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念不給彎 道路無限寬
行由品則是簡介六祖的身家背景,及人生殊勝的經歷,和修行悟道,以及獲傳祖位之後的歷險過程,進而把握契機弘法傳道的經過,內容非常簡明,節奏非常快捷。
六祖開宗明義就說:「菩提自性,本來清淨,但用此心,直了成佛。」這是六祖修證的初衷,初發心就能水澄珠現,找到自性本體,也教導我們驗證自心清淨與否,端在一個「用」字去下工夫,體真悟純,乾淨利落,直接了當就能成佛。
六祖為了獲得五祖的認可,而去黃梅拜五祖。見到五祖後,更為了五祖的考驗:「……為甚堪作佛?」直接了當就說:眾生本來自性平等,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正宗佛種智,直心道場;換做別人恐怕放在心裡,不敢當面說出來。隋朝時,三祖僧璨祖師,沒有人知道他的身世、姓名。當他見二祖時,全身長了很多瘡,像大痲瘋一樣。二祖問他說:「你從何處來?來這兒做什麼啊?」僧璨答:「我來皈依和尚,學習佛法。」二祖說:「你病得這個樣子,這樣不清淨,怎麼可以學佛法呢?」三祖很聰明,他說:「我是個有病的人,而您是一位和尚,但我們的心又有什麼分別呢?」二祖一聽,知道這個人有些來歷,便說:「不要講,不要講,我知道了。」於是,就把法傳給他,並囑咐他隱藏起來,以避菩提流支餘黨的殺害。二祖傳給三祖和五祖傳位給六祖,這種祖位遞嬗的經過幾乎同出一轍,獦獠身與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別?令人讚嘆!
五祖三更傳法,為六祖說《金剛經》,六祖慕然識自本心,見自本性,遂啟祖言:「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不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徹底證悟佛種性!先以經自清淨,而因無生而常生,再具足道種智,怡然恬靜,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五祖帶領六祖到九江驛渡口,上了船六祖逕自把擄,五祖說:「合當我度你。」六祖說:「迷時師度,悟了自度,度名雖一,用處不同……今已得悟,只合自性自度。」真是清澈見底,乾淨利落,直接了當印證修行的要領,也為後生晚輩匡正修行的要領。自證聖智行相,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別人代勞不得。
從第一品中可以進入古人修行的實況,修道如牛毛,成道如牛角,古今皆然,為道名道利,你爭我奪,今加亦復如是,可見修道的路,迷人許多,清楚的很少。法性寺印宗禪師真明白人,是六祖的貴人,一切演化也因而得以賡續。
《六祖壇經》是一部流傳六祖以心印心,直指人心,見性成佛之法門的紀實。從學習的經文中,可以發明心地,徵心不住,無住生心,無染雜,空而不空,無憶無念,直證菩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