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g_0001
基礎雜誌 310 期
24
讀朱熹中庸章句
首章序心得
(下)
◎
林靜慧
(接上期)
三、末復合一理(《中庸 • 第 21
章》至《中庸 • 第 33 章》)
《中庸》由「天命之謂性」始,
以「上天之載,無聲無臭」終。人人
皆有上天賦予的明命,然而人有三心、
四相、四絕(意、必、固、我)未絕,
必由本諸身。其要法要誠,有誠心才
能成就聖業。
《中庸 • 第 21 章》:「
...d
...i...d...f....d
....f
」和《中庸 • 第 22 章》:
「
...引.d...行.i..行.d
......i.....d...身
..d..身..d........
年d.......年d......
..f
」引述「誠」字的重要,人秉
乎「誠」,可以和天地並列為三矣。
《中庸 • 第 23 章》其次致曲、
《中庸 • 第 24 章》至誠之道、《中
庸 • 第 25 章》誠者自成、和《中庸 •
第 26 章》至誠無息:「
.引...d
....d...d....d...
..d.....f
」皆闡述「至誠」
的功效。《中庸 • 第 27 章》至《中庸 •
第 32 章》,讚周公、孔子之成就,闡
發「至誠」能完成聖業。
最後,《 中庸 • 第 33 章 》「
.
...d.....d
說明「至誠」由
慎獨做起,且歸結於「無聲無臭」之
pg_0002
2014 年 10 月
25
學│院│專│欄
上天,說明人最終要合乎天,而盡性
可以達天,就在於一個「誠」字,所
以《中庸》末段又歸結到「至誠」。
真正的誠是要從本心發出來的,
不是因為被逼迫,也不是由於利益交
換,且誠心一旦發出,是沒有間斷與
懈怠的。所謂「道在聖傳修在己,德
由人積命由天」,相信只要秉著至誠
的心,時時反省觀照、改正自身缺失,
行功立德,最終將入於無聲無臭之至
善寶地。
誠者乃萬善之根源,只要有誠心,
必能有所成就。誠要靠「行」來實踐,
所以《大學》中的格物、致知、誠意、
正心、修身、齊家皆要用誠來篤行之。
所以《中庸》說:「
..d身...i
...身f
」眾生累世的習染都很深,
所以誠的修持必須要靠修道來啟發自
己;要從自性根本處下功夫,萬事的起
因、結果都包含在「誠」字裡面,所以
沒有誠,便不能成就一切萬事萬物。
「誠明」來自於自性,也就是我們
本來的面目,本來的面目真實無妄。自
性就像鏡子一般光明潔淨,能清楚地展
現,鏡子髒了,趕緊拿塊抹布擦乾淨,
還能恢復其光明;如果污垢已深,自性
完全被蒙蔽,那就要下一番功夫了。六
祖惠能云:「
.....d.....d
....身d火....f
」
..重.進.
自性本是一無所有,亦是一無所得,又
為何會惹來塵埃?只因我們都是凡人,
都受後天的物慾所蒙蔽,所以必須經由
修道的教化力量來恢復自性的光明,這
就是「明誠」。
在道場學習這麼多年,捫心自問,
當考驗一來,自己的心是否還能始終如
一?對道還有多少誠心呢?「誠」的修
持須要靠自己努力,要把自己修好,
就要涵養自己的德行,我們無法像聖人
一開始做到「大德敦化」,但可從「小
德川流」做起。先反省自己的缺失,看
清自己的脾氣、毛病、習性在哪,下決
心去改;同時,在道場中學習,明白道
理,進而能發出愿力去行功了愿,最後
能在「行」當中,去印證我們的自性。
因此《中庸》明白告訴我們,自性從先
天而來(天命之謂性),最後也要回先
天去,所以不管是誠而明,或明而誠,
最終都要達到至誠,這就是回歸自性本
體(性理)。以上這段就是告訴我們,
怎麼來就要怎麼回去,這就是末復歸一
理之處。
實學終身 受用不盡
首章序文:
....d....f.....
