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今天能夠在道學講座跟大家互相討論道理。首先要感謝天恩師德,老前人、袁前的慈悲,讓後學有學習的機會。今天要跟大家討論的題目是:「里仁為美。」一貫道是儒家應運,主要是研究與實踐儒家之道,再輔以其他各家經典為印證。因此,今天的講題:「里仁為美」,就從儒家的經典加以說明,提出後學一些淺見,大家互相探討。

一、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

論語里仁篇第一章:「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知?』」里,就是鄉里、鄰里,是指我們的生活周圍,也就是現代人所說的社區。美,就是美好。里仁為美,以白話來說就是:住要住在有水準的社區才好。有水準的社區,不是指高級社區,像鴻禧山莊、一品大學等,都是一些高官、富商所住的地方。有水準的社區,是指做人有水準的社區,意思是指能夠發揮敦親睦鄰,風俗仁厚的好環境。從「里仁為美」去思考,我們就會想到二千多年前「孟母三遷」的故事。孟子的母親為了要培養孟子成為有用的人才,經過三次搬家,最後選擇一個學習的好地方,才定居下來。另外,我們也會想到孔子的弟子顏回夫子,他的生活環境是怎麼樣呢?他是孔子的一位高材生,孔子稱讚他說:「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論語雍也)顏回吃的、住的是這樣簡單,住在陋巷裡,陋巷,就是今天我們講的違章建築的巷子,以這樣的生活品質,那裡能夠培養出一位聖人呢?(顏回,後世尊為復聖。)對於「里仁為美」這個題目,我們要用什麼角度去研究呢?近代研究儒家思想的大學者錢穆先生,他對「里仁為美」的解釋是:人要能存心於仁才好。存心,就是保存原來就有的本心,原來就有的本心,是先天的心,是純真的,是天理的。仁是什麼呢?仁就是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仁之端也。」(孟子公孫丑上)人要有惻隱之心,也就是人要有慈悲心才好。以上所講的,是從心的方向去解釋「里仁為美」的意思。

孔子接下來說:「擇不處仁,焉得知?」擇,選擇。我們居住的地方要有所選擇,選擇什麼呢?選擇存心於仁才好。假使沒有選擇存心於仁,那就不能算是有智慧的人了。我們道場時常說一句話:修道要有智慧,如果沒有智慧,就不知道要選擇那些道理來修鍊才好。我們要做聰明的選擇,選擇「里仁」才是真正有智慧的人。我們存心,要存什麼樣的心?就是要存良心。就是要按照良心去做才好,假使不按照良心去做事情,怎能算是聰明而有智慧的人呢?我們說我們很聰明,就是說我們很會選擇,選擇「仁」,選擇「慈悲心」。我們要知道,這個「仁」字的道理,是儒家思想最重要的一部分。

孔子說「里仁為美」的道理,後來孟子加以引申擴大解釋。孟子公孫丑上篇第七章:「孟子曰:『孔子曰:里仁為美;擇不處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禦而不仁,是不智也。」「夫仁,天之尊爵也」意思是:講到仁,是上天給人類最尊貴的爵位。做仙做佛都是尊爵,天的尊爵,就是講仙佛的尊貴爵位。我們常說:我們是一母之子、一師之徒,只要我們做好修養的工夫,修心養性,將來返回理天,一定有一個好的爵位等待我們。這麼好的東西,我們都不知道,這是原來就有的,不是外來的。如果我們的心念能夠轉化一下,就可以知道人的心不是在人間,不是在後天的,而是在先天的,也就是天之尊爵,可見仁對我們的重要。「人之安宅」。一個人如果存有仁心,做事情有良心、有慈悲心,那麼一個人的一生就可以過著平平安安的日子。「安宅」,平安的住宅,能夠存有仁心,就可以有這樣的生活境界。

