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其本來

修道首先要有信心,信什麼呢?就是相信:「閱透眾生殊屬可憐,生又死,死又生,來又去,去又來,四生六道,輪迴不息。人之生死輪迴,皆不得大道真義,修道不但脫離生死,且能證聖成真,萬劫不壞,所以修道之為貴,其理在斯」。有人修了幾年的道,沒有看到仙佛奇蹟顯化,便說修道是假,仙佛非真,或是受了天考人驗,信心便瓦解,而退了修道念頭。所以修道必從信心起,信解行持,因此信心愈堅固,愿力就愈大,行持就會愈深,所得的道果就愈大。

道猶路也,修道即修復回家之天堂路也,路在那裡?先天佛堂奉天命傳道,明師傳授「回天之道及三寶」;《六祖壇經行由品》:「法則以心傳心,皆令自悟自解,自古佛佛惟傳本體,師師密付本心。」吾人所求得的道,乃直通心性,若識自本心,即所謂「頓悟頓修」,此救己心路(回天之道)當自現前。來時由此路,歸時亦須由此路;來既有路,何須再修?人由於有各種的習氣毛病,及七情六慾所困,而難以率性,無法讓本心做主,所以要透過修道的過程,去除那些心性的障礙。因此修道是要「去其本來所無,復其本來所有」,惟有實修,才能改變氣質,去其染著的毛病脾氣,才能顯現道德的尊貴,與自性人格的光華。

三教經典之內涵其意,悉在吾人性心之中;修道本修心,克己復禮,乃心得之成,是心之作為,只要能認理,循理去做即是。一切萬法不離自性,存心養性,養自性光明而生智慧,以真智慧來修道用事(修辦道)辨別是非真假,該行不該行之事,各人有自知之明。修道者遵守規矩,以三綱五常、五倫八德等,為修道之基礎,此乃正心修身智慧之大用,可惜一部份修道者不明白,只知向外求,而不向內修。興毅吳靜宇老前人語重心長地囑咐,我們一生修道萬不可落個「辦道有成績,修道毫無成績」的下場,無獨有偶地,發一韓雨霖老前人生前也經常慈示:「末後了,修修自己的內德吧!」基礎忠恕張老前人亦在《老前人慈語:真修始能見真道》篇中直示:「真正圓融的人所說出的話往往能使人感動,亦能讓人有所體悟;這全是因他平常就為別人著想,希望人人都能到達圓滿的境界。」

防非止惡

保守勿失謂之「持」,防非止惡謂之「戒」。「持戒」就是遵守佛規,來規範自己、約束自己,是以遵守佛規禮節為持戒,不但能防止自己「身、口、意」的各種錯誤,讓自己擁有更大更自由的空間,並使自己所作所為光明正大,而且還能莊嚴道場,宏道辦道,救渡世人。釋迦佛陀為了令眾生遠離墮落的因,所以慈悲制定戒律,因為眾生從無始以來即有種種散亂,毀犯的陋習,如果沒有戒律作為依循的準則,身口意三業不易達到清淨無失的境界,因此世尊慈悲制戒,令一切善法因戒而得建立,令眾生皆能持戒而修,成就佛道。

佛之三規五戒,儒之三綱五常,道之三花五氣,皆是修道之規矩準繩。修道即修心,依佛規禮節之規矩,才能治理人散亂外逸的妄心。規矩是用來約束散漫隨便不守規矩的人,懂得內省之人,守規矩只是一種自然反應的生活習慣與本份。佛規禮節的真義,非僅外在的儀式或禮拜的行為,誠敬之心才是重點。「佛規」乃修道者的規戒、規矩、律法。「禮節」乃是做人應對進退的原則與規範,修道若無外在規戒之約束與引導,凡夫眾生不易克制私慾妄念,更難抗拒紅塵俗世之種種誘惑,極易隨波逐流,遑論要修道成佛。

對初入道場學修者而言,「佛規禮節」表面上雖是略有束縛「言行、欲念」,但實際上卻是雕琢學修者的「性、心、身」,造就有志修道者的上乘心法,謹守之,則可提昇修道人之內德,便是「道」之顯現與實踐。「持戒」是修道的根本,是邁向解脫、自在的法門。也是一種「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慈悲與智慧的具體表現,是使社會長治久安的根本之道。「持戒」應把握「戒」的基本精神,才不會拘泥於戒條的形式,而能與時俱進,發揮安頓身心、淨化社會的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