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無法以任何文字或語言來闡述其真義,是一個空洞抽象的名詞,是虛靜冥漠,隱而難見,吾人雖身在其中而不知其所以然,此時,就必需覓得名師,開啟智慧,尋找自身的靈山塔,當吾人本著至純至善的本性降落凡塵,知道苦海無邊,即哇哇大哭,隨著時間的流逝,忘卻了倒裝下凡普渡眾生的宏愿,沉淪於七情六慾苦海中,殊不知眼前所見一切皆是虛幻,世上有形物質是暫用,並非擁有所有權。古德云:「空手把鋤頭,步行騎水牛;人從橋上過,橋流水不流」。意為凡夫執著於眼前所見一切為真,殊不知那是無常、短暫而易消失的。

老子曰:「眾生之所以不得真道者,為有妄心。」妄心既起,即驚其神、著萬物,而嗔心起,則煩惱至。煩惱並非壞事,因為煩惱也可修證菩提,因為煩惱與菩提是一體兩面的,前念著境是煩惱,後念離境即是菩提,端看個人的智慧與角度,煩惱有八萬四千種之多,而對治的方法也有八萬四千種法門,佛法因人而生,人若無念、無慾、無貪求,相對地也就無須佛法。人在未明理、未覓得明師之前,須仰賴引保師的引渡才能求得一貫大道,在未求道前,引保師苦口婆心,不畏辛勞為道奔波、犧牲奉獻,只為救渡有緣眾生出離苦海,喚醒世人沉淪已久的本性,得以接觸到道的啟發,再度發光發熱。未明理前,視引保師為畏途,前門按鈴,後門走人,不然就是惡言相向。最後良心發現,本性現前,求了大道,聽了三寶,隨後參班研理,學習佛規禮節,親近道場,蒙受前人、點傳師的大德敦化,至此,才知引保師不畏辛勞渡化,慈悲引進,才有機會求得寶貴殊勝的大道,成為一貫弟子。執筆至此,由衷的感謝引保師的大恩大德,若沒有引保師當時的慈悲,就沒有今日修道的後學。

引保師引渡求道,得受天命明師指點,九玄七祖亦蒙受鴻恩,各個胸前別上一朵白色蓮花,於地藏古佛座下,列隊聽經聞法,而跪在佛燈前的我們,此時平心靜氣看佛燈,萬緣放下、本性清明、得受三寶、立愿當愿,生死大門由此大開,至純至善的妙智慧被啟發,猶如重生一般,地府抽丁、天堂掛號,從此邁向光明大道。古德云:「一指之師終北面;一世之師萬萬年。」又曰:「任君聰慧過顏閔,不遇明師莫強猜。」「讀破千經萬典,不如明師一點。」「一日為師,終生為父。」在在說明天命明師一指點之可貴,有如石破天驚,震憾天地鬼神,此等恩澤,空前絕後,此道脈傳承之金線,當尊之重之。明白道之尊貴後,認理實修、明理修道,不因個人之私而叛道,此為天地所不容,故尊師之重要自不可言喻。

南泉普願禪師有言:「道不屬於知,也不屬於不知,知是虛妄的覺知,不知是昏昧的無記,如果真正達到不疑之道,就會猶如太虛一般,廓然蕩豁無疑,豈可強加以分別是非。」趙州從禪師曾問道南泉普願禪師:「如何是道?」答曰:「平常心是道。」故在平常中修平常道,一切都是那麼自然,日常生活中之行止、言談、待人處事方面,皆需合乎道。一貫道宗旨:「敬天地,禮神明,孝父母,重師道……。」若重道不尊師,則誤入於頑空,名為邊見,如同木石般,成道無望。再者尊師不重道,則易淪為人道虛情,虛應了事,成道亦是無望。

故修道者,必先知明師之至尊,真道之至貴,發自內心,始終不二,知行合一,才不枉親逢明師一指,得受寶貴之真道。

《梅山語錄》有云:

經是路,理是法,

千經萬典證明它,

翰墨文章滿天下,

沒有一人知道法,

經論綱史人人讚,

只少一指路便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