「莫之禦而不仁」,莫之禦,是說沒有人會阻擋的。譬如說一個人想要慈悲心,想要存好心,想要憑良心去做事情,大家想一想,有人會加以阻擋嗎?假使沒有人會加以阻擋,而自己不能把仁心發揮出來,不能把良心展現出來,「是不智也」,那就是不聰明而沒有智慧的人。仁心是每個人具有的,也不會有人阻擋我們去做仁德的事情,是自己不能去展現力行這條「仁」的道路。我們常說:我們要聽最好的道理,要講最好的道理,其實這個最好的道理,一定要大家都能夠聽得懂,大家都聽懂的道理,也一定要大家都能夠做得到才可以。任何一件事情,只要大家想做就一定做得到,不想做那就沒有辦法了。如果說想做卻做不到,那是不可能的,天下沒有做不到的事情,完全在於做與不做而已。

二、滿腔歡喜,大肚包容。

我們每一個道親來到道場,就是彌勒眷屬,也就是彌勒祖師的一家人。

彌勒祖師身旁有一副對聯:「眼前都是有緣人,相見相親,怎不滿腔歡喜,世上盡多難耐事,自作自受,何妨大肚包容。」「眼前都是有緣人」,因為都是彌勒的眷屬,每一個人都是累世結下來的因緣,有緣的人才能夠在一起,才有辦法相處。台灣有一句俗語說:「今生一照面,前世多少香火緣。」(台語)我們一定要珍惜啊!緣真是不簡單,所謂萍水相逢,今生一照面,大家本來不相識,今天能夠在這裡見面,又這麼親切,這是幾世累積下來的香火緣呀!「相見相親」,我們道親就是這樣,不管來自那裡,只要大家相見都非常親切。我們老前人每年在拜年的時候,都會告訴大家說:「我今天來這裡,不是要來拜年,而是來看看老朋友的。」又說:「去年在這裡看到的老朋友有十個,今年怎麼剩下八個呢?」老前人非常惜情(台語),也就是非常念舊,過去幾十年來跟隨他老人家一起為道打拼的前輩們,大家歷經千辛萬苦好不容易才有今天,而前輩們卻一個個走了(歸空),今年來看到八個,明年說不定只剩下六個,怎不讓人感傷呢!其實,人生短暫,生命有限,如果我們認真修道的話,借假修真,將來一定可以回到理天,在 老母身旁重相聚。今天大家在這裡見面,怎不滿腔歡喜?大家的感受是不是這樣啊!大家見面都是這樣健康、這樣美好,可說是滿面春風,你說高興不高興啊!反過來說,世間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家家都有難唸的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環境壓力與煩惱,實在難以忍受卻又不能不忍受。美好的事讓人高興,痛苦的事讓人煩惱,人生本來就是苦海,活著就要接受磨練。如果我們不能提升自己,那麼就會常常自作自受、自怨自艾。對於難忍的事情不能忍,這是什麼原因呢?我們是不是有心結而不能解開呢?其實這需要靠智慧的。我們的心結要靠誰來幫忙解開呢?俗話說:「解鈴必是繫鈴人」,我們的心結當然要靠自己去解,怎麼解呢?彌勒祖師告訴我們一個很有效的方法,那就是「大肚包容」。修道就是包容,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我們要能夠明理,做事情憑良心,要有慈悲心。

三、仁者愛人。

慈悲心要從那裡做起呢?論語顏淵篇第三十二章講了一個道理,樊遲向孔子請教怎樣才算仁德,孔子只說了一句:「愛人」。愛人,就是愛護眾人。今天我們時常說:「仁者愛人」,就是根據這一個典故。愛人,要怎樣愛人呢?就是要有慈悲心,了解別人,將心比心。當別人遭受困境的時候,我們常常會勸告他說:「只要看開就好了,只要包容就好了。」其實勸告別人很容易,如果是自己遭受困境的時候,自己是不是能夠看得開,能夠包容呢?說別人很容易,自己做起來可就不容易了。每個人的感受不同,感受就是將心比心,也就是惻隱之心,工夫就在這裡。我們了解別人,對別人憐憫,我們要社會和諧,就要做到里仁為美。要如何提升敦親睦鄰,創造美好的生活環境呢?人必須被尊重,我們必須尊重別人,如果只是要求別人尊重我,自己卻不尊重別人,那是不可以的。人與人對等相待,人生而平等,心經說:「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人的本性是這樣,上天給我們就是這樣。但是,我們時常把人劃分一個高、一個低,是誰在劃分呢?是自己在劃分,是我們自己有分別心。

