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11
2011年7月
鄭清榮點傳師
(接上期)
「菩薩」是菩提薩埵的簡稱。「菩」是菩提,「覺」的意思 。「薩」是薩
埵,是「有情」、「眾生」的意思,合稱「覺有情」。覺有情有三個含義:一是
自覺,已經覺悟的有情眾生。二是覺他,能覺悟有情的意思。菩薩以大悲心,去
化導眾生,使眾生能覺悟,同登彼岸。三是自覺覺他、自他兼利,菩薩廣修六度
萬行,上求佛道以自覺,下化眾生以覺他。
「觀自在菩薩」雖然是指菩薩的名號,但也可以說是一種通號,只要你修
這個法門,能夠迴光返照,你就是「觀自在菩薩」。不是只有觀世音菩薩才叫做
「觀自在菩薩」,你若能「觀」,必得「自在」,你就是「觀自在菩薩」,所以
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有人是這樣斷句的—─「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行」是修行,修行
深般若,深般若是對淺般若來講的,淺般若是「我空」,我空則證得阿羅漢果,
深般若必須「法空」,是菩薩所證的境界。
另一種斷句是「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什麼是行深?就是修行的功夫要
深,觀照的功夫要深。要怎樣才能深入呢?像燒開水,把裝好水的水壼放上瓦斯
爐之後,要把冷水煮成開水,需要幾步功夫?是不是只要把火點著就可以了,還
需要其他的功夫嗎?不需要,最重要的是火不能斷。如此冷水就會變溫水,溫水
變熱水,熱水很快就會燒成開水,幾步功夫?一步而已,就是把火點開就行了。
但千萬記住,絕不可時開時關,否則水是很難燒開的。修行也一樣,如果不精進
pg_0002
基礎雜誌271期
12
修福修慧,不勤加觀照,永遠到不了彼岸,成就無上菩提。所以,修行的功夫一
定要深,功夫深才能夠到彼岸。
什麼是「彼岸」?就是所謂的「涅槃」;涅是不生,槃是不滅,不生不滅就
是涅槃。我們常講:我們要回家見 老
,是嗎?「家」在哪裡,菩提涅槃,就
是我們的「家」。
成就了菩提涅槃,就會見到自性 老
,本來就不生,本來就不滅。「你今
得一指,飄飄在天堂,無有生和死」,求道時,老師為我們指點,一指當下了生
死,回復到「本來就沒有生死」的境地。而我們現今在那裡?在此岸。此岸是生
死,有生有滅,從此岸渡到彼岸,要經過「中流」,「中流」是煩惱,如何渡過
煩惱的中流呢?需要透過文字般若,提起「觀照」,而後證得實相彼岸,智慧大
開,「無師智、自然智,即時現前」。
所以,文字提示我們要提起觀照,達到開悟見性以後,就要捨掉。老師說:
「指開玄關見真佛」,其實明師一指點的當下就已經到彼岸了,但是我們有沒有
常住真心呢?沒有,又回到生滅的此岸了,所以必須「終日煉神光」,這正是所
謂的「先得後修」。老師為我們一指點,讓我們心收回來,往後更應時時刻刻藉
著玄關一竅,降伏妄心,但是絕不可以執著玄關,因為執著玄關理就不通。佛在
《金剛經》說:「
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
」玄關竅是法、是寶,應善
用,切不可執著。所以老師說:「執著玄關跟人走。」果真你開悟了,「忘了玄
關已成佛」,所以要善於用法又不執著法,「終日煉神光」,才能到彼岸。修行
的功夫一定要深,才能轉識成智,成就圓滿的智慧。
照見五蘊皆空
照見
」,是透過般若智照,證見真如本性,簡言之,即禪宗所謂明心見
性,淨土宗所講「理一心不亂」的意思。
五蘊
」: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蘊」是積聚的意思。
「蘊」舊譯為「陰」,陰是蓋覆的意思。若新舊二譯合起來,則為積聚色、
受、想、行、識五法,蓋覆真如本性,意思更為完整。
Sutra Field
經 典 篇
pg_0003
13
2011年7月
「五蘊」可歸納成色、心二法。色是質礙的意思,凡是有形質、有障礙的都
叫做「色法」。「色法」由四大所構成,四大是地、水、火、風。
舉凡一切萬物色象,有情眾生的肉體為內四大,山河大地,景物虛空為外四
大,都是「色法」的範圍。具體的說,包括內四大組成的眼、耳、鼻、舌、身,
外四大組成色、聲、香、味、觸、法處所攝色(法塵)皆屬「色法」。
「心法」是心裡的活動現象。這裡的「心法」,可不是禪宗以心印心、代代
相傳的心法。「心法」展開來,包含受、想、行、識四法。
「受」是領納的意思,指前五識,因內之眼、耳、鼻、舌、身五根,接觸
外之色、聲、香、味、觸五塵,而引起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五識去領
納,若所對的境界是順境,就有樂受,所對的境界是逆境,就有苦受,如果是不
苦不樂境叫做捨受。
「想」是想像的意思,指第六意識。是對所受的境界加以分別、想像、分
析,就拆字來說,就是心著了相,有所住了。
「行」是遷流造作的意思,由意念而行動去造作種種的善、惡業,前念滅、
後念生,念念不停,所以叫做「行」,指第七末那識。
「識」指第八阿賴耶識。即對境界,能了別、識知事物之心的本體,也稱含
藏識,能含藏一切業識種子。
「五蘊」,心法有四個,色法只有一個,這是佛對心法迷得比較深的眾生
說的;如果對色法迷得比較深的,則說六入、十二處;若色、心二法都迷,則說
十八界。所以,無論是二法、五蘊、六入、十二處、十八界,都只是歸納、展開
的不同,其實無多寡的問題。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