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弦琴……開班的意義

真正的智慧,源自於全然瞭解偉大的愛!

中國古代,有一位名叫周豫的讀書人,有個朋友送了生猛海鮮給周豫,正是他最喜歡吃的鱔魚,剛巧這一天閒來無事,周豫一時技癢,就想親自動手,試試自己久未展露的廚藝,好好地把朋友送來的鱔魚,煮上一鍋清燉鱔魚湯來嘗。周豫將鱔魚放入鍋中,只見那些鱔魚仍自由自在地在鍋裡游著,而鍋子底下正用小火慢慢加熱,水溫逐漸變高,鱔魚在鍋中絲毫沒有察覺水溫的變化,慢慢地就會被煮熟了,這就是周豫過人的廚藝所在。聽說,用這方式煮熟的鱔魚,因為不會經歷肅殺的過程,沒有掙扎,所以肉質也就不會緊繃,相對地,口感自然就會更好許多。隨著那一鍋湯慢慢煮沸了,周豫將鍋蓋掀起來看,卻發現了一個奇特的現象,鍋中有一條鱔魚的身體竟然向上弓起,只留頭部跟尾巴在煮沸的湯水之中;這條身體弓起的鱔魚,整個腹部都反向地朝上彎了起來,露出在沸湯之外,一直到牠死了,身體猶然保持那種彎起的形狀而不倒下。看到這種情形,周豫心中感到十分好奇,立刻把這條形狀奇特的鱔魚撈出湯中,拿刀把鱔魚彎起的腹部剖開來,想要看個清楚,究竟是為什麼,牠需要這麼辛苦地將腹部彎起。在剖開的鱔魚腹中,周豫驚奇地發現,那裡面竟藏著滿滿的,密密麻麻的魚卵,數目之多,難以計算。原來牠是條母鱔魚,牠為了保護肚子裡的眾多魚卵,情願將自己的頭尾浸入沸湯之中,直至死亡;護子心切而將腹部彎起,得以避開滾熱的湯水。周豫看到這一幕,呆呆地不知在原地站了多久,淚水不自禁地潸潸流個不停,他想:連鱔魚都懂得捨命護子,而我自己對母親,卻仍然沒有盡孝道;周豫感慨之餘,發誓終身不再吃鱔魚,並對母親加倍地尊敬與孝順。

您!曾經聽到過內心的聲音嗎?有誰曾經撥動過您內心深處的弦,呼喚您嗎?其實,我們有生以來,就有一個悠然自在,可以和上天互通消息的真空理體,這個真空理體,卻被我們遺忘了,直到我們得道以後,才忽然被找回來,才體悟到玄關大道,道大理微;我們要把所悟到的這個美妙真理,說給大家聽,希望大家能夠打開心扉,接受這個真理,把這道的種子栽種、深耕,讓它萌芽茁壯。而道,就是當下這個無染、無雜、無憶、無念、無住、無著的真空理體。

參班的功德

有人問後學說:「來參班有功德嗎?」後學認為:我們來參班,不只是我們有參班的功德,同時我們的祖先,也能得到一樣殊勝的功德,有一位大德說:「一日修來一日功,一日不修一日空。」後學分析參班的功德應該有:1、莊嚴佛道場。 2、成就點傳師的職責。3、成就眾生的因緣。4、圓滿自己的佛性。

1.莊嚴佛道場:如果,我們沒來開班,整個道場冷冷清清,空空蕩蕩的,就會失去它存在的價值;而我們來了,佛堂的功能就可以展現出來,所以,佛堂是因為我們來了才顯得莊嚴。因此,來參班有莊嚴佛道場的功德。

2.成就點傳師的職責:我們來佛堂,點傳師為我們開示道理,講道給我們聽,讓我們悟佛知見、入佛知見,使我們知道,佛是因為一大事因緣而出現於世。我們明白道理之後,要度親化友,請他們來求道,讓點傳師有機會扮演點傳師的角色,所以,來參班有成就點傳師職責的功德。

3.成就眾生的因緣:我們知道道好,而眾生根基淺,新道親就好像豆腐一樣,不要一不小心把豆腐搞砸了,或弄破弄缺角了,要很小心呵護著,用種種方法來成全他,讓他有機會求道,成就他的道緣,進而引導他,幫助他,讓他見道成道,修成正果,所以,來參班有成就眾生因緣的功德。