我們在講述道理的時候,時常會聽道親說:「你講的道理我都懂。」懂是懂,做了多少呢?行才是工夫,知而不行,對道理而言,並沒有發揮作用。行的道理,孔子講得非常透徹,論語述而篇第二十九章:子曰:「仁遠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意思是:仁離我們很遠嗎?我想求仁,仁就來了!仁就是在我們身邊,仁是惻隱之心,就是現代人講的人際關係。仁,這個字的字形結構是二個人,如果一個人獨自生活要跟誰計較呢?一個人拋妻離子到深山裡修行,脫離世俗塵海,便成為孤單的人,孤單的人能夠修好道嗎?一個人在清靜的深山裡修行,固然可以研究道理,做到忍耐的工夫,六度般若都做得很好。但是,一旦下山回到紛擾的世界,要跟別人相處,那就不簡單了。你有你的見解,我有我的想法,不同的意見要如何協調,如何找出共同的目標,這就非常困難了。而我們的修養工夫就在與別人相處,孔子說:「我欲仁,斯仁至矣!」只要我想做,仁就在身邊,仁隨時就來了。大家想一想:只要自己想做好人,立刻就成為好人;想做壞人,立刻就成為壞人。我們的心原本是正直的,如果要把心轉變為橫逆的,一樣可以。但是存心橫逆的人,無法長久生存。古人有一首描寫螃蟹的詩,其中有一句:「看你橫行到幾時?」螃蟹橫著走不遠,因為牠性急,走沒多久就要停下來。

四、克己復禮為仁。

論語顏淵篇第一章:「顏淵問仁。子曰:『克己復禮為仁…。』克己,就是克服自己。我們常說一個人最大的敵人就是自己,我們可以打贏敵人,卻打輸自己,大家相信嗎?自己做錯了事情,或說了一句不合理的話,自己總認為只是一點點不好而已,並沒有什麼關係,但是對別人而言,可就不一樣。有時候我們為了一句不中聽的話,而生氣一輩子,甚至面臨往生的時候還不能釋懷,手指頭還一直指向別人,不肯罷休。一句話都不能包容,肚量太小了,怎能夠存有仁呢?不能包容,這是禮教的問題,有人說現在是資訊發達的時代,還談什麼禮教呢?其實不然。我們道場最講禮教,最注重禮節。講到禮,古人說:「毋不敬」、「儼若思」,對人不可沒有恭敬心,不可以因為某人是自己的部屬、好朋友而對他不恭敬,並且要做到儼若思。儼,就是端莊穩重的意思。孔子說:「克己復禮」,就是要我們克服自己的私慾,踐行禮節。能夠如此,就是克己復禮,而顏淵已經做到了這個工夫。

孔子接著對顏淵說:「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一個人要為仁,要有惻隱之心完全要靠自己,別人是不能給你的。顏淵聽懂了孔子的話,問孔子實踐仁的項目。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孔子這四句話,相信大家耳熟能詳,意思是:不合禮的事不要看,不合禮的話不要聽,不合禮的話不要說,不合禮的事不要做。我們有一些道親,過去喜歡講別人的壞話,修道以後完全改變,不再講別人的壞話。這是因為我們是彌勒弟子,受到道場的洗禮,已經培養出良好的氣質。里仁為美,以我們道場的解釋,就是氣質之仁,風俗之美。有些道親會認為自己修道多年,好像沒有修鍊出什麼,其實不然,修道以後就是不一樣,氣質改變了,變得文質彬彬,不是嗎?非禮勿動,這個「動」是行動、行為。所以禮是行為的規範,而這個規範正是我們道中相當重要的條件與課程。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