....d.....d......f
《中庸》是部真實道學,朱子期
pg_0003
基礎雜誌 310 期
26
Writing Gathering Field
文 薈 篇
望修者不僅要熟讀文字,還要深入義
涵、終契心法,要不斷善讀玩索,從
文字、義涵、心法等琢磨並契入,一
旦豁然貫通則終身受用無窮,以下後
學就分為三個重點分述之:
一、味無窮皆實學
《中庸》這部書是窮理盡性之門,
首章論「道」的真諦,自天命之性說
起,說明人本得乎天,再來便說到人
世間一切倫理道德、進德修業、齊家
治國的要義,而末章又回到道體之無
聲無臭,更說明人之終將合乎天、合
於「道」。這個中庸之道,從大處看,
充滿了整個宇宙之間,可以從理、氣、
象三天去探討;從小處看,可以退藏
於我們人身上極隱密的樞紐處,所以
也可從性、心、身去探討,可說是奧
妙無窮。因此《中庸》熟讀後,可從
文字義涵契入到心法,所以說《中庸》
不僅是窮理盡性之門,也是成聖成賢
之法,更是進德修業之學,值得深入
研讀,一讀再讀,善讀玩索的人,一
定會有很大的收穫。
二、善讀玩索有得
中庸之理較抽象難懂,初學者可
從熟讀、背誦文字開始,把經文背熟,
對文字的熟練度就會增加,然後再仔
細推敲每個字的意思,進而理解整句
的義涵,如此慢慢深入,最終一定能
契入心法。
後學一開始學習《中庸》時,總
覺得《中庸》所談的道理有些很難理
解;感恩講師慈悲,一步一步引導我
們,用層次講述法的方式,先從解經
開始,理解經文的涵義,講師會請每
一位同學輪流解經,就是要確定大家
是否正確掌握了經文的要義,若有不
正確地方,講師會引導我們仔細思考、
推敲經文的文字意思;等大家都懂了,
再將經文分段落、取重點,然後再將
重點化成詞彙,最重要的是,還要延
伸到日常修、辦道上。
經過這樣不斷地學習,後學慢慢
能夠了解《中庸》每一章所要闡述的
義涵,同時也讓後學知道在生活中如
何行中庸之道,真的非常感恩!經典
是聖人所留下來經驗的傳承、修心的
法要,若是走馬看花、囫圇吞棗,是
無法了解其中深意,一定要不斷善讀
玩索、深入義涵研究,才能有收穫,
讓自己受益無窮。
三、終身用不能盡
後學還體悟到,《中庸》不僅能
應用於修身、用於講述課程、還能用
於成全大眾,一生受用無窮。由於學
習《中庸》,讓後學有機會檢視自己
pg_0004
2014 年 10 月
27
學│院│專│欄
在做人處世方面有哪些不盡周全的地
方,例如:後學常常事情一多,就會
有情緒化的反應,臉色不好看,或說
些抱怨的話;學習了《中庸》之後,
後學就會提醒自己,各種情緒要發而
皆中節才能致中和。又例如讀到顏回
「得一善而拳拳服膺」的心,就好像
是在提醒後學,修道是否有誠心?有
沒有盡心盡力去做?想到道場上,在
廚房服務的老菩薩們,以及在幕後默
默打掃廁所、遞毛巾、掃地,行無畏
施的前賢們;在他們得道後,便堅信
「道真、理真、天命真」而信受奉行,
從不懷疑!像這樣自始至終從不改變
的初發心,在日常生活中遵道而行,
是後學要終身學習的。
另外在講述、成全道親方面,後
學更要以《中庸》所說的,抱著一顆
至誠之心,效法聖賢、寬柔以教,懷
著和而不流、不變塞且不半途而廢的
勇氣。回想起幾年前,後學有一位好
朋友,人很善良又孝順,後學就想度
她來求道,沒想到剛一開口,她就拒
絕後學,讓後學覺得很受挫。之後有
一段時間,都不敢再跟她提到求道的
事;不知是自己的信心不足,還是誠
心不夠!直到後來,後學有機緣到菲
律賓三寶顏學習,一進門就看到「至
誠道院」四個字,心有所感;之後又
看到賴木火點傳師,對待每一位道親
都抱著一份至誠的心,不斷地去關懷
成全,且對於還未求道的眾生,更是
抱著最大的誠心要去度化他們,真的
讓後學很感動。
因此,在研讀了《中庸》所說的
至誠時,就讓後學想到菲律賓至誠道
院、想到賴點傳師,更加體悟到,凡
事要從本心出發,就是出於至誠之心,
一定能和上天相應。所以,現在後學
度人成全時,都會以一顆最真誠的心
去做,即使沒成功,也會再接再厲,
等待機緣,不會輕言放棄。就因為抱
著這樣的誠心,之前有幾位沒度成的
朋友,後來也求道了。所以研讀《中
庸》,真的讓後學能用於修身、用於
講道、又能應用在度人成全上,終身
受用不盡!
參考書目:
1.《學庸淺言新註》,呂祖註釋,正一善書
出版社,民 86 年初版。
2.《四書心得──學庸》,孟穎譯註,
巨
書局,民 81 年。
3.《中庸白話淺釋》,周新發編審,陳樹旺
整理,正一善書出版社,民 90 年初版。
4.《性理題釋教材教本》,活佛師尊著,
孟穎譯註,
巨書局,民 96 年元月初版。
5
.
《道脈傳承錄──白話譯註》,光慧文化,
民 95 年初版。
6. 維基百科──子思、孟子。
(全文完)