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諟天之明命(下)

(接上期)

定慧圓明,如蓮花中空外挺,出汙泥而不染,身在塵心出塵,老子云:「和其光,同其塵」。入門起基在於心地上的真功夫,過程好像蓋大樓必先打好地基,地基鞏固了遂一層層的蓋上去,蓋大樓的主要材料是鋼筋水泥;建德修業、了生死,出輪迴、圓滿自性之主要材料在於智慧。何謂智慧?清靜圓明之本性,應物對機,由自性啟用時名為智慧,正當由體發於用之時,慧中有定、定中有慧、定慧一體。譬如講師上台代天宣化,若心清性明、意中清靜、專一神凝,道理似水出源頭綿綿不絕,那種靈慧,通體達用,道貫古今,淋漓盡致,即是定慧等持。若稍有掛礙雜念,即使台下充分準備,也難表達十分流暢。

「智慧」,始於初覺萌發,他無形跡可以捉摸,當你發現自己心邪、心貪、心痴、心嗔、心嫉妒,即是良知初醒,慧苗初萌,善根深厚的修道者,懂得收心守玄,親近自性,惟必先做好「正心」的工作,發現心有不正,扶偏糾正,便是心地上的功夫,若心有正,於日常生活中去參悟,智慧由是悄悄的生發開展,自然的用於反省檢視觀察觀照的心行,由外而內,從表至裡,逐步的推進深入幽微,好像稚子學步,一步一步的,腳踏實地,以致洞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此即是般若慧力之功行,經云:理要頓悟,事要漸修,誠如是。

凡能做反省檢視觀察觀照等心行之力量,即是「智慧」又名般若慧力,始於自覺性的智慧心行,又名自性覺照,即使是最親近的人,亦不能察覺你正進行覺照之功行,故儒曰:「慎獨」的功夫,惟有自己,很理性謹慎的從心性上用功夫,任何人也不能代替你來做,因此永嘉大師云:「常獨步,常獨行,達者同遊涅槃路」。

心法悟證,原出於自教之功,自教出於良知,即自性之本能,它不假外求,一旦啟用,功效卓越,啟用之關鍵在於「心正」,「心正」始由自性啟用,覺照之功行,故儒曰:「思不出其位」,若人心偏離正位,見聞思慮屬六識分別,論斷是非善惡多有偏頗。皆是世智辨聰的作用。修道之人若使巧智心機,欲達目地,則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道在日常生活中處處顯機,只要你細心去體悟,皆有收獲,當你聽到別人的批評指責,放下你的主觀意識,客觀的自我反省檢視,言行是否有踰越之處,理性的面對,做一番反省檢視時,表示「智慧」正在生發運用中,初步的反省檢視範圍是自己的言行,再做深層的反省檢視,即將發現自己的個性來自遺傳氣稟,與後天養成的習慣性,初識自己,始能逐步的進行修正工夫。修道應忠於自己的良知,勇於改過,提昇心性,後天氣質開始有了改變。

何謂「觀照」,「觀」:向外觀察。「照」:向內洞見。以智慧外觀諸緣境,內照洞見根塵相映之作用,名為「觀照」。

般若慧力之生發運用,始於初覺,因應其用而漸次昇華,及至大智慧,始於初覺之慧力,做反省檢視自己之言行,因覺悟而篤行,改脾氣毛病,去氣稟物慾,掃一層障,即現一分光明,生發開展至大智慧,般若慧力之應用更為廣泛且深入,從外觀事物境,因緣等更深入照見心性,染執,根塵相映之作用,洞悉真象。

