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諟天之明命(上)


書經太甲曰:「顧諟天之明命」意思是說,上天賦予人之光明本性(佛性)你注意到了嗎?你可有時常照顧祂,護持祂,不使無明塵垢覆蓋了祂的光明?

談到「本性」這個名稱,大家都不會陌生,至於它蘊藏的內容,一貫弟子雖沾天恩師德,先求後修,假使求道後沒有再接再厲探討發掘,力行「慎獨」的工夫,啟開心靈門扉,深入心源性海,一窺真貌。好比來至寶山,過門而不入,空手而回,蘇東坡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錯失千古難遇之機緣,是多麼遺憾的啊!因此師尊告誡弟子們,「既入寶山,莫空手回」,永嘉大師云:「但得本,何愁末,如淨琉璃含寶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終不竭」。今得遇明師一指玄,即找到了人之根本(自性、真如佛性),猶如找到了水源開關,只要你使力動手一扭開關,源源不絕的水,將永不枯竭,也就是由自性啟用,能生一切萬法,這一點☉即是我們的靈明本性,即是萬法之根。

人來到世上,苦海流浪,生死兩茫然,幸虧遇上大道普渡,求得明師一指玄關,對初機而言,名為生死門戶,玄關竅中實居吾人之靈性,不生不滅之佛性,它含藏一切種智,萬法具備,萬德莊嚴,無盡的能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又名藏寶庫,方寸寶田,玄牝之門,正法眼藏,參悟祂修正祂,出凡入聖,成佛做佛,凡夫不識,沉迷五欲洪流、長劫隨業流轉六道。

周敦頤要弟子程灝,尋孔顏之樂,所樂為何?若以孔顏之才德欲求富貴功名,易如反掌,何視功名富貴如浮雲,甘淡泊,貧困且育樂在其中,難道世上還有比富貴功名更有價值的嗎?追尋到底?發現了那永恆不變之真性,拳拳服膺,死守善道,以致成就聖性(圓滿佛性)。故老子曰:「神得一以靈」。

俗語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末後這一著,遇上了是過去生中積修來的因緣,理應珍惜有限生命,來探討那永恆的真性,是重要的人生功課。道長住世時慈悲說:老祖師度個舉人,一進門祖師說:你知道嗎?我今天來做什麼?我度你求道,這位舉人正在找「玄關」這一竅,祖師說,我就是傳「玄關」的,祖師講了許多道理,舉人明理了,祖師說你一步一叩,才傳你玄關,一般人聽到一步一叩,才授明師一指「玄關」,不能認同,領會「道」有何尊貴這樣高格。比喻一個孩子病重,群醫束手,做母親的,為了能讓孩子多活幾年,三步一跪五步一拜,翻山越嶺,朝山拜佛,祈求佛菩薩庇佑加持。令我們能順利求道、修辦道,九玄七祖沾光,沾天恩師德,祖師鴻慈,了生死出輪迴,面 無生老母,一點靈性永不生滅,與其肉身短暫有限,生命試問何者尊貴呢?

據後學所知,早期師尊修辦的時候,奉 老母命立爐訓練人才,守玄煉性,實證心性,真主明確,才可領命外地開荒,只為修辦方向不致有偏,到了後期師尊叩求 老母慈悲免去立爐修煉, 老母恩準說:從此以天為鼎,以地為爐,各隨因緣造化去接受磨煉。後來師尊慈悲用三種方便法引導弟子,依其宿根,直接登堂入室,或者,借守玄定心方便法親近你的本性,後學整理提供前賢們參考:

(一)意念集中,守玄關,行住坐臥、二六時中不離這個☉,一般人不容易修,善根深厚者,直截登堂入室會見本來面目。

(二)默轉契性任一仙佛聖號或法偈,漸至一心不亂,真誠清靜,天人合一,覺性活佛自現,中下根皆適宜。

(三)意守玄關,心中默唸契性任一仙佛聖號或法偈,兩者混合使用,如有斷,馬上拉回玄關。

人是被動的,若能採用一個方式,時時注意收攝心念歸一,做為每天必做功課,染執輕者,必定可行,對於染執深者,痴戀物境,心猿意馬奔馳,欲收心歸一,只能暫得片刻清靜,因此有道親常說,守玄沒有用啊!還是一樣煩惱,不是功夫下得不夠深,只能說守玄時,把煩惱妄想暫時擱下,並非煩惱終結了。六祖有句經典銘言:「不論禪定解脫,惟論見性」,欲禪定解脫煩惱,此論不能成功的,惟有見了性,才是究竟解脫了煩惱,所謂見性即是通體達用、定慧圓明的結果。六祖又云:「煩惱即菩提」,煩惱就是菩提,煩惱就是煩惱,菩提就是菩提,煩惱怎會是菩提呢?當你面對塵勞煩惱,逆境衝擊,促使你自性覺照,洞澈萬法,緣生緣滅,空無實相,發明心地,得無上菩提正覺,假使遇境只想到如何逃避,不知開啟自性覺照,任由煩惱憂愁,吞噬佔領你的心,那煩惱,將永遠也不會成就無上菩提的啊!

記得道長常問後學們,人死後「玄關」是否也帶走?後學們都知道,肉身四大假合,大限一到,四大分散,那裡還有「玄關」呢?道長慈悲惟恐後學住執名相,不知在心性上下功夫,錯認方向,枉費一番苦修,結果無成。道長慈悲又問座下後學們:「你們的葫蘆通了沒?」座下一片沉寂,道長昂聲再問:「你們的葫蘆到底通了沒?」後學們齊聲回答:「求了道,受明師一指,葫蘆應該是通了。」其實這是道長的慈悲提示:「通體達用,是真通」。

六祖云:「說通及心通,如日處虛空」,意思是說,用言語說通的是理,用心行通達的是佛性、是道,兩者差別猶如虛空中的太陽,是否全然展現祂的熱能與光明。心行通達則顯現佛性之光明與智慧。

修道有從理入、有從行入,只明理沒有行入,知行不合一,博學善知,僅止於知解,於自性並不能增上。所謂修道修心,若對自己脾氣毛病、氣稟物慾視若無睹,只求個道,不從修養心性入手實踐,怎能領會師傳性理心法真意呢?又怎與諸佛聖真心印道交,印證你求的道,是道真理真天命真呢?佛於靈山法會人天百萬,拈花示眾,眾皆默然,惟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佛說:「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咐囑摩訶迦葉善住護念」,為什麼眾多弟子只有迦葉尊者會機呢?迦葉尊者蒙佛開示,即行入參證實相無相之本來,故見佛默然拈花示意,心領神會,面露會心的微笑。

一貫弟子應天時運,先求道、後修道,在家修道克盡人子之道,外行功了愿,聖凡雙修,修辦道者應事煩瑣,百忙中如何兼顧內外雙修?正應 老母云:「以天地為鼎爐,各隨因緣造化去接受磨練。」道長說:「末後這一著呢,是水裡蓮花火裡栽啊!」老君亦云:「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水的源頭是清澈見底的,到了下游,人為的污染,水呈現了污濁。如人自性本來清靜圓明,住世久了,塵染汙垢層層覆蓋,五大病根,貪嗔痴慢疑蒙蔽了清靜圓明自性,故要從「動」中去奠定基礎,也就是真靜要從不靜處下手,修道不在深山古洞,是在紛擾塵囂逆境中去歷事練心,看空俗境,放下萬緣,淡泊明心,無意戀物,自然氣聚神凝歸於一,久之定慧圓明,應物對機,動也靜,靜也靜,動靜一如,「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續下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