4.圓滿自己的佛性:我們修道要常居坤位,乾是天,坤是地,天高高在上,地在下面,我們修道要學習大地,處於下方,和學習它的敦厚、接受萬物、容納萬物,不會嫌棄髒亂和穢臭,我們對它不好,它也不會因此而不生長東西給我們吃。大地很講求信用,我們撒下什麼種子,它就生長出什麼給我們;大地更為隨遇而安,不會因為我們不愛惜它,而記恨我們。所以,後學覺得,我們修道要效法大地,要放下我癡、我見,才能入理,修道才會進步。如果,這樣謙下和順的處事,洗心滌慮來度人,和成全道親的用心,在不知不覺之中,成全他人也成全了自己,圓滿了自己的佛性。

開班的意義

講了參班的功德,再來和各位探討開班的意義,我們開班最主要的是,要1.認識自己。2. 掃除知見的障礙。3. 體悟真空自性。4.心行平直。

1.認識自己:六祖惠能大師說:我們的圓滿佛性,在聖不增,在凡不減,只是被烏雲蓋住,一時無法顯露出來,所以,要親近善知識,聽其教誨,一旦心開悟解,就好像風把烏雲吹散,陽光因此又照耀著大地一樣,這樣就和善知識沒有什麼差別。我們開班就是希望大家能夠認識自己,修正錯誤的觀念,掃除知見的障礙。

2.掃除知見的障礙:佛!是由於覺證空性,而得到自在解脫的。我們來的時候,兩手空空,去的時候也將是兩袖清風。但是,在四生六道之中,只有人!可以藉由修行,而得道證果,這就是人身的可貴之處。懂得珍惜難得的人身,進而經由修行,而得道證果,從此斷了輪迴,不再在四生六道之中團團轉,這樣才能算是個負責任的修道人。回想,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只是個娃兒,因為家人的疼愛,吃飽了就天下太平了。如果肚子餓了,也只會哭和鬧,家人哄騙都沒有用,除非讓我吃飽,要不然就是我哭累了!否則不會停止。什麼時候懂得忍耐呢?也從那個時候開始,知道不要太刁擾人家;因為不要麻煩人家,所以要求自己,這就是學習、成長的開始,逐漸的會用自己的見解來處理事務,也就是六根、六門正式開啟的時候。然而,人情世故,人家的教誨,又聽得進幾多呢?這就是知見的障礙,也就是人生的六大根本煩惱之一。我們開班的意義,就是要掃除知見的障礙,體悟真空自性。

3.體悟真空自性:求道的當下,點傳師幫我們點開生門死戶,告訴我們靈性出入的門戶,「戶」這個字,其實是暗含天機的,就是得到一點,如果沒有得到一點,就是什麼?就是尸,尸就要埋了,沒用了。因此這一點很重要,為什麼呢?因為這是自己的良心本性,沒有了這一點良心本性,就沒辦法成就一身的功業。講到功業,「功」,往往人家比較不會記住。「業」!那就不一樣了,造業的人,除了自己受苦,受果報之外,也比較容易會被仇家記住;所以,要學著動心忍性,千萬不要造業。學習懂得動心忍性,就是要讓自己常常使六識出六門,在六塵中無染無雜,就是常保自性清淨,不要被污染了。忽然有一天,心開悟解,撞到了真空自性,那就如同後學說的偈語:「真空沒距離,自性當鶴騎,悟得禪中機,還歸故鄉里。」真空家鄉,在那裡呢?就是當下這個真心,體悟真空自性,時時心行平直。

4.時時心行平直:六祖有句話說:「心平何勞持戒,行直何用參禪。」後學認為,既然我們是一之子的兄弟姊妹,我們要常常保持自性圓滿,在日常生活中,常保持清淨心,清心寡欲,經常用恭敬虔誠的真心待人,守住這個真心處事,久而久之,自然就會顯出,「誠於中,形於外」的氣質,展現出修道人的本色,這樣的為人處事,必定會受到他人的肯定、推崇與敬重。道理,後學懂的並不多,只是鼓勵大家清清白白做人,盡自己的本份,樂善好施,不愧對祖上積德,將來也多積點德給子孫。這樣子,基本上做人的本份算是做到了,才能夠更進一步學習做為人倫的表率,社會的中堅,道中的棟樑,也才能進入超凡入聖的課題。

結論
後學常思考:假如,一個人能夠得到心性的清靜,應不應該也幫助別人,得到和我一樣的清靜心性呢?如果,能夠經常聽聽自己內心的聲音,時時真心對人,也真心對自己,活出生命的寬度與深度,這樣來開悟自性,守住真心,好好看顧這株道苗嫩芽,不失天理良心,天理良心才會展現出來。幽谷琴聲,谷答樵謳,清淨陶然;而我們的真空自性,本來清淨,污染不得。就是這個污染不得,我們才要來開班,我們的班才開得有意義。最後,後學用一則自心偈語來做結語:


真空家鄉常自在,
玄關大道悟本懷,
琴音啟信道苗栽,
無弦琴聲空處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