點,美援武器一波波的送達,飛機也逐步更換為噴射機,1954年韓戰結束後,又換裝F86軍刀式機,空軍歷經二年訓練,陸空人員確實擔任起防衛台灣任務,父親亦有幸參與其中。
1958年八二三炮戰爆發,九月八日國共雙方在福建澄海上空發生激烈空戰,五大隊計出動三十八架飛機迎戰,其中之一係父親負責維護的053軍刀機,由劉憲武上尉駕駛,一舉擊落兩架敵方飛機,並蒙上級嘉許其維護精良,功績卓著特記大功兩次,頒發獎金兩千元,忠勤勳章一座,樊績獎章一枚,晉升為二等士官長,當然,年終考績名列優等,父親獲此殊榮甚感驕傲與自豪,足可見其在飛機維修上之功力。
1973年,也是我大學畢業那年,父親以一等一級士官長退役,正式告別長達三十年的空軍生涯,但是其優良的技術、多年的經驗馬上獲得遠東航空公司的重用,自此,羅師父即是爸的代號,在遠航可是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父親謙和及平易近人的個性,無論在軍中或在民間都為他爭得到絕佳的人緣,遠航年輕輩維修人員的技術精良,父親耐心指導,功不可沒,二十年的遠航生涯中也曾數次派赴印尼雅加達,支援及協助印尼格魯達航空公司的維修技術並不負使命的圓滿完成技術轉移事宜,民國1992年父親六十五歲屆齡退休才正式離開了他引以為傲的飛機維修工作,享受真正的退休生活。屈指算來迄今也有十四年了。
四、家庭及子女篇
1946年父親甫成年,已在四川新津空軍第十一總站服務。英姿挺拔的父親在其堂兄羅全宏介紹下遇見了才十六歲,卻已亭亭玉立的母親。母親五歲喪父,自幼與外婆舅舅相依為命,外婆眼中的小么女自小就被嬌寵慣了,唸到小學畢業就因一句「不想讀書」,外婆也依了。好玩成性的母親喜歡看電影、唱歌、有吃有喝的到親戚家串門子。父親記得其堂兄安排雙方家人在成都科甲巷茶館見面,當時的母親並不知道是相親,只自顧著飲茶。父親倒是一見傾心,因為濃眉大眼瓜子臉蛋的母親確實太美了。爺爺、奶奶、外婆也都因為全宏與外公曾有師兄弟情誼,熟識兩家情況,咸認羅劉聯姻絕對是一樁門當戶對的好姻緣,非常樂意結成親家。所以羅、劉兩家在1946年農曆四月初八,席開兩桌為父母舉行訂婚儀式。成了未婚夫妻的父母,卻因個性保守而害羞的母親屢次拒絕相約出遊而致感情進展緩慢,不數月,父親即赴南京轉青島報到,此後的兩年無緣相聚,都是靠著書信來聯繫感情的。1948年,在爺爺家書頻頻催促速請假返回成都完婚要求下,父親終於再回成都,於當年陰曆五月初一在祖父母主婚下,與母親結成連理,新郎羅全明21歲,新娘劉開英18歲,從此永浴愛河,白頭偕老,夫唱婦隨了。
但是,當蜜月期滿,即婚後一個月後,內戰頻繁,部隊也催促父親速返回青島基地。母親不便隨行,便暫留成都陪伴爺爺、奶奶,偶而回娘家小住。新婚夫妻相隔南北兩地不能相聚,實不得已,但萬萬沒料到,因戰事急遽逆轉,父親隨軍於1949年初直接赴台灣,隔著台灣海峽的兩岸,那是一道多遙遠的距離呀!父親也不敢奢求母親遠別家鄉及親人,隻身投奔相處僅一個月的父親,總擔心若強妻所難,未免太過自私。卻不知一向果斷的母親,在1949年二月寫信給已在台灣的父親,表達深切盼望來台相聚的意願,欣喜若狂的父親當即呈報上級准許其妻搭機來台。聽母親說當時成都飛往南京的班機只剩最後一班,母親根本無暇返回娘家與外婆告別,匆匆告別公婆與小叔,就離開了生長的地方──成都市。原欲乘班機自成都經漢口至南京再轉機赴台,誰知原機人馬在漢口過夜時突接報南京機場已關閉,不准降落。