人生有許多無解的習題,原因錯綜複雜,問題癥結不在你,評做自己扮演的角色、能力,盡力乃不能扭轉氣運,不得不承認業力與命運的牽纏。即使煩惱透了,亦不會改變什麼,可見煩惱又能如何呢?索性放下它吧!煩惱從此不再糾纏你,坦然接受與冤業共存,看得透澈就放得下,業力困得住肉身,確障不了靈靈明明的本性啊!人生的十字路口,看不透的,被業障牽著走,冥頑固執,鑽牛角尖,牢抓不放,沉浸痛苦煩惱深淵,跳不出命運的枷鎖,修道最難處,就是如何看得開、放得下。六祖云:「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離世覓菩提,恰如求兔角。」同樣面對逆境考驗,有人經不起愛恨情仇,糾纏怨懟終生,有人借境歷事練心,開啟智慧觀照,內外通透,發明心地,成就無上菩提正覺,由衷感謝逆境磨煉造就,兩者差別在於,有心積極尋求正確方法突破困境者,終究得以開啟自性覺照,得以解脫究竟,大乘心地觀經云:「三界之內以心為主,能觀心者究竟解脫,不能觀者,永處纏縛。」

那麼如何把煩惱掃盡,如何堪破無明,如何看空俗境不再眷戀執著,以致破我執我相,頓開縛緣,見我真性,成就無生法忍等……,層層洞悉見澈,一旦啟發自性覺照,自然而然的功行力證通體達用,融會貫通,從此以後參悟三教經典真義,發現古聖仙佛,行持是相同的,只因文化背景語彙闡述角度不同而已,如心經云:「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首字就是「觀」,菩薩要得大自在大安穩不退轉,要從觀照心行,且心行要深至照見根塵相映,無明更生造業之因,原是六塵緣影,我認假為真,妄生色受想行識,五蘊是空無實性,豁然大悟,慧日高照,萬障頓時冰銷瓦解,無始以來苦根剷除殆盡,赫然洞悉一元真性,如如不動本自清靜圓明的啊!涅槃經云:「能觀心性,名為上定」當啟發大智慧觀照心行之時,已具上品定靜素養,縱然您因緣殊勝蒙上天加持,求道之初,守玄入定,直接登堂入室會見本來,若不由定慧等持,由體以致用這項自性覺照之心行,如遇逆境或外在誘惑,就大退轉,無明煩惱席捲而來完全無法招架。好比一幢大樓未築好地基,冒然蓋上房屋,怎經得起大地震、颱風的侵擊呢?

金剛經,佛說「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此見乃肉眼之見嗎?如是肉眼見,那與眾生有什麼不同呢?故此見慧眼洞見析明,只有般若慧力觀照,洞悉諸法空相,緣生緣滅,空無實相方能澈見我真如佛性,得無上正等正覺而解脫究竟。六祖云:「摩訶般若波羅密,最尊最上最第一,無上無往亦無來,三世諸佛從中出」,大智慧它是最尊貴最第一等好,它無形無象無始無終,無所謂從上而來而去,過去現在未來三世諸佛成就無上正覺,皆是啟發大智慧出渡苦海到達彼岸的。

中庸云:「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與天地參矣」。何謂「至誠」,發乎天性之本德,即率性之謂道。

由此可證明,欲恢復本來清靜圓明之自性,關鍵在於啟發自性覺照,通體達用,圓融無礙,古聖仙佛,修證見地,異曲同工,明心見性達道者,應物對機,萬法由自性中流露,法法對治眾生心,後人以文載道,便成一部經典,故有字經典源出於古聖仙佛的智慧結晶,師尊云:「白陽弟子既已得三寶心法,只要守著『觀照』這一點性靈,即是一部無字真經」,一貫弟子多麼幸運得受明師一指,這一點☉,即是「無量智慧之根;無量功德之源;無量妙行之本」,實參實證,參透自己這部無字心經,「道」之核心通了即是通千經萬典了。

悠悠歲月修道數十年,一路顛簸,蒙上天慈悲,師尊的鼓勵指引加持,後學感受到仙佛數度的撥轉,原以為山窮水盡疑無路,那知道哪……,層層突破困境,真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後學不善文章表達,又不敢辜負天恩師德、道長、前人的期勉,只能以粗陋白話詮釋,如有詞不達意之處,望前賢大德指正海涵。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