飛機次日不得已改飛上海降落,再伺機轉台。這突然變化可令初次離鄉背井,人生地不熟的母親傻眼了。但聰明的母親因聽從父親指示,早已隨身攜帶父親空軍機械學校同學錄,下機後在上海虹橋機場遍問在場空軍官兵是否有認識同學錄中任何人。好巧的是,父親的好同學楊萬能、李文淵等十多位當時正留守上海,尚未撤退。當即安排母親及同機同伴暫住杜漢平同學看守的器材庫待機,歷時半個月輾轉協調,最後方在五大隊主管協助安排下,搭上飛往台北松山機場的飛機,於1949年三月初與父親重逢團聚,並建立新家於桃園大園建國九村。我想,父母親真正的感情培養是在舉目無親的台灣,而非大陸。因為艱難困苦的歲月都是相互依賴,同甘共苦的最佳激勵呀!空軍及眷屬們的生活雖苦但卻安定,我們五兄妹均在建國九村出生、成長,眷村濃郁的人情味,守望相助的感情是其他社區無法比擬的。從1949年三月至1975年三月,剛好二十六年的歲月,有甘有苦的眷村生涯中,經歷數次重大事件,特別值得回憶,也深深體會父母親所付出的辛勞,賜給我們的恩情,如山高如海深,做兒女的我們是一輩子都報答不完的。以下,簡單略述之:
(一)母親及永宏弟大病
記憶中,母親手工打毛衣,編織髮網,縫製毛衣珠子、亮片等,從不停歇,還要操持家務,教養我們。1957年,才一歲的永宏弟生了場大病,久治不癒,醫生建議最好送台北大醫院就診,但看病花費很大,家中經濟困難,哪敢貿然去台北就診。父母焦急之情,愛兒之心感動天主,幸運遇到空軍基地張醫官,妙手仁心將永宏弟醫治痊癒,母親即在那時信奉天主教。而自幼在外婆手掌心捧著長大,嬌生慣養的母親,在來台短短十年之間,堅毅不撓的為家庭,為子女付出的辛勞,體力也因在經年累月的擔心、憂愁,不堪負荷之下,致精神恍惚,夜不成眠,不得不在1958年底入住空軍總醫院徹底治療。我依稀記得父親帶我們四個孩子到病房探視母親及隔床奶奶、阿姨教我們唱流行曲──綠島小夜曲,那可是當時最流行的一首旋律優美的曲子。母親住院三個月,有緣與隔床奶奶一家人結識,還被收為義女,有了乾奶奶的母愛溫情,大概也是母親能康復出院的動力吧!
自從母親生病住院後,父親的責任突然加重了。以往只專注在工作,較少精力投入家庭瑣事的父親,必須內外兼顧,又要上班,又要照顧我們幾個年幼孩子,更要抽空到醫院陪伴看護母親,其忙碌可想而知。記得才兩歲的永宏弟,有次在父親從台北返家時,興奮的在床上跳躍而掉下床,第二天才發現手已折斷而裹上石膏呢!俗語說,夫妻總在患難之中見真情,病癒後的母親身體虛弱,父親體貼關懷之情溢於言表,家事也一把抓,又炒得一手好菜。爾後,在1960年三月,家中又添了一個白胖可愛的小么妹,我們都喜愛得不得了,母親的心情也因小么妹的來到,家中多了嬰兒的熱鬧氣氛,變得更開朗。
(二)大哥初中聯考意外落入縣立中學
大哥在校成績一直很優異,是我們弟妹的好榜樣,甚得師長的喜愛。1961民國五十年的初中聯考,卻因主辦學校文昌中學為引進優秀學生而動了手腳,致使不少優異成績畢業的應屆畢業生,包括大哥在內網羅進入縣立文昌中學,而非第一志願的省立中學。老師曾鼓勵最好改念私立恆毅中學,但學費比公立貴太多,家中經濟狀況哪能供得起,所以還是讓大哥進文昌就讀。初次升學即受此挫折的大哥,卻未因此而喪志,反而激勵其更奮發向上的決心。但父母親卻已深深感受到,為了將來五位子女的教育,實應未雨綢繆,積極改善家庭的經濟狀況。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